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山:一个人成就一座城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08日15:34  《小康》杂志

  中山:一个人成就一座城

  美国建筑学家沙里宁说过:“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俯瞰中山,就如中山故居这座中西合璧的小楼,百年来凸显着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也印证着这座城市在这一特殊文化背景下谋求经济与民生均衡发展的人文思路

  文|《小康》记者

  孙晓青 刘建华 中山报道

  在地图上勾勒中山市的轮廓,这座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珠江口西岸的城市,其地理线条好像一个紧握而向上举的拳头。

  中山市南端的南朗镇,紧邻着珠江口和伶仃洋,当地人习惯称珠江口为海,实际上这里是咸淡水交界处。涨潮时,海水覆盖整个水域,形成咸水,退潮时,珠江水又将这片水域变成淡水。站在山上,能够清晰地看到由灰蓝色的海水和昏黄的江水形成的咸淡水交界线。

  当地人认为,外来文化乘海风而进,本土文化携珠江水而来,在这里形成了中外文化的交融。正是这样的地域文化,造就了这里人才辈出,发展迅猛,也铸就了这座城市开放、创新、坚持、积极的个性。

  此地原名香山县,因纪念伟人孙中山而更名为中山,成为全国唯一以伟人名字命名的地级市。咸淡水文化的积淀使这里成为著名的侨乡,中外文化交融带来的开放、包容、先进的理念不断冲击着中山人变革。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山人秉承着孙中山

  “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抓住机遇,把中山从一个亦耕亦商的小镇,发展成为现在经济与生态环境齐头并进的和美之城。这个大约以占广东省1%国土面积和3%常住人口的城市,创造了广东省第五的经济总量。

  一个借由辛亥百年际遇形成的倒逼机制正在促发这座城市再次发力,一场城市发展的大变革正蓄势待发,拉开序幕。

  一个人成就一座城

  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的孙中山故居,是一座中西结合的建筑,虽然外表是“洋装在身”,但内里的设计和布局却又完全是传统中式的风格。这栋小楼是孙中山的哥哥在南洋经商赚了钱寄回来后,由当时26岁的孙中山亲自设计、画草图、督建的。现在看来,这不过是一个中西合璧的特色建筑,然而,在100多年前那个中国古朴的农村里,它的出现曾引起过一场轩然大波。

  “这栋房子无数地方都不同于当时的习俗,第一是朝向,古时候房子讲究坐北朝南,讲究紫气东来,而它却是坐东朝西,第二是为了让空气通畅,小楼有很多的窗户,这又打破了农家忌讳窗多的旧俗,第三是它的走廊和门都是通畅开放的,这也大违中国传统建筑封闭式的习惯。据说小楼建成时许多人来参观,当时就有人说它四通八达破财不吉利。学医的孙中山先生却认为,空气流通,精神愉快就是吉利。”

  这是故居讲解员们津津乐道的轶事之一,刚刚毕业来到馆里工作两个月的小郑最喜欢讲解这一段,在她看来,虽然建房子是件小事,但却体现出孙中山先生的开放与先进的理念和精神。正是这种理念和精神,影响了这座城市、这个国家的大发展。

  在故居纪念馆馆长萧润君看来,辛亥革命是孙中山对中国最重要的贡献,但这并不是孙中山革命人生的全部。孙中山曾讲过:“建设是革命的唯一目的,如不存心建设,即不必破坏,更不必言革命。”100年后,当回过头来审思,早先他所提出的许多建国方略,都在现代化的城市进程建设中发挥了现实的指导意义,他的《建国方略》、实业思想以及铁路、港口、水利计划等,如今也都逐一实现。

  上海浦东新区一位管委会副主任曾对萧润君馆长说,“我们是捧着孙中山的著作来建设浦东的。”抗日名将吕正操将军戎马生涯后担当了铁道部长,在90岁时来到孙中山故居,下车后见到萧润君第一句话就告诉他,“当年一穷二白,什么都没有,我是拿着孙中山的铁路图来当的这个部长。”2005年,温家宝总理参观故居,他站在故居纪念馆内依照孙中山理念建成的规划国家经济建设的沙盘前曾风趣地说,“现在各地建设到国务院来立项都说是孙中山先生当年的理想。”

