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人民日报刊登大篇幅报道称,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到来之际,《中华民国史》(全36册)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作为目前国内民国史学科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著作,该丛书对蒋介石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尤其对蒋介石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肯定评价。
周总理指示编纂,历时30年
《中华民国史》主编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汪朝光接受人民日报记者专访时透露,该丛书最早始于1971年全国出版工作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将编纂民国史列入国家出版规划。随后,任务交由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负责组织实施。从1981年《中华民国史》第一卷出版,到整套36册一次推出,前后历时30年,是民国史研究的一件大事。
肯定国民党对抗战的贡献
该书中的许多新成果受到读者的高度关注,例如对国共关系的新理解,尤为引人瞩目。
汪朝光表示,比如对抗战时期的国共关系,既肯定两党合作的重要意义,肯定两党面对外敌入侵的危局,能够抛弃前嫌,携手合作,从而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各自的贡献,肯定国民党在抗战时期不少内外政策对于坚持抗战的意义;也指出国民党在国共合作时期还是放不下垄断政治的私心与架子,对共产党有疑虑担心,从而对共产党的发展有限制甚至有武力遏制,这又不利于两党合作共同抗日的大局。
对蒋介石评价更全面
汪朝光表示,对民国时期的若干政治人物,如蒋介石,该书有较为全面深入的论述。对于蒋介石早年投身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过后领导北伐、推倒北洋军阀,尤其是他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书中都给予了肯定评价。但是,对于蒋介石发动反共政变、导致国共关系破裂、革命功败垂成,对于蒋介石内外政策的保守性及其个人统治的独裁性,对于蒋介石在抗战胜利以后违背民意、发动内战的责任,等等,书中也予以充分的揭露和批评。总体而言,书中对蒋介石的评价较以往更为全面、立体、多面和平实,肯定其当肯定,否定其当否定,而不是以单一的看法评判蒋介石。这也充分表明了民国史研究若干年来的进步。
民国史研究并非“天翻地覆”
有媒体称,该书的出版显示,大陆的“民国史观”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但汪朝光指出,民国史研究在大陆从无到有,如今已成为大陆史学研究中最具活力、成果最为丰硕、研究队伍最为广大、也最具有国际性和前沿性的学科。民国史研究的指导方针或其史观,有其继承性,也有其创造性,并非凭空而出,亦非泥古不化,而归结为实事求是的原则,更能说明其发展和变化,似乎不宜简单地以“天翻地覆”定论。
连线
北京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徐勇:
民国史出版意义在于以史为镜
人民日报的报道昨天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北京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徐勇在接受南方日报(微博)采访时表示,《中华民国史》客观、立体地还原民国史,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实话实说的具体实践。民国史出版的真正意义,在于用真实的历史当今天的镜子。
徐勇表示,该书从正反两面展示蒋介石,是客观的。其一是他确凿无疑的抗战贡献,就军事角度,其功不可没;其二是在民心向背上,蒋介石最终失败,可以明确看出历史不以一时势力强弱论英雄,民心才是最终的砝码。这样展现过往社会发展潮流的历史不应被淹没,而应该成为今天的镜子。“费正清对蒋介石的评价是,此人有自己的勇气、精力和领袖品质,他不仅是一个有很大缺陷的人物,而且从希腊悲剧的意义上讲,他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我认为不能因其个人悲剧性而否定他做过的事情。”
徐勇说,历史研究贵在实事求是,而不是用来树碑立传的。尤其民国的那段历史离今天并不遥远,很多内容都有据可查,更要审慎对待,一一印证,秉承公正的态度还原历史。
南方日报驻京记者 杨春(微博) 统筹:陈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