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辛亥革命前夕中国社会结构的嬗变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23日14:39  人民网

  20世纪初帝国主义侵华的新态势

  《辛丑条约》订立后,列强对华侵略改变了以往公开倡言瓜分和主要采取军事入侵的方式,转而鼓吹“保存主义”和推行“以华治华”政策,即把清政府驯服为其统治中国的工具,借助不平等条约,加紧对中国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除了进一步夺取铁路修筑权、采矿权和扩大内河航行权外,掠夺性的对华贸易和资本输出急剧增加。通过强迫中国开放更多对外通商口岸和在华开办更多的工矿企业,各资本主义强国大量倾销过剩产品,造成中国外贸的巨额入超,而外资在华榨取高额利润。到辛亥革命爆发前,它们已垄断了中国生铁生产的100%(1910年)、内外河航运的84.3%(1907年)、铁路的93.1%(1911年)、煤矿的76.3%(1911年)。此外,列强纷纷在华开设银行,借助投资、贷款、发行纸币等手段,控制了中国的工矿、交通和金融业,以及海关、常关与盐课,实际上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在此期间,1904年,英国发动第二次侵略西藏的战争;1904—1905年,日本和俄国在中国东北土地上进行日俄战争,等等。这些都严重损害了中国国家主权。20世纪初年,中国面临帝国主义侵略的新形势,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刺激和自然经济结构的逐渐解体,从19世纪70年代起,买办、商人、官僚、地主开始投资新式工业,中国近代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缓慢萌芽。1895—1913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时期。不仅近代工矿企业的总数与资本总额,较前有了较大的增长,而且民族资本远超过去占主导地位的官僚资本,占到中国工业资本总数的79.5%,成为全国工业资本的主体。但是,在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民族资本主义依然举步维艰,实力弱小。初步发展并壮大了的民族资产阶级也因之具有双重的性格:反抗内外压迫的革命性与对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的妥协性。

  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

  近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嬗变,催生了新的社会力量。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使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也得到了初步壮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者,它体现着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种新方向。随着外国与本国企业的创办与发展,中国的工人阶级也逐步形成并得到初步发展,但尚未作为自觉独立的阶级力量登上政治舞台,还只是资产阶级的附属者。在此期间,出现了反映新政治与新经济趋向的近代知识分子群体,其主体是留学生与国内新式学堂的学生。他们接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和文化思想,富有近代民族民主的情怀。随着国内外经济、社会交往的发展,海外华侨的数量也迅速增加,他们热切地关心着祖国的进步,成为革命强有力的支持者。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