当心对外投资的舆论风险(国际论坛)
钟声
来自中国商务部的最新消息表明,中国企业走出去正在进入加速期,总体上面临更加有利的环境,但同时也进入了风险频发期。
本报近日报道了中国企业被动卷入金边万谷湖拆迁案一事,引起广泛关注。在这一事件中,中国企业只是投资方,与当地的拆迁没有直接关系。但是,一些西方媒体借题发挥,炒作中国投资对柬埔寨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这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所面临的舆论风险的一个典型案例。
尽管中国企业在国外相当低调,也做了大量对当地社会有益的事,但这些企业还是很容易成为某些当地媒体或西方媒体的炒作对象。个别国家的一些利益集团对中国投资存有戒心,有意曲解投资意图,只要“挖掘”到一点点问题,立即借助媒体加以放大,影射中国对外政策。
对外投资承受的舆论风险首先是由中国企业的“政治身份”决定的。中国的迅速发展使得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项目格外醒目,就像篮球场上突然出现了一个姚明那样的人物。赛场上强手总是吸引更多的目光。竞争方也好,合作方也好,都会高度重视。对此,中国企业应当具有更强的承受力,国内舆论也应具有一定的承受力。
对外投资承受的舆论风险也和投资对象国有关。近年来,中国企业对西方的投资在增加,但对亚非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显然更多。很多中小企业开始寻找国外投资目标时就已经发现,那些容易获利的、易于开发的市场或资源,早就被西方国家企业占有或分享了。中国企业投资的发展中国家,有不少处于转型期,法律体系不健全,缺少法律执行力,政治、社会或民族矛盾较多。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常有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烦。有些国家和地区的政局甚至处于动荡中,随时有可能发生动乱,投资者不得不为之付出更多代价。
中国企业需要更加主动地防控对外投资舆论风险。一是要有充分的准备,包括心理和技术上的准备。二是不能凡事总是采取回避、低调的策略。对社会有利的事情要做,但该说的话也一定大胆去说。有的时候,低调行事往往会使事情更复杂。比如,在柬埔寨万谷湖拆迁案中,如果参与的中国企业一开始就把事情的原委公诸于众,至少会有利于平衡西方媒体对此事的报道。中国媒体有责任更多地关心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将更多的事实真相及时讲出来、传播出去,更加主动地消除某些外国媒体的恶意炒作。
从国家层面看,有必要逐步建立起全球(特别是重点国家和地区)投资风险评估系统,为更多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供舆论风险咨询,帮助它们了解投资对象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潜在问题,为有可能出现的舆论风险做好准备。
中国企业走出去,注定要承受包括舆论风险在内的各种考验。指望环境改善了再走出去是不现实的,根本不可能在关起门的情况下提升国际竞争力。面对更加激烈的国际化竞争,除了勇敢面对,中国企业别无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