  对整个国家的影响如此,对这座城市的影响更是深入骨髓。

  “中山是伟人故里,孙中山文化是中山建设文化名城最深层的底蕴。”中山市委书记薛晓峰的这句总结恰如其分指出了中山和其他纪念辛亥革命城市的不同。在这里,秉承孙中山精神和文化是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思路之一。孙中山文化被深深烙印在城市建设中,无论是发展思路、城建还是民生都贯穿始终。

  来到中山的人都会被这里宜人的绿化环境所吸引,道路两旁高大的亚热带灌木、成片的植被都给这里带来了清新又自然的感觉。中山市城乡规划局局长张珂笑着告诉《小康》记者,中山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在他看来,这得益于孙中山的“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思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中山成功探索出一条宜居城市建设、和谐发展之路。这个广东经济的“小虎”,早在1997年就从联合国人居中心捧回了“人居奖”。

  萧润君接触过很多中山籍华侨,无论他们的事业有多大,职务有多高,在他们的名片上,名字的下方往往印着的不是职务,而是“广东,中山”。这座城市以孙中山为荣、为标杆、为指向标,无论是当地还是身居海外的中山人都为这个身份感到自豪。

  一座村庄的城市梦想

  纪念馆门前的马路正在紧张地整改建设,来往车辆频频,尘土飞扬;旁边,辛亥革命纪念公园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据说,这个广场10月初就要正式投入使用,紧迫的工期使这里每天都有很大的变化;因为施工,通往孙中山纪念中学的那条林荫路暂时封闭,来此的车辆只能绕路前行,对于生活和工作在周边的人来说,着实带来很多不便。

  程爱娟经营的小卖部原本在孙中山纪念中学校门对面,因为道路整改,她不得不搬迁到稍远处,虽然也对着校墙,但来往只有通行的车辆,少了很多客源。“生意少了好多哦,可是没办法了,这边要搞大建设,支持喽,希望将来能带动生意更好。”程爱娟笑着说。

  和她一样,近几个月的部署建设中,附近的居民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没有一句怨言,甚至仍带着欣喜。他们知道,这一次,翠亨村终于要变样了,他们的道路会更宽敞、畅通,环境会更好,经济会更发达。

  南朗镇党委委员、翠亨支部书记张锦华甚是欣慰。1998年,应翠亨村镇相关领导的请求,他弃商回到了这里开始了村官之路,一干就是13年。作为历史文化名村,13年的光景中,翠亨村一直都在以保护为主,尤其是翠亨老村,不准拆也不准再建,保留下十几套具有历史意义的老房子。然而,眼看着其他村镇大力发展工业逐渐壮大富强起来,面对老百姓的质疑和不满,张锦华倍感压力之大。

  作为行政村的翠亨村管辖25个自然村,户籍人口3900多人,外来人口2万人,因为早期开发征地,村里几乎没有耕地,务农的人很少,村民基本都以外出打工为主,有的也做些小生意。从1995年开始到2008年,翠亨村几乎处在发展的停滞期。“大环境限制了,作为孙中山故里,这个地方在发展的过程中有诸多考虑,规划各个方面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张锦华无奈地说。

  当时,其他村镇都在大力发展工业,招商引资,而翠亨村发展的前提是保护。张锦华也曾想了很多办法,但是很多工业项目根本进驻不了。既要发展,又要保护,很难平衡的矛盾一直困扰着翠亨村。这里的村民们知道如果没有孙中山,翠亨将会和所有不知名的小山村没有分别,但也正是有了孙中山,伟人故居的头衔一度成为了这里发展的负担。

  这十多年间,这里只好重点进行了民生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

  “翠亨村的发展定位很重要。”张锦华意识到,必须找到一个平衡促进当地的发展。2008年,村里的决策者们开始重点讨论定位问题。当时提出了两个,一个是做休闲旅游度假的地方,一个是以孙中山纪念中学为依托建立一个大学城,将这里打造为一个文化之地,而在调研的过程中,后来又演变成了画家村的建设。

  翠亨村一直都在往旅游休闲的方向努力,但一直以来,依托孙中山纪念馆的旅游开发并没有形成有效的配套,这里无论吃饭、住宿都不方便,来到这里的游客大都参观完故居就走了,留不住人。此次辛亥百年,中山市委市政府决定在翠亨村建设国际旅游小镇,重点发展旅游业,弥补原有的不足。

