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筹谋云南开放大格局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25日20:35  瞭望

  筹谋云南开放大格局

  “充分发挥云南优势,打好对外开放、绿色经济、扶贫攻坚和民族团结四张牌,大胆创造沿边开放奇迹,使云南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快车道’”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李自良

  “云南有几个‘省情’:一个是基本省情,‘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经济欠发达;一个是现实省情,发展不充分、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还有一个是发展省情,发展潜力巨大,发展特色明显,发展前景广阔,最具发展潜力。”近日,新晋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用三句话点清了云南当前面对的现实、挑战和机遇。

  至8月25日履新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已在云南工作超过12年。他历任省政法书记、省委组织部长、常务副省长、省委副书记、省长等职,熟稔云南省情,并赢得良好的政绩、政声。在“十二五”开局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启动之年,针对云南这个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这位新任云南省委书记有着怎样的新思考和新策略?如何谋划和执行党中央交给云南的历史重托?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中,秦光荣娓娓道来……

  跨越发展六路径

  在秦光荣看来,近年来,云南虽然有很大的发展进步,但与全国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非常大,经济总量少、产业发展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以及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等问题依然突出,“因此,发展依然是第一要务,是云南最硬的道道,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任何风浪下都不能受影响。”为此,他提出了推进发展的六方面“路径”:

  增强发展勇气。继续巩固和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是全省人民的愿望。因此,云南要紧扣发展这根弦,清醒认识加快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以时不我待的精神,认真谋划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思路和办法,更加牢固地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努力把云南发展的步子迈得更大、更坚实,推动云南进入跨越发展的新阶段。

  创新发展思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云南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很重,边境维稳、民族宗教工作的任务也很重,并面临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脆弱等特殊困难。因此,云南要以创新的思路、改革的勇气破解难题,观念上要树立敢闯敢试的开拓精神,工作上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并不断推进管理创新,破除、清除各种制度性障碍。

  壮大发展实力。产业发展不足是云南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今后云南全省上下将把产业作为全省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形成重视产业、研究产业、支持产业、发展产业的浓厚氛围。要进一步培育烟草、电力、矿产、生物工程、旅游等重点支柱产业。深入推进“央企入滇”,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培育生物制药、装备制造、新材料、光电子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拓展发展空间。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城乡统筹的重要载体。要抓住云南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期,突出自身特色,研究加快城镇化的措施和办法。将围绕“城乡一体、布局合理、城镇上山、农民进城”这个关键,全面提高城镇综合发展质量和承载能力,拓展云南发展的新空间。

  夯实发展基础。虽然“十一五”期间云南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加1000亿元,五年累计完成近2万亿元,极大地改善了发展的条件,但全省基础设施滞后、农业基础薄弱的问题依然存在。“十二五”期间,云南将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研究解决好投入、政策、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大力度推进公路、铁路、航空、水运、通信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发展保障。云南自然灾害发生频繁,不仅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面临威胁,也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遭受破坏。近年来,云南针对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等方面提高了防灾减灾能力。今后将进一步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减灾,筑牢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屏障,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八策力创“云南奇迹”

  在云南的诸多发展机遇中,秦光荣认为,进入战略实施阶段的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是最大机遇,“‘桥头堡’建设不仅将为国家对外开放开拓出新的空间,为西南省区市的发展开辟新的方向,也将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开创一个新的阶段,意义极其重大。”

  根据有关部署,以此为核心,明确了云南省的五个定位:中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门户,我国沿边开放的试验区和西部地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先行区,西部地区重要的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按照秦光荣判断,沿边开放自古以来就是云南的特色所在、优势所在和潜力所在,“桥头堡”战略使云南的区位优势得到发挥,从而开辟出一条我国新的贸易通道,建设起连接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大通道,为云南扩大对外开放带来了千载难逢的良机,创造了无限的发展空间,“我们必须以饱满的热情承担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努力为提升我国沿边开放水平、探索沿边开放新模式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气魄重新布局和构建云南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一是实现大开放。深化开放意识,坚定开放决心,敞开开放胸怀,优化开放环境,突出开放重点,提升开放层次,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促创新,以开放促文明,以开放促开明,努力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做活沿边开放这篇大文章。

