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宁波籍女药学家屠呦呦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15日02:56  都市快报

  

宁波籍女药学家屠呦呦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
屠呦呦

  诺奖“风向标”

  看看屠呦呦的履历,除了发现青蒿素之外,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没有出洋留过学,没有在国外顶级杂志上发表过科研论文,没有获得过任何大奖,甚至她也许不会用英文交流。

  屠呦呦1951年考入北京医学院(现为北京医科大学)药学系,所选专业正是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1955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

  迄今为止,共有超过300人次获得拉斯克奖,而其中有80位在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所以该奖项也被看做诺贝尔奖的“风向标”。1997年以来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中,近一半是拉斯克奖得主。

  美国期刊杂志《细胞》前天发表的标题为《青蒿素:源自中草药园的发现》文章指出,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但也有少数,它们的诞生对人类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青蒿素作为治疗疟疾的一线药物挽救了无数的生命,其中大部分是生活在全球最贫困地区的儿童。

  失败190多次后提取青蒿素

  青蒿在中国民间又称作臭蒿和苦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诗经》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中所指之物即为青蒿。青蒿素是从中药黄花蒿中提取的一种抗疟成分。

  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此时正值美越交战,美国政府称,1967—1970年,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万人。美国不惜投入,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最终也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

  疟疾同样困扰越军,越南求助于中国。1967年,毛主席和周总理下令,联合研发抗疟新药。这一年5月23日在北京召开“全国疟疾防治研究协作会议”,“5·23”就成了研究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代号。

  遍布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开始研发抗疟新药。中药部分的不同研究小组开始尝试多种中药,包括常山、乌头、乌梅、鳖甲、青蒿等成千上万种中药,筛选出的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均未能有令人满意的效果。

  1969年,39岁的屠呦呦加入“5·23”。她从整理历代医籍开始,四处走访老中医,编辑了以640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继而组织鼠疟筛选抗疟药物。

  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但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

  然而,历史记载认为青蒿可以治疗疟疾,并且收效显著。屠呦呦认为,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就被破坏掉了。她改用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

  1971年10月4日,经历了190多次的失败之后,在实验室里,她们终于从青蒿叶中提取有效成分,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

  发现权仍存争论

  饶毅说,根据对青蒿素发现历史的分析,对于谁才是代表人物也存在很多争论。但无异议的是,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对于发现青蒿的抗疟作用和进一步研究青蒿都很关键,具体分离纯化青蒿素的钟裕容,是屠呦呦研究小组的成员。

  饶毅在博文中指出,包括屠呦呦后来的出版物引用文献时,将他人的名字省略、自己的名字前移等等,也为“5·23”其他参与者所诟病。“我们作为无争议方,试图和屠呦呦交流也有一定困难。特别是不欣赏她把中医研究院的原始材料收藏在自己家,不交出来给研究院,也不给我们。” 据北京晨报、新京报

  9月12日,2011年度拉斯克奖揭晓,3人1组织获奖。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这是至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

  就在20天前,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公开说,非(中科院)院士的屠呦呦和另外一位中医科学家值得获得诺贝尔奖。

  曾有丰富海外经历的饶毅前天说,拉斯克奖是个分量极高的奖项,有“美国的诺贝尔奖”之美誉,“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希望很大,事实上,她获得这个奖甚至比获得诺贝尔奖更厉害”。

  1930年出生于宁波的屠呦呦已年过八十。饶毅说,这一年龄不利于她获诺贝尔奖。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32)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