  “现在这个小镇的规划还在制定和讨论中,很多人都在问小镇到底要建成什么样?欧式的还是民国风情的,这似乎也是争论最为激烈的地方。”张锦华说。一派专家认为旅游小镇应该突出岭南特色,以原有民国建筑为依托建设传统中国式的;另一派专家则认为,孙中山先生一生跑过很多国家,应该建设一个国际风情街的样式,突出欧式特色。

  “我个人是倾向于传统岭南特色的建设,但是现在有些已经确定的项目,比如说度假酒店是古堡形式的,就必须要考虑这种落差定位如何协调。所以专家们还在论证。但无论是什么样,这里都将发生大变化。”张锦华笑着说。

  在他的办公室办公桌正对面的墙上挂着一幅2004年的翠亨村全貌航拍图,每天他都会不自觉地看看,最近,他偶尔也会想起,以前因为无法招商引资落项时的无奈愤慨。如今看来,当时如果真的成功了才是大错误。

  一个“新区”的重大变革

  岐江,穿城而过,曲线优美,被赋予中山母亲河的尊称。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陆路交通并不发达的背景下,正是这条延绵39公里长、贯穿城区与11个镇区的母亲河,充当了当时中山连通外界的最便利通道。人们在这里聚居,货物在这里集散,交易在这里进行,市场在这里形成,沿江经济带在这里逐步延伸。

  2010年12月21日,时任中山市委副书记、代市长薛晓峰乘快艇沿岐江夜游的路线慢驶了一圈,提出“治理岐江水

  扮靓母亲河”的重要,并提出 “水是魂、灯是眼,沿途江景是亮点”岐江夜游开发思路,岐江夜游呼之欲出。

  时值辛亥百年,在众多的开发建设项目中,计划于10月1日正式运营的岐江游项目仍然是很亮眼的一个。在建设中,曾有人质疑,岐江沿岸景观楼宇建设还不完备,还没形成优美的景观带,为何不等建设好后再进行岐江游开发。而一些接近市政府决策层的人士表露,市委书记薛晓峰正是希望用完备的岐江游硬件倒逼两岸的快速建设和发展。

  中山市此刻处在了一个新的发展节点上。对中山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场隆重的纪念,薛晓峰表示,中山正是将借纪念辛亥百年形成倒逼机制,集中力量实施打造战略平台,进一步改善民生,促进中山城市格局的战略性发展。

  在分析中山城市发展短板的时候,张珂直言不讳地指出,最大的问题是中山的区位优势没能发挥出来。“我们的交通条件相对来讲是滞后的。除了一个去港澳的口岸后没有别的,以前铁路也没有,现在有一个刚刚建成运行的轻轨,没有机场。虽然周边几个城市机场也比较便利,但和其他城市相比,在对外交通领域当中有落差。无论选择哪个机场都要超过1个半小时左右,别的城市都会比我们快。”张珂说。而市委市政府也看到了这一劣势,提出了“道路先行再先行”的发展策略。

  另一场更为重大的变革正在酝酿和规划中。

  在中山的采访中,每天都会听各个部门提到“翠亨新区”建设项目。据介绍,中山正在打造“一个平台两大基地”。一个平台即“翠亨新区”,其将整合孙中山故里和中山东部沿海区域资源,与大型央企密切合作,进行规划建设。起步区5平方公里,努力将其打造为海峡两岸和全球华人华侨创新创业平台,以及弘扬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

  两个基地是指以明阳风电为龙头,发展产业链、延长产业链,用三到五年力图把它打造成为千亿级的海上风电项目;另外,中山和中信国安盟固利、北汽福田等达成协议,计划投资160亿元建设大功率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翠亨新区”项目处在南朗镇,得名于孙中山故居的所在地南朗镇翠亨村。南朗镇在短短五六年的时间里,综合发展力由原来中山倒数第七、第八的位置攀升到现在的第五位。税收由2005年的2.5亿元突破到2010年的超过13亿。而据统计,今年上半年的税收已经超过了7.5亿元,预估势必会超过去年的成绩。

  刘浩君任中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前一直在南朗工作,说起这里的发展感慨不已,“中山曾经有一句笑谈,中山24个镇区,按照经济排名每8个镇划为一个世界,南朗最早先是第三世界,而现在是第一世界。”

  南朗的飞跃发展离不开工业的快速发展。而此次“翠亨新区”的规划项目势必会让南朗迈向更高的发展阶段。南朗镇副镇长阮杰明表示,这一项目将对南朗的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产业起到重要的作用。

