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在他手下当一个"兵"很开心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07日09:48  东方网

  

在他手下当一个"兵"很开心

  图片说明:1987年,在巴金家中,马达(右)问巴金今后对文汇报有什么期望时,巴金回答说:“坚持讲真话。”

  老报人马达去世后,早报记者专门采访了四位马老生前的同事和部下,他们分别是小说《伤痕》作者卢新华、《文汇报》原高级记者郑重、《文汇报》原总编辑吴振标和原副总编辑茅廉涛,另外援引了《文汇报》高级记者钱汉东写马老的纪念文章。通过他们的讲述,可以让我们接近这位了不起的新闻人的立体面貌……

  吴振标

  (《文汇报》原总编辑):

  整个文汇报在1980年代都是非常辉煌的,在他任下,文汇报造了大楼,造了印务中心。

  他来文汇报的时候,我当时担任文汇报的评论部主任,他对改文章亲力亲为,亲自负责社论,很多文章,他都要亲自审,我是跟在他后面学习。他当时对文汇报的评论,指导原则就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

  茅廉涛

  (《文汇报》原副总编辑):

  改革开放以后的十多年,是文汇报最辉煌的时期,我们有幸在那个时期在他手下从事新闻工作。1980年前后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对《苦恋》,《伤痕》、《于无声处》的决策,都体现了老报人对办报的无畏精神。所以当时的文汇报得到了很多好评。我当时是助理,可以看到,他对办报倾注了很大心血。每到节假日的时候,他都会值夜班,让其他领导回去休息。那段辉煌时期,跟老马和他的同伴们分不开。他从革命战争中走来,他有资历和资格去实现报纸的尖锐风格,而且当时正好处于思想解放运动中,而《文汇报》正好起到了很大作用。

  郑重

  (《文汇报》原高级记者):

  马达1977年进入文汇报以后,我们才认识,很长时间我们就是上下级工作关系。他刚刚到文汇报的时候,因为“文革”关系,文汇报当时的处境非常不好。但正是他的到来,对文汇报改观发挥很大作用。他很懂得当时的政治形势和读者心理,所以发表了很多引起读者共鸣的文章,比如1978年他拍板发表《伤痕》,《文汇报》一下子在读者中树立了很高地位,改善了《文汇报》的形象。

  他长期是我的领导,他对我的采访没有太大限制。我当时发表的文章比较多,很多人就有牢骚认为,为什么给我那么多版面。马达在一次会议上就说,你们如果能写得那么好,我也给你版面。在很多报道中,他都对我说,事实上你来负责,政治上我们来负责。他很为记者承担风险和撑腰的,这让记者对他很有信任感。在他手下当一个兵,我是很开心的。他对记者的使用,是很知人善任的。

  对于新闻价值观,过去对党性和人民性关系有不同看法,当时的辩论很激烈。但他认为,人民性和党性是一致的。

  他的去世,是中国新闻界很大的损失。虽然对文汇报,他的去世不会有直接影响,但有马达在,文汇报还是有股气在那里的,对我们这些老文汇人来说,他去世总让我们觉得缺了些东西。

  卢新华

  (作家,小说《伤痕》作者):

  我是从1982年开始在文汇报工作,1985年离开。作为新闻人,他是非常有新闻理想、想法和骨气的人,比如当时批《苦恋》,就是因为他和其他几位报人,顶住压力不发那篇批《苦恋》的文章。有时候,凭一件事情,你还不能评价一个人,但从很多事情可以看出,他还是一个知识分子,有自己的看法,坚持真理。从这点看,我很尊敬他。要不是因为他身上有这样的精神,《文汇报》当年也不会发表我的那篇《伤痕》。《文汇报》发《伤痕》,让更多人读到我这篇小说,其中有很多因缘。我作为写作者,很多事情促使我去写,但让这部小说公开和读者见面,产生社会影响,没有《文汇报》和马达,这是不可能的。没有他的拍板,小说不可能发表,因为我当时同时也给《人民文学》投稿,他们就退稿了。当时发表,还是冒着很大政治风险。

  在小说发表之后几年,中间也见到过几次,但还是不熟悉,主要还是在文汇报工作后才开始真正熟悉。当时我大学毕业后,人民日报也让我去,但要我改行担任团委书记,所以我没去。因为《伤痕》与《文汇报》的结缘,我就进入了文汇报。我在文汇报工作期间,他没有当面说过发表《伤痕》的一些故事,但通过其他渠道我大致了解了小说发表的情况。

  (据《东方早报》)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