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赵乐际:认真学习贯彻《决定》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31日15:57  党建杂志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应对国际形势复杂深刻变化、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采取的重大举措。我们要把学习贯彻《决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深入领会精神实质,全面把握任务要求,结合实际有力有序推进,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推动陕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吹响进军文化强国冲锋号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长河中,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把一代代华夏儿女紧紧凝聚在一起。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自觉担负传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引领中国发展前进步伐。《决定》全面总结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党领导文化建设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深刻分析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为我们在新形势下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理论纲领和行动指南。

  着眼全局、指明方向。《决定》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进一步明确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深刻回答我国推进文化繁荣发展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的问题。特别是科学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具体任务,强调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必将进一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热情,凝聚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强大合力。

  把握大势、自觉担当。《决定》深刻分析“四个更加”的严峻挑战,科学判断“四个越来越”的发展趋势,强调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彰显了我们党对自身文化使命的清醒认识和推进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增强了我们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升华认识、明确遵循。《决定》既贯彻“二为”方向、弘扬主旋律,又坚持“双百”方针、提倡多样化,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创作方向与生产活力的辩证统一;既强调以我为主、增强中华文化感召力和影响力,又强调为我所用、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集中体现了我们党推进文化建设的开阔视野和博大胸怀;既强调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现代传播、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和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发展,又强调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和扩大文化消费,集中体现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指向。特别是“五个坚持”重要方针,指明了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点、发展方向、根本目的、价值取向以及内在动力,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新高度、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把握达到新境界。

  统筹兼顾、改革创新。《决定》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阶段性发展目标,从核心价值体系、文化创作生产、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六个方面作出全面部署,涵盖了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有利于正确处理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关系,统筹文化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实现文化的又好又快发展。特别是坚持与时俱进,强调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破除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进展,有利于加快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有利于解放和发展我国文化生产力。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决定》的出台,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立足文化改革发展新起点

  陕西文化底蕴厚重,有以周、秦、汉、唐为代表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以延安精神为代表光辉灿烂的革命文化,以秦腔、陕北民歌、民间艺术为代表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还有种类齐全、群星闪耀的现代文化。近年来,我们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配置相结合,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以改革求生存、以创新增活力、以精品谋发展,为建设文化强省奠定了坚实基础。

  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战略任务,围绕“七个怎么看”、“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等热点进行研讨,依托长安讲坛、三秦大讲堂等平台举办宣讲,依托延安革命纪念馆新馆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拓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进一步巩固了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开展“迎世园讲文明树新风”、“三唱三颂”和“红耀陕西”短信传播等活动,弘扬勤劳质朴、宽厚包容、尚德重礼、务实进取的精神。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大力宣传道德模范、诚实守信模范等先进事迹,树立郭孝义、熊宁、窦铁成、杨瑞辉、郭随宝等先进典型,带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气。

  社会舆论氛围积极向上。把正确舆论导向作为生命线,广泛开展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等主题宣传活动,积极组织“科学发展、富民强省”、“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西部大开发十周年、“跨越关中-天水经济区”系列采访,加大欧亚经济论坛、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等推介报道力度,引导干部群众唱响时代主旋律、为陕西发展鼓劲加油。切实加强对外交流,组织“境外媒体看陕西”,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开播“了解中国从陕西开始”节目,在德国、巴西等地举办陕西文化周和文物展,全方位展示绿色、现代、开放、和谐、奋进的陕西新形象。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及时准确发布信息,积极净化网络环境,强化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不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体制机制改革成效明显。把文化改革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制定实施“十二五”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建立全省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开通陕西文化产业网,全面完成省市县三级改制任务,涉及文化单位427家、2.2万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产业园区建设,西安曲江文化产业园区被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关中民俗博物院、华清池旅游公司等8家单位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9年和2010年文化产业分别增长22%和25.5%,今年上半年增长27.6%,占经济总量3.02%。大力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完成省广电网络产业集团重组,整合资源组建演出、体育、出版等一批文化产业集团,全省骨干文化企业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净利润、职工收入大幅增长。

