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陆浩: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31日16:07  党建杂志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标志着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胡锦涛总书记在这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意义、战略举措和主要任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为我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分析了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明确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本原则、政策措施和重点任务,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这次中央全会成果丰硕,意义重大。党中央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认识上的一次飞跃、理论上的一次创新,必将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必须充分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决定》深刻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强烈的文化认同。当今时代,随着世界格局的加速演变和国际关系的深刻调整,文化越来越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可以说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我们要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更加重视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最核心的就是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决定》的部署要求,着眼于实现科学发展、增强“软实力”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结合甘肃实际,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是必须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灵魂,凝聚起共同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民族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中央的这一判断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整个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和灵魂。近年来,我们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发展的中心任务,围绕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建党90周年等重大主题活动,广泛开展思想教育,极大地激发了全省各族人民建设祖国、建设甘肃的热情。面对当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和人民群众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我们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党员、教育群众,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巩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坚决抑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团结一切力量共同前进。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扎实开展道德教育,建立健全社会诚信系统,推动社会文明进步。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基本道德规范,进一步把全省各族人民凝聚到推动甘肃发展新跨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上来。

  二是必须紧紧抓住文化创作这个重要标志,全面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决定》指出,要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全面提高文化产品质量。这一要求切中要害,对于我们解决好文化产品整体质量不高、数量种类偏少的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甘肃历来重视文化产品生产,仅就戏曲来说,近年来就创作出了新编舞剧《丝路花雨》和《大梦敦煌》、现代陇剧《官鹅情歌》和《苦乐村官》等一大批文艺精品,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但总体来看,全省文化作品创作数量和质量与人民群众的要求都还有一定的差距。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进一步处理好质量和数量的关系,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确保文化创作持续繁荣、健康发展。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引导文化工作者把个人的艺术追求与社会的发展进步结合起来,着力讴歌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创作更多反映时代进步、具有时代特色、给人鼓舞启迪的优秀作品,使文艺作品更好地发挥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立足甘肃历史文化悠久、红色文化厚重的优势,在借鉴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开阔视野、博采众长,着力打造甘肃地域文化精品,形成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影视剧、出版物和音乐舞蹈作品,推动甘肃文艺创作再上新台阶。

  三是必须紧紧抓住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这个基本任务,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文化建设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现实要求。六中全会强调,要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媒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准确把握和深刻反映了新的历史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我们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健全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重点,不断加大各级财政投入,着力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批重点文化项目已建成使用。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千台大戏送农村等惠民文化工程,特别是我省首创的农家书屋覆盖面已达77%,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实施“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制度,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更多的文化资源。广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农村文化、社区文化日益活跃,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深入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要求我们继续在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方面下功夫,进一步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拓宽服务渠道,健全服务网络,加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四是必须紧紧抓住发展文化产业这个重要途径,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途径。六中全会立足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的实际,提出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甘肃文化资源丰富,丝路文化、敦煌文化、三国文化、黄河文化、民俗文化独具特色。在实践中,我们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坚持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制定出台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扶持政策,特别是设立了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有效地解决了文化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狠抓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建成了4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2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产业格局进一步优化,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文化会展等重点产业方兴未艾,庆阳香包、天水雕漆、临夏砖雕等民俗文化产业初具规模。“十一五”期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了14%。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保持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加快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建设,着力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努力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

  五是必须紧紧抓住改革创新这个动力源泉,努力形成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也是推进文化建设的强大动力。正如六中全会所指出的,在我国文化建设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的今天,只有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深入推进文化改革,冲破观念禁锢,打破体制障碍,完善政策支持,才能不断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多年来,我们着眼于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和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全省出版系统、省直文艺院团基本完成转企改制任务,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工作正有序推进,文化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特别是《读者》杂志社进行转企改制,成立了读者出版社和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近3年来集团销售额年均增长超过17%,利润年均增长超过30%,使这个全国知名的文化实体开始向现代企业转换。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发展活力不强等问题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了阻碍了文化发展。要从强化各级党委政府抓文化建设的责任意识入手,不断改善宏观管理,着力完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政策扶持、资金投入以及督促检查机制,努力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确保文化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要从完善微观运行机制入手,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各项制度改革,促进服务水平和能力的提高。要从完善配套措施入手,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着力建立创新激励机制。总之,要通过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好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六是必须紧紧抓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这个基础和关键,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六中全会重申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观点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适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我们高度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出台支持政策和专项规划,多措并举培养文化人才。深入实施“四个一批”等文化人才工程,选拔文化领域领军人才,一大批专业文化人才脱颖而出,高层次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改善。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农村实用文化人才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为鼓励农村文化人才提升自身素质、保护民间优秀文化遗产、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搭建了平台。采取教育培训、选送深造、开设学习班等形式,培养专业人才,文化人才队伍素质进一步提升。着眼未来发展,我们要按照六中全会的要求,着力打造领军人才、骨干专业人才、专业后备人才、农村实用文化人才等“四支人才队伍”,加快培养文化科技、经营管理和其他各类紧缺人才,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七是必须紧紧抓住党的领导这个根本保证,确保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推进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六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文化改革发展的科学化水平。要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对文化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牢固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切实把文化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及时研究和妥善处理文化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督促检查,不断提高领导和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科学化水平。要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原则,加大政策扶持,推动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向基层倾斜,向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倾斜。要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法规,健全管理体制,规范市场行为,坚决取缔那些毒害群众、毒化社会的精神垃圾,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文化和“西化”思想的影响,不断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确保文化市场活跃有序、健康繁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辉煌。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4)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