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部署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必定会进一步统一全党的意志,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局面,有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七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互为促进,互为保障,互为作用,互为协调,缺一不可。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是政治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发展的显著标志,只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能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的科学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从战略全局高度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谐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
第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迫切需要。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标志。文化的进步反映社会的文明进步,文化的发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所要实现的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既需要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也需要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我们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就是要使我国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加快文化发展步伐。只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能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理论指导、舆论支持、精神支撑和人文环境。
第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经营性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集中体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发展潜力大,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调整经济结构和繁荣文化市场的着力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文化软实力的迅速增强,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我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切实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有力举措。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在加快经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物质需求的同时,必须要加快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全社会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盼致富的知识和门路,盼精神的充实和娱乐的丰富,盼活动有地方、娱乐有设施、学习有场所、活动有组织。特别是基层群众也需要高质量的文化消费,下里巴人受欢迎,阳春白雪也照样受欢迎。不但喜欢二人转、地方戏、大秧歌,也照样喜欢京剧、芭蕾、交响乐。目前,我国文化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只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能充分体现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要解决好推动发展繁荣的动力问题、条件问题和环境问题
一是要提高认识水平,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思想保障。坚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从民族力量的凝聚、伟业的复兴,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从人民群众迫切愿望的高度,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提高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认识,增强自觉性、积极性、紧迫感。要深化对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认清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深化对文化发展方向的认识,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要深化对文化发展目的的认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要深化对文化发展动力的认识,坚持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深化对文化发展思路的认识,既抓公益性文化事业,又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既抓努力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又抓壮大文化产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全面协调健康发展。要深化对文化发展格局的认识,积极吸引民营资本、海外资本参与文化建设,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对外开放格局。要深化对文化发展战略的认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二是要健全体制机制,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制度保障。改革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只有改革体制,搞活机制,才能推动发展繁荣。发展繁荣必须要有体制机制做保障。要重塑市场主体,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之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要完善市场体系,打破按部门、按行政区划和行政级次分配文化资源和产品的传统体制,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加快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改善宏观管理,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增强宏观调控能力。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介分开,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逐步实现由管理文化为主向服务文化为主转变,履行好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要深化内部改革,认真贯彻“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方针,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良好环境。
三是要加大支持力度,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政策保障。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必须充分发挥金融、投资、用地、财政、建设等方面政策的力量和作用。要支持成立文化产业投资担保公司,建立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鼓励符合条件的国有文化企业上市融资,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要建立文化建设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重点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确保每年文化建设投入增幅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要把文化设施建设纳入新建城区、居民小区、各类园区建设规划,优先保证建设用地,优先保证被拆除文化设施的恢复建设,属于公益性文化设施用地的,继续保留行政划拨方式。要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在市场开拓、技术创新、海关通关等方面给予支持,对列入《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目录》的重点企业和项目给予出口绩效奖励、贷款贴息和出口促进活动经费等支持,形成鼓励、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长效机制。要完善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措施,与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等改革相衔接,按照老人老办法的原则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妥善安置分流人员。
四是要强化队伍建设,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人才保障。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培养,以人才建设来推动文化建设,激发各类人才进行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新的热情。要高度重视在知识分子中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努力造就一大批政治坚定、与党同心同德、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理论家、思想家、新闻出版家、文学艺术家,造就一大批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文化人才。要把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作为培养人才、造就队伍的过程,大力实施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有重点地筛选一批有潜力的中青年文化人才到国内外大型文化企业研修和高等学府深造,培养一批理论、新闻、出版、文艺、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造就一批领军人物和学术带头人。要加大文化人才引进力度,通过制定政策、创新用人机制,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特别是既懂文化产业发展,又熟悉文化企业经营管理和资本运作的人才,进一步优化队伍结构。要坚持有效激励,建立知识产权、无形资产、技术要素等参与分配机制,对有重大贡献的文化人才和优秀重大文艺作品给予重奖,同时积极探索股权、期权激励等新的利益分配机制。要切实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从政治上、工作上和生活上给予关心爱护,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是要调动各方力量,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社会保障。文化建设是全党的事、全民的事、全社会的事,必须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来共同进行建设。只有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才能创造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生动局面。要统筹发挥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和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形成推动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宣传思想文化部门要切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发挥主力军作用,加强与各方面的联系,争取各方面的配合与支持。发改、财政、社保、税务、工商等与文化建设密切相关的部门,要切实担负起涉及文化建设和管理的相关职责,在政策、财力、物力等方面积极提供支持和保障,共同推动文化发展繁荣。要调动海内外、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资本按规定进入文化领域,为弘扬中华文化作出贡献。要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从群众和基层的改革实践中汲取经验和智慧,特别是要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切实维护群众利益,把中央的方针政策讲透彻,把改革的思路讲清楚,把利益安排讲明白,动员和激励广大群众积极支持改革、踊跃投身改革。
