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甘肃酒泉11月1日电(记者黎云、李惠子) 从神一到神八,每一次发射,现场天气实况与气象预报均完全吻合,中国气象预报能力和水平再次受到外界关注。交会对接任务气象保障专家组组长王业桂介绍说,气象预报已经成为载人航天工程成败与否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
作为载人航天气象预报保障的权威部门,气象保障专家组由军事气象部门牵头,汇集全国顶尖的气象专家,负责对发射场、着陆场等主要区域的天气情况进行会商,最后得出一致结论。“载人航天对天气预报的要求就是会商一定要有结论,而且必须是一致的结论,所以我们压力很大。”王业桂说,这个结论是要供指挥员下决心用的,模棱两可、含糊其辞的话不能讲。
为了精确预报,气象部门需要调集大量即时和历史的气象资料。解放军总参谋部气象水文局某处处长庞厚俭介绍说,这些气象资料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在全球、全国气象机构交换共享的气象资源,主要为常规地面观测资料、高空探测资料、卫星探测资料、飞机船舶观测资料等;二是军队自主获取的资源,如雷达观测资料、自动观测站的资料;三是任务期间各站点临时增加的加密观测资料,通过加密观察、释放探空气球等方式实施,“比如平时是1小时观测一次风速,随着任务的临近,加密到每30分钟1次”。
从工作模式上来看,会商制度是实施气象保障的重要工作手段。“所谓会商,即气象专家根据所掌握的气象资料,运用流体力学和热力学、动力学原理,通过解方程的方式来进行预测分析,得出最后的结论。”王业桂说,如同医生根据抽血、B超和心电图的结果来判断患者病症一样。
近年来,除了传统手段外,风廓线雷达、测雨雷达、探空雷达等先进气象设备在我国各级气象部门陆续装备。庞厚俭介绍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正在被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预报的准确率,“数值预报就是运用大型或巨型计算机,用数值方法求解大气动力学和热力学方程组从而作出的天气预报”。
王业桂说,世界各国短时期内很难用人工影响天气的方式来消除气象对航天活动的影响,只能是不断提高预报准确率。目前我国提前72小时的天气预报准确率能够达到85%以上,24小时的天气预报准确率更高,提前4个小时做出的“发射窗口时间”天气预报,几乎可以做到丝毫不差。“但气象学毕竟是一门预测学,我们要完全准确的描述是不现实的。”他表示。(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