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鸿忠:奋力推进湖北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31日16:02  党建杂志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着重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作出重大决定,出台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这在我们党90年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为湖北建设文化强省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强大的政治动力和精神动力。我们要把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的决策部署上来。

  一、当今时代已进入以文化定成败的阶段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脉,也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发展的深层动力。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社会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 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凸显。我们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增强加强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1、加强文化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紧迫要求。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在文化生产、文化创新方面,西强我弱、西强东弱的总体局面尚未改变。美国以经济、科技发达雄霸世界,但其出口的第一产品、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不在科技、经济、军事,而是文化。有人提出,19世纪靠军事改变世界,20世纪靠经济改变世界,21世纪靠文化改变世界,值得我们深思。从国家安全来讲,经济是基础,国防是后盾,文化是命脉。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终落脚于文明形态和文化影响力。如果我们仅仅搞经济建设,不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就难以在综合国力的竞争和较量中占据主动,也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能不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对我们党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一大考验。我们要长期执好政、掌好权,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高举自己的文化旗帜,提高自己的文化实力,树立自己的文化形象,在多元化的文化格局中牢牢把握话语权,维护中华文化的特性和独立性,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2、加强文化建设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必然包括文化的发展。科学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物质财富的增加、GDP的增长,并不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文化发展是人类社会更深层次、更高境界的追求。发展最终要以文化、文明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我们党确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把文化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发展竞争的背后是文化的竞争。当今时代,商场的博弈,其实就是经商者文化品位的博弈;企业的兴旺,其实就是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在发挥潜在作用;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必然得益于某种文化的培育与发达。发展的竞争,表面看是硬实力的竞争,其实质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过去我们常讲,经济发展一靠改革,二靠科技,现在还应加一条:三靠文化。文化发展具有乘数效应。文化发展既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又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有着重要作用,文化与经济、科技相互交融、共生发展,能够产生极大的聚变效应。文化产品是最高端、经济效益最好的产品,文化产业是典型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无烟产业”、“朝阳产业”。近年来,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以资本、原材料和劳动力为核心要素的物质生产受到制约,而以思想、创意和知识产权为核心要素的文化产业反呈上升趋势。2010年,湖北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695.95亿元,同比增长20.9%,比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高出6.1个百分点,比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高出10.8个百分点,“反经济周期”特征明显,展现出构建新的支柱产业的可喜前景。

  3、加强文化建设是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重要支撑。中央赋予湖北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光荣使命。战略支点必须以一定的实力来承担、来体现,其中既要有经济总量和规模的硬支撑,又要有精神、文化和影响力的软支撑。战略支点必须同时是文化的支点、文化的高地。湖北是一个文化资源大省,但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与中央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与发达地区文化发展的迅猛态势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同时也意味着发展的潜力和提升空间很大,完全可以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新的重要增长源、增长点。将湖北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在构建战略支点的同时打造文化高地,需要我们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进一步增强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以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助推中部地区崛起。

  4、加强文化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基本文化权益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文化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恩格斯说过:“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文化是民生的重要内容。以文化人润无声,以文惠民如春雨。改善民生,不仅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文化是幸福指数的重要尺度。文化之于人类,应当是一种精神上的内在需求、普遍需求,也是终生相伴的需求。如果没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就谈不上真正的民生幸福。文化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文化有所承担,社会才和韵充盈。当前,我们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加速期,一些人的思想困惑、精神焦虑有所增多,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的任务更加繁重。发展文化民生,推进文化惠泽群众,才能更好地用文化抚慰精神、舒缓压力、促进和谐。

  二、奋力实现湖北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历史性跨越

  湖北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人才富集,具有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旅游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多方面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文化资源大省,也是文学大省、戏剧大省、报刊出版大省和科教大省,有10份报刊发行量超过百万份,在全国绝无仅有;文学和戏剧在全国很有实力、颇具影响,新人、新作品不断涌现;特别是大学生和科研人员数量众多,科技教育力量雄厚,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大省,建设文化强省具备许多优势和条件。历届省委、省政府对文化发展高度重视,省第九次党代会就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省委九届十次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奋力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近年来,全省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文化实力显著增强,为建设文化强省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湖北文化仍然大而不强,与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实现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是一项艰苦、繁重、长期的战略任务。我们既要充满必胜信心,又要保持清醒头脑,按照六中全会的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紧密结合湖北实际,进一步明确目标思路和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把学习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的过程,转化为推进全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的具体措施和实际行动。

  1、构筑精神高地,加强文化之“魂”的建设。文化产品与经济产品有所不同,经济产品只有使用价值的单一属性,而文化产品具有双重属性,既有使用价值的属性,更重要的是具备意识形态属性,这是其本质特征。我们在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建设文化强省的过程中,首先要建设精神高地,加强文化之“魂”的建设,不断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思想文化。一是要明确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核心的核心;二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三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四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我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马克思指出,人的第一性是社会性。人是一个文化体,最根本还是要有先进的思想道德。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取得的一切生产成果,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狭义的文化主要指精神产品,其核心要素是价值观。我们建设文化强省,一定要解决好文化之“魂”的问题,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首要任务、根本任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教育人民、引导人民,提高全省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提振全省人民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精神状态。文化之“魂”要体现在具体的文化产品之中,无论什么样的文化产品,包括电影、电视、文学创作等等,都要有“魂”,这是核心问题。

  2、加大文化事业工程建设力度。文化建设包括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事业建设工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六中全会特别强调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问题,我们要突出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省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文化事业的落脚点主要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负有首要责任,必须主要由财政给予支持。当然我们要改革体制、调动各方面力量和资源参与文化事业建设。但文化事业核心的问题是三个字:公益性。根据我们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事业只能保障人民基本的文化权益,还不可能是高水平高标准的,但一定要强调公益性,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全会《决定》提出中央、省、市三级要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我们一定要认真落实,特别是省委、省政府要统筹推进,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城市与农村、地区与地区之间不能差距太大。

