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走基层听民声:莽人传统艺术亟待传承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07日09:31  新华网

  新华网昆明9月7日电(记者黄小希、伍晓阳)“现在的年轻人基本都不会吹‘赖笼’和讲唱,可惜了。”年近六旬的莽人陈自新手握民族传统乐器“赖笼”,叹息着摇了摇头。

  莽语名字叫阿怀的陈自新是云南省红河州金平县金水河镇南科村委会莽人村寨龙凤村目前惟一精通“赖笼”的人。

  陈自新手中的“赖笼”,看上去犹如一支细长的笛子。一根成人手指粗细、1米多长的竹管上,凿有一个圆孔。吹奏时,他将一个约3厘米长的竹制吹口插入竹管靠近圆孔的一段,手指在圆孔上不停按动,“赖笼”便发出悠扬的声音。演奏完一首曲子,来了兴致的老人还用传统唱腔表演了一段讲唱,歌词大意是欢迎记者到来。

  “我年轻的时候,人们经常聚在一起吹‘赖笼’、讲唱、跳舞。”从父亲那里学会吹奏“赖笼”的陈自新回想往昔说,“现在的生活和过去不一样了,年轻人可以做的事情多了,能聚在一起的时间也少了。很少有人想学这些过去的东西。”

  近两年来,莽人的生存状况得到很大改善。龙凤村支部书记罗云祥说,村里单靠种植草果等药材,平均每年每户就能获得五六千元收入,不少村民还拥有了摩托车。

  但这位30岁出头的年青一代莽人也不无遗憾地坦言,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一些古老的民族艺术也正在消失。“我虽然喜欢听‘赖笼’,可是我不会吹奏‘赖笼’。”

  后继乏人的现实,让陈自新手中那支“赖笼”显得有些孤单。事实上,不仅“赖笼”后继乏人,熟悉莽人传说故事、占卜等传统文化的人也逐渐减少。

  先后115次前往莽人村寨进行相关研究的民族学者杨六金根据21年来的调查指出,三分之二掌握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莽人老者已经逝去。

  罗云祥曾和陈自新商量,能否物色几个年轻人,跟着他学习吹奏“赖笼”,“把好东西传下去”。这个提议马上得到老人的认可。

  “可是到现在也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陈自新无奈地笑了笑。

  罗云祥告诉记者,这两年来,村里的小伙子陆续前往广州等城市打工,“有的人喜欢上外面的世界”。

  “莽人的传统文化是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的。”杨六金说,这些独特、多彩的传统文化应该得到传承和发扬。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