  二是促进大发展。以落实国家“桥头堡”战略为契机,围绕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三大目标,努力建设一个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边疆更加安宁、环境更加优美的“七彩云南”。

  三是构筑大通道。围绕建设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开辟一条我国新的西向贸易通道,打通我国从西南方向联系世界、海路与陆路互为补充的对外贸易通道,创造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四是打造大基地。围绕把云南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基地”的定位,充分发挥给予云南差别化政策的引导支持作用,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努力把云南建成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基地、面向印度洋沿岸市场的外向型产业基地和进出口商品生产加工基地。

  五是培育大平台。在近年来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南亚商品国家商品展等平台建设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开放经济带、对内对外经济走廊、金融平台和会展平台,巩固提升合作机制,推进通关便利化,搭建起一个中国联系东南亚、南亚、西亚三大市场的交易平台。

  六是建设大窗口。立足于巩固发展好邻居、好伙伴关系的需要,以扩大对外交往、加强文化交流、推进教育合作、加强宣传合作为重点,推进和深化同周边国家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多形式的人文交流和合作,使云南成为向外展示中华文化、对内推介邻国文化、促进国际友谊的友好交流窗口。

  七是维护大团结。要把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摆在“桥头堡”建设的突出位置,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着力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以发展促进团结、和谐和稳定,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

  八是保护大生态。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思路,下更大决心,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抓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森林云南”建设、高原湖泊水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节能减排等重点工作,加强跨区域生态合作,努力筑牢云南生态安全屏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流域内的共同发展作出贡献。

  “着力推进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加快构建第三亚欧大陆桥,开辟一条新的西向贸易通道,参与构筑从陆上通往印度洋的战略大通道,发展与印度洋地区的合作。”秦光荣特别强调,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在服从服务于国家外交、安全战略中推进云南的开放发展。

  为此,加快构建“一圈一带六群七廊”的空间生产力布局,即滇中城市圈、沿边对外开放经济带、以滇中为重点的六大城市群和七条对外对内开放经济走廊。其中,把滇中城市经济圈和沿边对外开放经济带作为突破重点,努力将云南打造成我国通往印度洋的西向贸易通道、向西南开放的合作交流平台、连通内外的产业发展基地、展示中华文化和促进国际友谊的窗口、维护流域国家和地区生态安全的屏障。

  五大努力共享民生实惠

  秦光荣说,虽然近些年云南省级每年新增财政的70%以上都安排用于民生项目,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生活水平提高很快。但冷静看,云南城乡居民收入还不高,城乡差距还很大,与全国相比要同步全面实现小康还有不小的差距,“必须始终坚持以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增进人民幸福感,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和发展机会。”

  现在,他提出云南有五个要“努力”的民生领域:

  努力让基本公共服务“阳光普照、润泽众生”。加快建立符合省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基本公共服务权利对身份的依附,加快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尽快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突出重点解决好“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住不上房”等问题。推进教育、医疗、文化改革,加快建设保障性住房。

  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使国民收入分配向低收入群体和农民倾斜。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城乡居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努力发展边疆地区。云南有25个边境县,发展总体水平仍然偏低。在总结前两轮“兴边富民工程”的成功经验基础上,云南决定在“十二五”期间投入800多亿元实施新一轮“兴边富民工程”,着力推进基础设施、扶贫开发、产业培育等建设,力争使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努力加快脱贫步伐。云南贫困面还比较大,一些地区贫困程度还很深。云南将围绕巩固提升现有扶贫成果、全面推进贫困人口脱贫、对深度贫困人口进行重点扶贫攻坚三个层次开展扶贫,构建“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帮扶、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努力巩固民族团结进步局面。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做好民族工作、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对于巩固和发展全省改革发展大局意义重大。云南将围绕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要求,以发展促团结稳定和谐,开创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

  在接受采访中,秦光荣再次提到了树立“高原情怀”和提倡“大山精神”。他说,根据国家的总体部署,云南肩负起了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历史责任,这是国家和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任务,全省人民对我们寄予厚望。□