  文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把实施文化精品战略作为重要抓手,加大投入力度,从2007年起每年下拨3000万元支持“大戏、大片、大剧、大作”,从2008年起拿出200万元资助文艺创作。积极打造文化品牌,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保护传承陕北剪纸、凤翔泥塑、户县农民画、华县皮影、华阴老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安画派”、“文学陕军”、“西部影视”、“三秦书风”等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建立健全精品创作引导机制,出台重大文化精品项目资金管理、文艺创作资助等政策,电视剧《保卫延安》、《张小五的春天》、《胡杨女人》在央视黄金时段热播,专题片《舞动陕西》、《大秦岭》、《望长安》、《陕西正年轻》、《陕北启示录》等获得好评,电影《团圆》、电视剧《大秦帝国》、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小说《手铐上的蓝花花》等获得国内外大奖。

  公共文化服务更加健全。把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作为重要目标,免费开放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设施,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等惠民工程,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壮大基层文化服务队伍,鼓励群众兴办文化机构、参与文化服务,汉台区龙江文化站、定边县图书馆等8家单位被评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先后建成法门寺文化景区、大明宫遗址公园、秦王陵遗址公园、楼观台道文化展示区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项目。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实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举办艺术节、民歌大赛、农民戏剧节等活动,把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送到基层。

  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陕西文化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还有不小差距,文化资源潜力尚待挖掘,文化产业规模相对较小,文化市场主体数量不足,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不高,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够平衡,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任重而道远。

  开创建设文化强省新局面

  “十二五”是陕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阔步迈向中等发达省份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实现经济综合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生态环境保护“三个上台阶”的目标,推动陕西够格地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离不开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我们要认真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以更加科学的思路、更加开放的视野、更加务实的举措,进一步加快文化改革发展,为陕西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和良好文化条件。当前,要加快实施“七大工程”,努力在建设文化强省上迈出更大步伐。

  舆论引导工程。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积极壮大主流舆论,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建立现代传播体系,发挥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作用,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宣传资源,建设一批有特色、水平高、影响大的知名网站,培育一批网络内容生产骨干企业。依托优势强化对外宣传,积极组织专题采访,有计划地举办陕西文化周和文物展,展现陕西在世界文化版图中的独特地位,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素质提升工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与时俱进弘扬延安精神。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社会建设,依托红色资源强化党员教育培训,积极引导全社会多读书、善读书、读好书。坚持不懈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吸纳借鉴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深化公民道德建设,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推进诚信陕西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素质。

  文化繁荣工程。加强文化精品生产,加大陕西特色优秀艺术品种扶持力度,鼓励原创和现实题材创作,着力打造影视、文学、图书、美术等精品力作。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加强周秦汉唐都城大遗址保护,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古籍整理,推进“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建设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遗址公园、博物馆和文化名村镇。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整合研究资源和力量,提升优势学科水平,积极发展特色学科,更好地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功能。

  文化创新工程。构建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体制,探索富有效率的微观运行机制。推进政企、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完善资金、土地、税收等方面优惠政策,健全文化要素市场体系,加强文化法制建设,拓展文化产品和服务消费,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环境。发挥科教和人才优势,重视文化科技创新,加强出版、印刷、网络等领域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文化共享工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突出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以公共财政为支撑、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人民群众为服务对象、保障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等惠民工程,推进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免费向社会开放,加大对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支持帮扶,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深化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活动,健全“三下乡”、“四进社区”等长效机制,鼓励演艺团体深入基层和农村演出。

  产业振兴工程。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重点发展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化旅游、文娱演出、印刷包装、创意动漫、民俗文化七个行业,加快构建陕西特色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优化产业布局,加快红色文化、秦岭绿色生态文化等八个产业园区和文物复仿、电视剧版权交易等十个产业基地建设,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鼓励广电网络、陕文投等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支持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旅游、体育、物流等产业互动联动、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条,提高文化产品附加值。

  文化人才工程。加强高层次文化人才培养,推进陕西文化名家和首席专家工程,推出一批群众喜爱、全国一流、有国际影响的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加强专业文化工作队伍建设,扶持资助优秀中青年文化人才,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文化团队。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措施,重视培养乡土文化名人,吸引更多文化人才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加强文化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发扬严谨笃学、潜心钻研、淡泊名利、自尊自律的风尚,倡导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取长补短,营造风清气正、和谐奋进的良好文化氛围。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4)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