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陆铭:公共的善意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07日15:35  新民周刊

  公共的善意

  特约撰稿/陆铭

  辱骂持续了几分钟。中年男子叫嚷着乘车环境受到了影响,要报警,下车时,他扯住拾荒老人的一个塑料袋,往外拉 ,废纸和矿泉水瓶散落到车外,落了一地。车门关上了,老人伏下身子,喊着:“还有我的东西啊。”

  这一幕发生在上海这个中国最发达的城市,而且,是发生在“公共”汽车上。我写下这段评论,恰恰是为了“公共” 二字,尤其是当这件事成为“公共”事件之时。很多人(包括媒体)参与了拾荒老人该不该上车的讨论,其中,颇有些反对意 见列举了诸如货物体积、气味等诸多理由。但是,请注意,即使老人客观上影响了乘车环境,其行为也并不比在饭店里吸烟和 在地铁里大声打手机更严重。而且,即使如此,也并不足以成为侵犯他人财产和无视他人尊严的辩词,哪怕那财产分文不值, 哪怕那尊严看似低贱。

  一年多前,有电台播音员对外地听众说,“请你****(请原谅我略去几个字)离开这个让你讨厌的城市”,这回 ,又轮到拾荒老人被驱赶。故事中的中年男子,如果面对的是酒醉后呕吐一地的彪形大汉,或者街边乱停的宝马车,未必敢于 站出来维护公共秩序,他的所做所说,如果还有一点点正面的意义,也无非是因为他面对着体力和财富方面的弱者。作为一个 文明城市的市民,我为此感到羞耻。

  更重要的是,这些事,已经不只关乎道德,它们折射出我们对于“公共”的理解。在我看来,“公共”意味着在这一 领域人是平等的,没有人可以践踏他人的权利。与此同时,“公共”也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随时做好准备,牺牲一定程 度的个体利益,来换取公众作为一个整体更大的利益。在拾荒老人被驱赶的事件里,这意味着,作为乘客,应该准备好忍受在 公共空间里的不愉悦,以换得每个人的平等权利。

  作为一个经济学家,我并不认为人只对GDP和收入感兴趣。在本质上,任何的社会科学都为追求人类福利的提高而 存在。这其中,在公共领域内如何恪守良序,以及如何作为一个“公民”尊重他人的财产与权利,事关收入之外的福利,事关 社会是否具备解决冲突的基础和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拾荒老人被公交车的驾驶员和乘客共同驱赶一事,并不只是道德与同 情的问题那样简单。

  遗憾的是,直到今天,当中国的公共利益严重缺失,当很多人都期待中国建立公民社会之时,作为这个社会的一分子 ,我们却对于“公共”二字缺乏最为基本的理解。我常常想,什么是公共生活的内涵,什么是公民社会的价值取向。我常常想 ,衡量一切公共秩序的标准,难道不正是看这种秩序能不能维护人的权利,维护人的尊严,维护一个社会的伦理底线吗?

  我相信,一切良好的秩序都应基于人在公共领域的善意,那就是权利的平等,以及对于他人的尊重。我们可能忘记了 ,很多宏大的词汇背后,是无数卑微的小人物组成了“我们”。在公共领域里,有些话是不能说的,有些事是不能做的,这必 须被铭记,并且渗透到寻常生活中去。如果人自大到只关注自身,那么,一切写在纸上的制度都可以被曲解,就好像在拾荒老 人的权利被践踏、财产被侵犯、人格被侮辱的时候,人们却漠然地列举了一些诸如体积和气味的理由——当我们貌似有理地主 张维持公共秩序的时候,起码的善意又在哪里?基本的同情之心在哪里?

  没有起码的善意,没有基本的同情之心,就没有公共生活,我们试图构建公民社会,也不过是空中楼阁。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甚至不如杭州街头另一位拾荒的老者。她捡拾被人抛弃的食物,但坚决不接受没有吃过的餐 盒与可乐。当她得到了善意的给予之后,念念不忘的是不断地祈福和谢恩,即使已经离开至数十米之外,仍然不住地回头致意 。在我看来,这位老者不自觉地拥有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宝贵品质,懂得贫困并非低贱,懂得接受必须回报,懂得牺牲以得敬爱 。

  想再说说我的舅妈。不久前,我在上海书展做完新书发布会后,去探望了她。老人家84岁,耳背。小坐片刻之后, 我不忍打扰她太多,起身告辞。我再三请求她不要送我,可是,她还是弓着背,蹒跚着挪到家门口。我走下老式里弄房晦暗曲 折的扶梯,我一直说舅妈您回去吧,她分明是听不到,她就站在背着光线的门口守着。在她近乎无声的世界里,恪守对人的尊 重,已经成了习惯,哪怕是对晚辈。舅妈生于旧式的社会,旧式的家庭,她习惯性地尊重他人,也一定源自于她旧式的教育。 今天,社会倒是新的,而且每天都还在更新,但有些旧的东西,是不能也不应丢弃的。这些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善意与尊重,那 些常常被人忽略的修养和举止,才是公共生活的道德来源。

  (作者为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1)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