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10月10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建筑是用石头和木头书写的史书,忠实记录着历史发展的轨迹。辛亥革命后,中西文化的冲突、新旧社会的交替,给中国传统建筑带来了影响深远的变革。以下是接力讲坛《辛亥印记》第二十六讲《建筑演变》。
飞檐斗拱的皇家宫殿、小桥流水的江南园林,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然而短短一百年间,建筑风格的巨大变化让我们真实感受到了历史的更迭、岁月的变迁。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打破了传统建筑一统天下的局面,改变了中国人百年来的建筑审美和居住文化?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徐苏斌:建筑实际上就像是一件衣服,它是一种政治的表现。辛亥革命前后,引进了国外很多新的政治制度,如国会、众议院、参议院,它需要新的建筑形式去表现,过去的中国宫殿的形式显得可能不合拍。京师大学堂设计的是一个西式的建筑,当时主持的人叫何燏时,是东京帝国大学留学的研究生。他写了一封信给学部,大概意思是,“我们现在建立一个新型的学堂,将来要跟世界竞争,我们用传统工匠建的房子很显然不能胜任国际竞争的重任,所以必须建设西式建筑,从长远来讲对表现我们中国是非常有利的”。可以看到,他的目的实际上是用新型的建筑来表现新型的政治。
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建筑打破了传统建筑封闭内向的陈规,突出了公共性和开放性的实用功能。由于新式建筑比旧式建筑生活方便,光线充足,更符合卫生要求,一时成为风尚。这一变化体现出居住文化上的进步。
徐苏斌:中国的建筑这几千年来变化的幅度比较小,从西周就有四合院,到现在还有四合院。这和整个大一统的制度有特别紧密的关系。但是在近代以后,辛亥革命导致建筑形式的变迁,实际上与国外的影响有密切的关系。建筑上有一个很重要的革命,就是反对过去的礼教和宗教性对人的束缚。
四合院实际上是礼教的一种反映,长幼尊卑,秩序很清晰。它更强调的是居家生活的舒适性和家庭的和睦性。建筑形式从住宅开始改变,它比较强调建筑应该有居间,应该有厨房,有寝室,有书宅,还有卫生间,使用起来非常方便的空间,提倡建筑的功能性。这是辛亥革命给20世纪建筑带来的很大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