六是要加强党的领导,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组织保障。加强党的领导是加强文化建设的关键,必须做出规划,制定目标,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以坚强的组织领导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深入研究前瞻性、战略性问题,及时了解掌握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新情况,切实解决改革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要把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筹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发展。要强化宏观管理,始终掌握对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对资产配置的控制权、对宣传文化内容的终审权、对主要领导干部的任免权,牢牢把握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要把文化建设成效作为衡量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要适应文化强国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坚持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谋划文化发展战略,制定文化发展政策,明确文化发展重点,优化文化发展布局,组织实施重大文化发展项目,推动文化体制和机制创新,不断提高领导文化建设的能力。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过硬的措施,确保取得人民满意的实实在在效果
一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引领和主导,只有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找准方向、突出重点、抓住根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摆在文化建设的首要位置,激励群众为社会主义事业不懈奋斗,为党执好政、掌好权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支撑和良好的文化条件。要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穿文化建设各个方面,体现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体现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到文艺创作生产中,体现到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体现到媒体宣传中,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思想指引和良好的道德规范。
二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着眼于提高民族凝聚力、国家软实力、经济支撑力、国际影响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建设,既要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又要增长文化软实力、扩大国际影响力,还要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成为支柱产业、保障事业。要大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外来健康文化为补充,大力繁荣发展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魅力、生命力,努力把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华文化的旗帜下。要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和文化产业集团,推进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标志性文化设施,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精品,广泛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不断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休闲、制造、电信、交通、房地产等产业相融合,成为国民经济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要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广泛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合作,积极探索“走出去”的新渠道、新途径,鼓励企业到境外兴办文化实体,进一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三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着眼于鼓励创新、鼓励创造,开创生动活泼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文化是继承发展的,文化是汲纳包容的,文化是与时俱进的,文化是实践创造的。文化继承和文化创新有机统一、互为促进,不善于继承,创新就没有根基;不善于创新,发展就面临困境。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继承发展、广收博纳,积极借鉴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以开放包容的伟大胸襟、改革创新的进取精神,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凝聚力量,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大力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用历史唯物观念审视历史文化,批判继承发扬优秀文化成果,清除腐朽文化糟粕,使之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使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芒。要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创新体系,拓展文化发展领域。要努力创新文化发展方式,运用市场化手段传承和发展文化,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相互融合,开发新的文化产品,增强文化生机,焕发文化活力,彰显文化价值。
四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着眼于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在搞活基层、打好基础、加大建设上狠下功夫。文化建设的根基在基层,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也在基层。只有基层搞活了、基础牢固了,才能真正营造出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局面。只有把基础工作做扎实了、做充分了,才能使人民群众见到实效、得到实惠,凝聚起强大的力量。要坚持强化基层基础,探索建立政府扶持和市场投入相结合的多元投入机制,把更多资源投向基层,把更多精力放到基层,优先安排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项目,扎实推进一批公共文化重点工程。要坚持加快设施建设,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重点,以社会和村屯文化设施为基础,扎实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逐步构建起完备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培养一批扎根基层、热爱基层、服务基层的文化工作人员,开展形式多样的民间文化、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基层文化生活。要坚持服务基层群众,以普通大众为文化创造导向,切实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多生产基层群众喜欢看、买得起、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多提供群众普遍欢迎的文化服务。要建立文化帮扶机制,动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群众团体开展文化城乡共建、区域共建,支持城市骨干文化企业向农村延伸,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扶贫、对口支援,不断开创基层文化建设新局面。
五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切实把以人为本要求落到实处。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的文化、大众的文化,来源于人民、属于人民,因此必须服务人民、惠及人民。要树立文化为民立场,把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文化工作的基本标准,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着力扩大文化服务覆盖范围,充分保障群众文化权益。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做到谋划文化发展思路向群众问计、查找文化发展问题听群众意见,改进文化发展措施找群众请教,全面激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巩固扩大惠民成果,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要求最为迫切的文化问题,充分考虑群众的实际需要,使人民群众享受到文化改革的成果,得到实实在在的文化发展利益。要开展多样文化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和手段,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在参与中陶冶思想情操、升华道德境界、提高自身素质。要做到贴近群众生活,善于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动创造中汲取营养,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并加以推广,增强文化建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培育社会文明风尚,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