  中山大学一个教授曾讲过一个观点,以翠亨为圆心,100公里为半径画个圆圈,在地图上拿掉,中国近代历史将不复存在。这里承载着中国近代文化遗产的复兴与保护。辛亥革命百年,在纪念和有效保护相关文化遗产的同时,更应该切实推动的是区域性的发展。中山适时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

  念兹在兹 香山县更名为中山市,留给此地巨大的精神财富,图为中山市孙中山纪念广场。

  翠亨新区 休闲旅游度假、大学城、画家村、翠亨村的梦想随时代而变迁。

  城市如何打好“中山牌”

  ——专访中山市委书记薛晓峰

  一边是经济发展,一边是历史文化的保护;一边是创新产业升级,一边是民生建设,中山市将孙中山精神和文化、将建设与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均衡发展的态势

  文|《小康》记者

  孙晓青 刘建华 中山报道

  《小康》:作为孙中山先生的故乡,中山市大力倡导孙中山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秉承着孙中山的精神进行城市管理和建设。在您看来,孙中山的文化、精神、理念与中山城市发展的管理和建设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体现在哪些方面?

  薛晓峰:中山在孙中山先生精神的感召和激励下不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山人民继承发扬孙中山“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把握地处珠三角腹地的优势,勇立潮头,先行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使中山成为“广东四小虎”之一。中山市以广东省1%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省第五的经济总量。中山人继承发扬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惠民思想,大力办好民生实事,积极推行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目前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收入比为1.7∶1,为全省最小。同时,大力开展种树治水抓生态,成为全国地级市中第一个国家生态市,并创建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小康》:在快速发展中,目前中山是否也像其他城市一样遇到瓶颈?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破冰?

  薛晓峰:我市现有的人才储备和管理格局,与形势的发展、社会建设的要求仍有差距,我们大多数干部是在经济建设中培养出来的,缺乏社会建设能力的锻炼,搞社会建设的思想准备和能力储备相对不足。政府职能尚未完全转变,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社会组织不发达,公共服务机构和专业社工明显短缺;社区服务管理功能有待完善,多元治理的社会管理格局还未形成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顺时应势,完善多元治理的社会管理格局,尽快提高社会建设的水平。

  《小康》:您此前提出“十大率先”来概括中山市社会管理的“中山模式”,可见创新在中山市城市管理理念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如何解读“中山模式”对这座城市发挥的效应?如何理解创新?关键点是什么?

  薛晓峰:近年来,中山切实把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升到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积极探索与科学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社会建设管理模式:一是坚持“一个理念”,即包容增长、共建共享的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改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思维定式与工作惯性,在可持续发展中补上社会转型的短板,解决好发展起来以后出现的社会问题。二是努力实施“两个突破”,即突破城市人与农村人、本地人与外地人两个二元结构,促进社会认同与融合,实现更广泛人群的凝心聚力。三是逐步实现“三个共享”,即全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全民共享平等发展机遇。在创新上,中山将进一步破解城乡与城市两个二元结构,让所有中山建设者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不断增进外来人员对中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小康》:对于中山来说,接下来还有哪些城市建设管理的新举措和方向?

  薛晓峰:建设幸福家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创新产业与城市联动发展模式,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我们将以“修路、种树、治水、抓项目、筑平台”为重要抓手,擦亮伟人故里品牌,以良好环境吸引高端资源集聚。一是实施“交通先行再先行,公交优先再优先”发展战略;二是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大种树、种好树、种大树;三是以开通“岐江夜游”为动力,推动岐江河综合治理;四是全市共打一张“中山牌”,合力引进强优项目;五是把握辛亥革命百年际遇,整合孙中山故里和东部沿海资源,规划建设“翠亨新区”,加快建设可以支撑中山长远发展的战略平台。

  辛亥城市地图

  长沙——抢米风潮

  1910年4月,湖南粮荒,长沙米价一日数涨。一靠挑卖河水为生的农民劳累数日,却买不起一升米,于是携家眷四口自溺而亡。这一事件激起大规模群体事件,抢米风潮引发殴辱政府人员,烧毁巡抚衙门,进而捣毁外国领事馆及银行等。

  广州——广州起义

  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百余名敢死队员进攻两广总督署,发动了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起义军浴血奋战,终因兵力严重不足而溃败。最终,72位参与起义的烈士葬于黄花岗,故这次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

