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海首个慰安所旧址破败不堪 专家呼吁建陈列馆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13日07:01  东方网

  ■东宝兴路125弄1号至3号,曾是上海第一个日本慰安所,当年叫作“大一沙龙”。从1931年11月开始,一直营业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

  ■据介绍,上海曾经有日军慰安所164所以上。目前大多数慰安所旧址已经“消失”,当年的受害者多已去世或年已古稀。

  ■专家称,中国作为慰安妇制度最大的受害国,应该像奥斯维辛那样建立一个永久的纪念馆,记载人类文明史上曾经有过的这一段罪恶。

  东方网9月13日消息:据《东方早报(微博)》报道,在上海市东宝兴路125弄,有三幢很不起眼的红色外墙两层低矮楼房,三栋西式楼房都建于上个世纪初,距今已有近百年,如今早已经破败不堪。据著名慰安妇问题专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考证,这里曾经是日本在沪最早慰安所“大一沙龙”旧址。

  2004、2005年,关于东宝兴路125弄去与留的争议持续近两年。这以后,来自欧美及日本等国的许多学者、专家在参观了“大一沙龙”旧址后,曾建议在这里建立一所日本慰安妇制度罪行陈列馆。5年多时间过去,“大一沙龙”旧址留下来了,但今后究竟如何利用?昨天,记者联系上海市及虹口区有关部门求证此事,却发现是拆是留谁都“说不清”。

  苏智良教授说:“这些年来,各地都有不少原慰安所遗址被拆毁。如果供人们赖以缅怀的历史主体都不复存在了,未来我们依靠什么去回忆和纪念这段历史呢?”他的话语中透着许多的无奈。

  慰安所痕迹仍可寻

  东宝兴路125弄1号、2号、3号,三栋西式楼房纵向排列,左侧还有几幢同样建于上世纪初的二层楼老房子。不远处便是轨交3号线,周围全都是高楼大厦。相形之下,更显出几幢老楼的败落。

  125弄1号,进门是一个庭院,面积狭小,假山、湖石却像模像样。住在这里的老人说,庭院是当年的日式花园,以前面积比较大,后来经过多次改造,空间被一点点地挤占了。

  2号楼吴煜真老先生家,一间卧室的房门还是以前留下来的日本拉式移门,墙壁上,木雕富士山图案的窗户还原汁原味。67岁的吴老先生说,1946年,他随父亲搬进这套房子,此后就一直生活在这里。

  “刚住进来的时候,楼里每间屋子都很大,当年搬进来的时候,房间里还铺着日式榻榻米,有拉窗。后来,楼里人家多了,一间大房间被隔成两间、三间,又重新装修过,现在早已面目全非了。”吴煜真说。

  即便如此,从每户人家的门厅也还能看出些当年日式房屋的痕迹——每家门厅的地面比弄堂地面至少高出20厘米,“以前,日本人都是把鞋子脱在门外,换木屐进门。”

  房子内部破败不堪

  2004年时,苏智良教授调查后有个统计,三幢房子中,有户口的就有约52户。这几年,年轻人渐渐都走了,房子里只剩些老人,其他都是外来的租客。

  吴煜真老夫妇俩陪着96岁的老父亲住在一楼。这套面积大约20多平方米的房子,被分割成三个房间,两边是卧室,中间是一间小小的起居室,锅灶搭在弄堂里。

  邵维忠住在二楼,一间卧室10多个平方米,摆上一张床,一个衣橱,房间几无转身之地。“做饭在一楼公共厨房,厕所是一楼公共厕所。”邵维忠感叹说,条件连棚户区都不如。

  即便是在阳光灿烂的日子,楼里的光线依然不好——白天进去也需要开灯。一踏上木质的楼梯,就“吱吱”作响。在1号,十几户人家共用三个厕所。洗后的衣服滴滴答答地晾在狭窄的过道上。楼梯口的电线盘根错节,像蜘蛛网一样,一到下雨天就噼里啪啦爆出火花。

  当事老人大多已去世

  东宝兴路125弄被确认为“大一沙龙”遗址,但对住在这里的居民却并非都是幸事。居民邵维忠说,他们不反对将这些房子保护下来,但政府也应该关心居民的居住条件,“要么房子彻底维修,要么将居民迁出去。”

  去年,东宝兴路125弄及周边的几幢老房子的外墙被修饰一新,但内部结构却依然破败。

  更遗憾的是,记者在此调查发现,一些曾经在“大一沙龙”慰安所做过事或者有记忆的老人一个个去世、凋零,挖掘“大一沙龙”的历史更艰难了。

  苏智良教授1994年前后曾经调查、采访到多位当事人,家住东宝兴路108号的陆明昌老人就是其中一位。陆明昌曾经在“大一沙龙”做杂务工,烧饭、收拾酒吧、搬运啤酒等。他在接受苏智良教授采访时,曾详细回忆“大一沙龙”当年的房屋结构、日常运作、人事变化等细节。有着类似经历的还有多位老人。家住东宝兴路101弄6号的陈阿全老人,年轻时为木匠,曾与师傅一道在“大一沙龙”做工;家住东宝兴路103号的张银富,曾在“大一沙龙”做过油漆工。

  日前,记者再次寻找到紧邻东宝兴路125弄的这些老房子,这里早已物是人非。103号的张银富的妻子告诉记者,老伴已经去世五六年了。101弄6号的陈阿全也已去世多年。

  家住东宝兴路113号的林铃娣老人,是为数不多与“大一沙龙”有接触的老人。如今,86岁高龄的林铃娣老人已搬离东宝兴路,住在江宁路女儿家。经过一番曲折,记者终于联系上林铃娣老人和她的家人。

  据林铃娣老人回忆,1949年以前,林家是开木桶店的,“大一沙龙”的老板娘经常到林家订购木桶。当时十多岁的林铃娣经常将制作好的木桶送到“大一沙龙”。“里面不能进去,我们只是在门口看看,里面经常有跳舞、挂花灯什么的。”林老太说。

  专家吁建“陈列馆”

  苏智良教授称,“我曾经想把‘大一沙龙’遗址建成一个日军慰安妇罪行历史陈列馆,还想模仿韩国,为曾经做过慰安妇的屈辱老人们在上海建一个养老公寓。”苏智良说,尽管有一些民间机构和企业家表示支持,但由于涉及拆迁等困难,未能如愿。

  据苏智良介绍,目前大多慰安所旧址已经“消失”,当年的受害者多已去世或年入古稀,愿意站出来指控日本暴行、直面当年那段伤痛的幸存者寥寥可数。目前,以苏智良为主导的中国慰安妇研究中心近期的主要计划就是希望能够尽快建立慰安妇养老公寓和慰安妇历史陈列馆。

  “我收集了一些物品,包括老太太的遗物、照片、公证书等,那些老太太们一旦离世,这些东西就成为我们将来唯一的证据。中国作为慰安妇制度最大的受害国,应该像奥斯维辛那样建立一个永久的纪念馆,记载人类文明史上所曾经有过的这段罪恶。”苏智良说。

  日前,记者联系到上海文物保护部门求证此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说,慰安所遗址暂时是保留下来了,但最终是拆、是留,“谁都说不清”。虹口区房地局也不愿对此表态。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56)

 

更多关于 慰安所 抗日战争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