  3、加大文化产业工程建设力度。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基本途径。目前湖北文化产业的规模处于全国中等水平,这与我们的文化优势相比,与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相比,差距还很大,与湖北文化大省的地位严重不相适应。我们要乘六中全会的东风,推动全省文化产业大发展。核心是把握三个方面:一要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湖北有科教的优势、文化的优势,转变发展方式就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推动经济发展步入创新驱动、文化驱动的轨道,改变过度依赖土地、资源和简单劳动的状况,实现经济与社会、与自然、与资源协调发展、和谐发展。二要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文化产业消耗低、产出高、附加值高、税收高,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湖北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虽然不到700亿元,但是占全省GDP的比例接近5%。随着全省经济的发展和总量的增加,如果我们继续保持这一比例,逐步提高这一比例,湖北文化产业的支柱地位就可以充分体现出来,就会对我省优化经济结构发挥重要作用。三要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发挥湖北文化资源和人才优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着力点。湖北的突出优势是科研力量、开发力量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发达,人才济济。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努力培育更多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推动文化产业突破性发展,使之成为我省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

  4、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工程建设力度。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也好,发展文化产业也好,核心问题是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消除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体制机制障碍。我省文化体制改革从总体上看,没有走在全国前列,改革的深度和力度还不够。我们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心、着力点就是加大体制改革力度,建立健全科学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更好地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真正把我们在文化方面的优势发挥出来。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有很多工作要做,重点是两个方面:一是要解决管理的科学化问题,提高文化管理的科学化水平。要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构建科学、灵活的管理体制机制。首先要有利于党的文化领导权的实现。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当前处于一个关键时期。互联网等新型媒体作为新的生产力工具,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空前的;同时对于我们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权,特别是对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坚持把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对我们加强对媒体的引导和管理,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坚持、实现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其次要有利于文化之“魂”的建设。不管怎么改革,不能把我们的本、我们的“魂”改掉了,否则就不叫改革,而叫自毁。再次要有利于调动和发挥社会各方面参与文化发展的积极性。二是要解决文化事业单位、企业主体、文化人才的活力问题。就是要吸引和调动更多资源投入文化发展,使从事文化的人富有激情、富有活力、能出成果。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推进文化改革发展要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我省发展文化的资源丰富、优势明显,改革发展的动力强不强、效果好不好,关键看我们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大不大。

  5、加大文化人才队伍培养工程建设力度。无论是创作优秀文化产品、繁荣文化事业,还是发展文化产业,人都是第一位的,没有人,什么也做不成。我们要着力培养一批文化领军人才、文化大师、文化名家和各类文化拔尖人才、专门人才,不断发展壮大荆楚文化人才大军,把我省打造成为文化人才高地,壮大荆楚文化人才板块在全国文化人才建设中的份额、份量。要着力培养文化的领军人物和名家大师、杰出人才,这是关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家大师在整个文化人才队伍中所占的比例虽小,但作用非同寻常。湖北的京剧能够达到较高的水平,说到底是因为有领军人物、有名家、有杰出的角、杰出的人才。所以我们对领军人才、名家大师要培养、要呵护、要支持,要给予特殊政策和待遇,与一般的人才培养要有所差别。同时,要着力培养大歌唱家、大演奏家、大作家、大画家等等。从湖北实际情况来看,相当缺乏文化企业的领军人物、文化企业的经营人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另外,还要培养各种拔尖人才和一些专门人才,如现代传媒人才、策划人才等等。

  三、切实承担起加强文化建设的政治责任

  面对国际范围内文化的交融交锋,面对国内一部分人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的现状,我们必须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增强加强文化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特别是作为地方一级党委负责同志,必须从政治、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加强对文化建设的领导作为义不容辞的重大政治责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努力提高领导文化建设的能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保证。

  1、牢牢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党管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我们的一个优良传统和重要法宝。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社会主义文化持续发展繁荣的根本前提。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有效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共促文化繁荣发展的强大合力。苏东剧变的教训表明,经济建设搞不好会出大问题,意识形态工作做不好同样会出大问题。我们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努力为文化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要坚持政治家管意识形态、管文化领域,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网、办电台,确保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忠于人民的人手中。

  2、牢牢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从一定意义上讲,软实力决定硬实力;没有软实力作支撑,已经取得的硬实力成果也会丧失,或者是“为他人作嫁衣”。文化建设相对于经济建设而言,不是“软任务”而是“硬任务”,必须用抓经济建设同样的力度抓紧、抓实、抓好,始终做到两手抓、两手硬。作为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同志,是文化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必须把文化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和把握文化发展规律,把文化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同规划、同部署、同安排、同实施、同检查、同考核,定期研究、协调解决文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真正体现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同步发展。

  3、牢牢坚持以硬手段、硬措施强力推进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既然是硬任务,就必须辅之以硬手段、硬措施。完善的政策是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将认真贯彻中央出台的支持和促进文化发展的各项政策,同时结合湖北实际,研究和制定支持文化发展、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文化建设既需要体制机制创新,也需要加大政府投入。我们将把文化投资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支持对象,确保每年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

  4、牢牢坚持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科学的约束激励机制是推动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对各地各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体系,把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综合考评体系和领导干部年度目标考核体系,把文化发展状况作为评价各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作为衡量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作为考核各地领导班子的重要依据,推动各级主要领导干部认真履行硬实力与软实力建设“一岗双责”,确保中央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4)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