  成都·四川——保路运动

  1911年5月,清政府将民办铁路川汉、粤汉线收归国有,旋即又出卖给英、法、德、美4国,激起四川人民的强烈反对,掀起保路运动。保路风潮迅速由成都扩及全川。8月,群众罢市罢课,9月,全川抗粮抗捐。9月7日,四川总督诱捕保路同志会会员,制造“成都血案”。随后保路同志军揭竿而起,围攻成都,同盟会员借机发动了武装起义。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武昌——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发动攻势,随后各营奋起,攻陷总督衙门和镇司令部,占领武昌,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相继光复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

  长沙——长沙起义

  1911年10月22日,在武昌起义成功后,同盟会湖南分会于长沙发动起义,成立了中华民国军政府湖南都督府,成立了参议院、军政府。

  西安——西安起义

  1911年10月22日上午,西安起义爆发,两千旗籍骑兵被歼,将军文瑞投井自杀;六营巡防兵缴械投降,护理巡抚钱能训被俘,西安光复。

  九江——九江起义

  1911年10月23日,九江积极响应武昌起义,宣布独立,脱离清政府,接受军政府领导,公开树旗,号称中华民国驻浔军政分府。

  太原——太原起义

  1911年 10月29日,太原起义,成立山西军政府,举阎锡山为都督。

  昆明——重九起义

  1911年10月30日,昆明爆发重九起义(该日为农历九月初九),激战至31日中午,起义军完全占领昆明。11月,云南军都督府成立,举蔡锷为都督,数日后全省光复。

  南昌——南昌起义

  1911年10月31日,南昌起义。11月1日成立江西军政府,举吴介璋为都督。

  贵阳——贵阳起义

  1911年11月3日,贵阳起义。次日成立大汉贵州军政府,以杨盖诚为都督;另设枢密院,以张百麟为院长。

  上海——上海起义

  1911年11月3日,上海起义。6日成立沪军都督府,举陈其美为都督。

  杭州——杭州起义

  1911年11月4日,杭州起义。在各路敢死队的配合下,5日光复杭州,举汤寿潜为都督,随后全省各地闻风响应,不到一个月,浙江全境光复。

  苏州——苏州和平光复

  1911年11月5日,苏州和平光复,成立江苏都督府,巡抚程德全改称都督。

  桂林——广西独立

  1911年11月7日,桂林和平光复,宣布广西独立,改巡抚衙门为军政府,咨议局为省议院,军队统称广西国民军,以巡抚沈秉堃为都督。

  安徽——安徽独立

  1911年11月7日,安徽宣布独立,成立军政府,推巡抚朱家宝为都督。

  广东——广东独立

  1911年11月9日,广东和平宣告独立,张鸣岐被推为都督。但在民众的强烈反对下,张鸣岐不敢就职,潜逃香港。各界代表又改选同盟会员胡汉民为都督,11月中旬,广东军政府正式成立。

  福州——福州起义

  1911年11月9日,革命军发动福州起义。11月13日,福建军政府成立,推孙道仁为都督。

  山东——山东独立

  1911年11月13日,山东宣布独立,以巡抚孙宝琦为都督。11月24日,名曰“山东全体维持会”的反独立组织在济南出现,以“维持大局”、“保卫公安”为名逼迫孙宝琦取消独立。原本就不赞成独立的孙宝琦随即宣布取消山东独立。

  上海——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成立

  1911年11月15日,浙江、江苏、镇江、福建、山东、湖南、上海等处代表在沪集合,成立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

  重庆——重庆独立

  1911年11月22日,重庆宣告独立,成立蜀军政府,以张培爵为都督。

  成都——成都独立

  1911年11月27日,成都宣布独立,建立大汉四川军政府。后与重庆协商,两军政府合并,成立“中华民国四川都督府”,四川统一。

  上海——召开共和联合会大会

  1911年12月4日,在上海召开共和联合会大会,出席者除留沪各省代表外,还有汤寿潜、程德全及其他在沪名流。大会举黄兴为大元帅、黎元洪为副元帅,并推大元帅组织临时政府,以伍廷芳为代表与袁世凯议和。

  上海——南北和谈

  1911年 12月18日,“南北和谈”在上海英租界南京路议事厅开始举行。伍廷芳代表革命军方面提出清帝退位、选举总统、建立共和政府等条件;唐绍仪代表袁世凯向革命军进行要挟。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下诏退位。次日,孙中山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南京——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诞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就此结束。

  (资料整理 潘煜)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更多关于 辛亥革命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