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老人跌倒在路旁,路人应该怎么办?卫生部6日公布的《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下称《指南》)提出:老年人跌倒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如老人意识不清,在场者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然而在公布次日(昨日),当公众知道这件事后,将此事与近来不断发酵的“扶老恐惧症”联系起来,这一“技术指南”马上上升到了道德层面,引来争议声一片。
■卫生部:跌倒老人“怎么扶”要分情况
跌倒是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发现老年人跌倒时应该怎么办?卫生部6日公布的《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提出: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
《指南》提出,如老人意识不清,在场者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且,有外伤、出血、抽搐、呼吸、心跳停止等情况如何处理等,《指南》都给了很专业的指导。
据了解,《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是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组织编写的伤害干预系列技术指南之一。同时发布的指南还有《儿童道路交通伤害干预技术指南》《儿童溺水干预技术指南》《儿童跌倒干预技术指南》等,但这三个指南均未引起公众关注。
中国近期发生多起搀扶摔倒老人反被“冤枉”的事件,“老人倒地无人敢扶”的新闻也屡次见诸报端。这份《指南》指出,“跌倒是中国伤害死亡的第四位原因,而在65岁以上老年人中则为首位。”
■“怎么扶”遇冷 焦点转向“扶不扶”
这份伤害干预指南全文41页共23000多字,有网友称,其中所列的技术要求让一般民众很难“达标”。而相对于老人跌倒“怎么扶”,网友和媒体似乎更关心“该不该扶”的问题。
有评论称,《指南》就各种情况下如何救人写得非常详细这是无可置疑的,但是别忘了最重要的一点:这是建立在围观者“想救人”的基础上。还有评论提出了“一部技术指南能医治社会的‘扶老恐惧症’吗”的疑问。
发生在2006年的“彭宇案”是这类“见义勇为惹祸上身”事件的肇始。南京人彭宇因在公交站台扶起跌倒的老太太,反被其指认撞人。结果彭宇被判向老人支付4万余元人民币。时隔5年,中国各地又出现多起“彭宇案”,让“扶一把倒地的老人”变得有点难。
有媒体日前发表社论称:“社会对这些事件的关注,说明当下社会对道德的认知水准并不低。”“公权力机构能否秉持公正”和“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成熟与否”是造成类似事件的重要原因。
■有网友担心《指南》让人更不敢救人
在“扶老恐惧症”不断发酵的背景下,《指南》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有人表示,救人也要讲究科学方法,《指南》很有必要。
“有时候救人不是只要有颗好心就行的,每个人都应该学点急救常识,否则就是帮倒忙了。”网友“我的一片天”说。
不过,也有网友说:“当发现有老人跌倒,我们先要观察半天、思考半天、犹豫半天,甚至需要电话咨询一通。”“看了《指南》才发现帮助跌倒老人还有这么多讲究,就算想救人也担心操作失误引起更可怕的后果。”
也有专家认为,“彭宇案”后,老人摔倒无人搀扶的现象轮番上演,说明现在社会的信任基础非常脆弱,而不是人们缺少救助技术能力。《指南》或许是为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德,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但是要想从根本上回归社会道德,扶起跌倒的老人,不至于让全社会有良知和同情心的公民因此泯灭爱心,还需要相关的法律出台作为根本保障。■文/综合
马上就访
《指南》公布是否为医治“扶老恐惧症”?
《指南》的公布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扶老恐惧症”近期持续发酵,虽然卫生部并未说明《指南》出台的背景和初衷,但网友显然把二者联系在了一起。那么,《指南》公布的初衷是什么呢?
昨日,记者就此致电卫生部,但截至昨日截稿,卫生部并未作出回应。不过一位卫生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认为,这个指引的出台与当下热炒的事件并没有关系。
“跌倒干预并不是只包括跌倒后如何求助,《指南》主要是分析了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强调如何通过个人、家庭和社区三个层面干预老年人跌倒。降低老年人跌倒的发生率,减轻老年人跌倒所致的损害,例如,引导老年人多去体检,发现有骨质疏松症状应该及时治疗。提醒老年人在吃了降压药、止疼药等药品之后,要尤其注意是否会有头晕的反应等,这都是老年人跌倒的干预。而老年人跌倒后的处理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这位人士说,“是强调到底该怎么扶,而并非该不该扶”。
记者翻阅《指南》发现,在23000多字中,“老年人跌倒后的处理”占1500多字,其中“老年人跌倒的现场处理”只有1200多字,仅约占5%。
■文/本报记者史晓倩 实习记者李国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