  “树立高原情怀,提倡大山精神”

  8月26日一大早,平日里安静的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大楼一时热闹起来,掌声不时响起。履职6年省长的秦光荣走出他在16楼的办公室,逐层看望省政府办公厅工作人员,“我要换个地方办公了,谢谢大家多年来对我的关心支持。”

  和工作人员握手惜别之际,他动情地说,“多年来你们忠于职守为政府工作尽责,也给了我很大的支持”,“我虽然换了一个地方办公,但我会记住与同志们朝夕相处的岁月,也特别珍惜与大家结下的深厚情谊。”这是此前一天中央决定宣布后秦光荣的第一个公开活动。

  8月25日,中共中央宣布了云南省委主要领导同志职务调整的决定:秦光荣任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不再担任云南省委书记。受中央委派宣布决定的中组部副部长王秦丰说,“秦光荣同志领导经验丰富,熟悉党务和经济工作,在云南工作十余年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为推进云南又好又快发展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据本刊记者观察和了解,云南省干部群众普遍认为,随着秦光荣由省长转任省委书记和省委副书记李纪恒接任省长,云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已经实现了顺利交接,“可望使云南平稳发展和更好更快发展”。

  在履职省委书记一个月来,秦光荣已经主持召开了两次省委常委会。一次常委会的主题是研究部署近期重点工作,传达学习中央领导同志对秦光荣的任前谈话精神和进一步做好云南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部署了即将召开的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各项筹备工作,包括党代会报告的起草、党代表的选举、省委班子的推荐考察及会务准备;另一次常委会的主题是审议关于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城镇居民的意见,要求积极、稳妥、有保障地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在城镇落户,并同等享受各种福利待遇,今后十年云南新增转户1000万人,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实现城乡一体。

  一个月来,秦光荣的两次重要活动引人关注。一是履职省委书记第三天,他率队深入滇中滇东罕见的重旱地区查看旱情,召开抗旱救灾专题会议,要求按照中央领导指示突出“保民生、夺丰收”两大主题全面部署了抗旱救灾,确保人畜饮水,力争全年粮食继续保持增产,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并提前应对今冬明春可能发生的更大旱灾;二是在滇西中心城市大理调研并主持召开了主题为“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的会议,决定用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引导城市化、工业化用地尽量用荒山荒坡,切实保护住全省宝贵的良田好地。

  其间,秦光荣在几个场合关于“高原情怀、大山精神”的“宣示”,受到干部热议和积极响应。他在干部大会上说,“云岭大地给了我报效国家、回报人民的广阔舞台,组织和同志们给了我无私的信任和支持;云南的父老乡亲给了我滋养和力量。云南对我恩重如山。”

  秦光荣在省委常委会上说,“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云南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优良品质,摒弃陋习,树立高原情怀,提倡大山精神”;“树立高原情怀,就是立足高原,俯视高原,形成开拓、创新、奋进、包容的精神面貌”;“云南到处是山,山与我们时刻相伴,大山扎根大地,昂首傲视万物,大山持之以恒,于无声中奋起,在坚持中屹立,大山支撑云南天地山河,也彰显云南人精气神”;“陪伴大山,仰视大山,我们要从大山中得到启迪,具有大山精神,也就是信念坚定,像大山一样执著;扎实苦干,像大山一样根基牢固才能傲然耸立;不断进取,像大山一样攀高不止、生生不息;勇于担当,像大山一样从不逃避电闪雷鸣,历尽风雪霜而巍然”。

  秦光荣关于廉洁从政、严格自律方面的一个表态也掷地有声。他要求全省党员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实践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做勤政为民、廉洁自律的模范,“就我个人而言,我将始终牢记两个务必,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官,踏踏实实做事”,“我郑重宣布,凡是打着我的牌子和我亲戚朋友的牌子到各地各部门办事的,能办的事情一律不办;对招摇行骗的,一律进行查处。也请各位领导、同志们和社会各界对我进行监督。”□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李自良)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7)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