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和美西藏美术作品大赛专题 > 正文
每个生动的印象都有一个时代的印记——专访孙晓龙
孙晓龙是个喜欢思考的年轻人,无论何时何地,在他的心里都会泛起各种感触。那些久远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他眼里都是“鲜活的、流动的”。
九月的北京,天空深邃而蔚蓝。站在张自忠路附近一家咖啡馆的二楼,孙晓龙指了指窗外,“我就在这附近的胡同里长大,两三岁开始涂涂画画,后来慢慢就开始跟着专业老师学画了。”
没有悬念、没有转折,这个1983年出生的北京小伙子从学会握画笔开始,就向着这条艺术之路前行了。
高考时,一心想考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孙晓龙遇到了人生的第一个挫折。“知道没有被录取,专业老师比我还难过,当场就哭了。对我来说,心理落差也比较大。家人曾劝过,实在不行别画了,但还是支持的成分要多一些。”随后,在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系里,孙晓龙专心画了四年画。“大四那年,学院组织我们去云南写生。我和几个玩得来的同学向老师申请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沿着茶马古道向前走。”
那几天的行走,在以后的日子里被孙晓龙一遍又一遍地想起。“我们去的时候,刚好遇到了藏族同胞在过‘转山节’。朝拜完后,一群人围在一起赛马、荡秋千、跳舞,中间摆了一口冒着热气的大铁锅,藏族汉子过来就拽着袖子邀我们一起喝酒、吃肉。”他端起桌上的可乐喝了一口说,“我是从小在大城市里长大的,向往这种‘门前有水,背后有山’的生活,也没见过人跟人之间可以这么没有距离,感觉非常自在。”
“远远地听到院子里藏獒在叫,心里正在忐忑,老乡就已经招手了‘上来吧,上来吧’,看我们背着画夹,就直接搬来梯子,让我们爬在屋顶上去画画,还拿出最好的食物来招待。”这些片段,在他的记忆里温暖而生动,在他的笔下也勾勒出了一幅幅跟藏族百姓有关的油画。“没去藏区之前,我也画过类似题材的画,但感受肯定没有这么直接,表现起来也没有这么细腻。”
“说起来比较好玩,很多年前,跟一位长辈见面,他第一句话就是,‘你是藏族人吧?你的眼睛是蓝色的。’这句话让我对西藏有了不一样的感觉。”“我平时的绘画以人物为主,又偏好于写实,我觉得每个生动的对象,都有一个时代留下的印记。”
孙晓龙语气平淡地说,“朋友大多都比我年长,在他们的身上,能看到更多积极的东西。我在作画时也喜欢画一些年龄比较大的人。创作时,也会跟他们有一个内心的交流,然后把它表达出来。”
在他递交给首届“和美西藏”美术作品大赛组委会的三幅油画作品中,人物画像特征极为明显。作品《祝福》中,靠着玛尼石的藏族老人手持转经筒,一脸慈祥。“我觉得他更幸福一些,在向远方传递幸福。”而《岁月》则是一张饱含了人生风雨的面孔,“他经过了旧时代,受过苦难,这是不一样的感觉。每个人的经历,都在自己的脸上摆着,谁都抹不去。”
今年,孙晓龙考上了中国油画院的研究生课程班,“教育学院那边的课就不代了,我想跟着老师们专心学习一段时间。”他将最后一点可乐倒进了杯子里,摇了摇,“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坚持,我对艺术就有一种执着,别人说画点当代的、抽象的有市场,我就做不来,也不想做。”
“平时除了作画、看书以外,每周去踢两次球,这都坚持了很多年了。” 他温和而淡定地说,“过两天,我要去植物园里的梁启超墓前看看。这些年也走过很多城市,看到了很多风景,但我好像更喜欢有历史的地方,这是我想去、也应该去关注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