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和美西藏美术作品大赛专题 > 正文
张思永:798里的艺术先锋
张思永在自己的画廊门口站着,像从古龙小说里走出来的高人,过肩的长发、修长的手指、淡淡的笑容,气定神闲地将我们让进画廊对面的“有时间”咖啡沙龙。这是一个让人心神恍惚的地方:暖色调的墙上挂着吴冠中、王斐等画家的作品,大多色彩浓烈;几组沙发则将靠北一侧隔成了相对安静的空间;书柜里塞得满满当当;艺术品看似随意地四处摆放着;耳边缓缓传来音乐声。“来,先喝杯咖啡。”张思永向我们发出邀请;接着,他又递过来一盘现烤的小饼干,我们的交谈就这样开始了。
“我的千年时间画廊到现在已经12个年头了,作为一家本土画廊,能生存这么久,在北京并不多。画廊是与年轻艺术家们共同成长起来的,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足迹。对我来说,这种积淀非常重要。”画廊里的1000多幅藏品,无论是油画、水彩、版画、现代水墨、雕塑、陶瓷,还是摄影、装置作品,都是他眼中的精品。“我在南昌、长沙都有自己的艺术馆,能将有着良好艺术语言的作品流动起来,呈现给观众,会得到更多的共鸣。”
1995年,22岁的张思永大学毕业。“我们那时是包分配工作的,但我没有回去,留在北京做了几年的职业画家。直到1999年,开了画廊,后来还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了文化艺术管理硕士。”这些年来,从画家到画廊的经营者、再到艺术品管理者、展览策划者、文化产业推动者……每一个身份的转化,都让他感到新鲜有趣,又乐在其中。“当然,作为画家,我是自由的,昨晚又画到了两点。”此时,张思永神情轻松。如果说他身怀绝技,那他的绝招就是心里那永远也画不完的画。
在谈到他的最新身份——首届“和美西藏”美术作品大赛评委时,张思永表现得格外谦虚,“是专家们给予的厚爱”。作为长期在中国最具国际性与影响力的798艺术区工作的先锋艺术家,张思永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宽广的视野、对优秀艺术家群体的深度认识、对中国艺术发展方向的熟知。“这些年来一直站在艺术前沿工作,可能感受力比较丰富,触觉更敏感一些,想把最好的作品挖掘出来,这会在做评委工作的细节上体现。我又是十位评委里最年轻的一位,可能对年轻艺术家、艺术作品会有不同的把握。”
“我从学生时代起就接触过不少西藏题材的作品,也被它们深深打动。上世纪八十年代掀起的进藏热,让全世界看到了西藏文化的生动与厚重,现在看来,那批艺术家很有超前性。” 张思永双手交叉,换了个更为舒适的姿势,“画西藏题材的画家很多,但不能偏执地认为西藏题材作品就是某一种或者某一个角度,艺术家应该多视角、多层面地来呈现西藏的文化艺术。”
两个月后,他在家乡南昌的当代艺术博物馆就要开馆了。“这是未来几年,我最重要的工作。通过城市间的互动,来带动一个城市的文化产业,不经意间就成了我的使命。”
谈到这里,这个变得严肃的艺术家,沉默了几秒忽然又笑了起来,指着窗户前的一个小孩说 ,“那是我儿子,旁边是我太太。”这一瞬间让我想起,初次看他微博时,上面有“下午时光已消逝但好的记忆长存,多想常常如此这般…”的言语,照片里他与儿子坐在小院里,一脸的幸福。这时的他,只是平常日子里温柔而感性的父亲、丈夫。
他说,即便梦想流逝,前进依然如故。而在他的画里、言谈中,那肆意溢出的激情、梦想,此时也正在燃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