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牵手”天宫一号的神八将会承载哪些科学实验,将承担哪些重任,又有哪些技术创新点和难点?神舟八号总设计师张柏楠、载人航天空间应用系统总设计师赵光恒等专家近日接受了记者采访。赵光恒称,神八不载人,会利用飞船返回舱有限的宝贵资源,继续开展空间科学实验。
■神八·实验
神八开展生物学实验
记者:神舟八号将开展哪些科研实验项目?
赵光恒:神八不载人,我们就利用飞船返回舱有限的宝贵资源,继续开展空间科学实验。
这次开展的主要是空间生命科学实验,以中德合作的方式进行。搭载的硬件设备一共3件,其中中方提供电控设备和接口装置,德方提供通用生物培养箱。此次共将进行17项生命科学实验,其中中方承担10项,德方承担6项,中德联合承担1项。
这17项实验可以分为四类,分别是基础生物学、空间生物技术、辐射生物学、先进生命支持系统中生物学问题,涉及植物、动物、微生物和水生生物,都是跟踪国际前沿安排的实验项目。开展空间生命科学实验,主要是利用飞船在轨飞行的微重力效应和辐射效应。
实验项目经严格审核
记者:很多人都想知道,我国空间科学实验的项目是如何确定的?
赵光恒:项目选择是非常慎重的,要考虑前沿的、能够充分利用空间站优势和特点的项目,要使其在整个航天任务中起到不可替代或重要补充的作用。
首先要考虑科学目标的前沿性。主要包括空间科学的实验项目是不是国际上的热点、是否能够有新的发现、是否有应用的前景、能否解决重要的科学问题等标准。
其次要考虑实验设计的可实现性。主要包括:实验用到的材料是否可以获得,空间飞行试验的方案是否合理、可行,实验样品与实验装置是否相容,实验装置是否能够研制出来等。
符合上述要求后,项目还必须通过立项论证,并在此后的方案研制阶段、初样研制阶段、正样研制阶段都要进行评估。每个项目的评估指标有10多项,由专家组进行打分量化。对于评估差的,如果能够整改的重新调整评估,如果无法整改就直接淘汰。
载荷专家将飞上太空
记者:随着大规模空间应用的展开,我国科学家是不是也有机会作为载荷专家飞上太空?
赵光恒:我们目前正在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不久的将来,太空中将会有我们自己的载荷专家。
在需要人做比较复杂的太空科学实验过程中,我们会参照国际空间站、美国航天飞机、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在载荷专家选拔方面的经验,结合我们实验项目的具体情况和工程技术的发展情况,统筹综合考虑。
什么样的人能成为载荷专家?我想应该是在某些领域从事实验研究的人才。当然,还必须具备合格的身体条件。
国际合作步伐正加快
记者:神八进行了中德合作的科研实验项目,以后是否将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
赵光恒:这是我国第一次在载人航天领域开展国际合作。我们的载人航天工程肯定会越来越开放,在空间科学、地球科学领域,肯定会和国外的相关部门、研究机构及大学开展更深层次、更多领域的合作。有些可能是纯科学研究的性质;有的是在实验装置和实验技术层面的合作;有的领域将进行更深层次合作,包括研究目标、实验设计、仪器研制、数据共享和利用。此外,我们还将在合适的时机召开一次空间站空间科学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会。
科学问题的解决不是属于哪个国家的,而是全世界的。
■神八·安全
加装设备提高安全性
记者:与神舟七号相比,神舟八号有哪些不同?
张柏楠:一是增加了交会对接功能。神舟八号要与天宫一号实现交会对接,一方面需要配备交会对接测量敏感器,如无线电微波等设备;二是对神舟八号飞船的设计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提高了飞船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救生艇第一时间救人
记者:在保障安全方面,神八作了哪些改进?
张柏楠:神舟八号的安全性、可靠性有了较大提高。为此,神舟八号作了若干改进,比如改进了降落伞,对薄弱环节进行了加强,而且增加了牵顶伞,使得返回舱的回收能力具有50%以上的余量,同时降落伞的破损程度与以往相比也明显降低,进一步提高了整个回收系统的可靠性。
可以把神舟八号飞船比作空间站救生艇,它包含两层概念。一方面如果空间站出现问题,航天员可以迅速撤离到飞船中,而飞船要能够随时分离,保障航天员安全;另一方面,假如出现双重故障,即空间站和停靠的飞船都出现问题,必须在短时间内实现备份飞船的发射和对接,并将航天员救出。
如果把“神舟八号”前一个功能比作豪华巨轮配备的救生艇,在遇到海难等紧急情况时能够在第一时间将人员解救出来,后一个功能则类似于要在短时间内调集新的船只前来停靠并实现营救。航天人期待着这艘太空中的“诺亚方舟”在中国乃至世界载人航天史上大放异彩。
可媲美俄罗斯联盟号
记者:与国外飞船相比,神八在技术上有哪些优势?
张柏楠:神舟八号的有关指标更加先进并趋近甚至赶超国际一流。神舟八号飞船所具备的上行运输载荷能力,已经可以与俄罗斯的“联盟号”相媲美。它除了能运送3名航天员之外,还要达到运送上行300公斤载荷的能力,并实现返回50公斤载荷的目标。
同时,“神舟八号”所配备的异体同构式的对接机构也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它的对接能力可以适应从8吨的小型空间实验室到数百吨的大型空间站各舱段间的对接,载荷适应能力非常高。
■神八·对接
交会对接存四大难点
记者:神舟八号要与天宫一号进行交会对接,具体有哪些难点?
张柏楠:首先是方案复杂。要从飞船距目标一万多公里的地方开始,逐步调整控制轨道,最终实现对接两个相对位置误差不超过180毫米,姿态误差不超过5度,难度可想而知。
目前,对接机构是我国最复杂的空间机构,有轴承齿轮各300个左右,零部件上万个,对整个控制系统要求非常高。
另一个难点是空间环境复杂。空间飞行除了以往的真空和高低温环境之外,太阳光对目标的反射,也会给光学测量带来麻烦。而最大的困难是,空间环境很难在地面完全验证。以北京为例,目前北京的太阳亮度只有轨道上的60%,很难模拟天上,对光学敏感器的评估带来很大难度。
复杂的空间电磁环境对测量精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空间飞行器很多,以往可以忽略不计的误差,如今都要考虑在内。
第三个难点是神舟八号的研制进度非常紧张。神舟八号从2004年底立项到现在,研制时间不到7年,正样研制不到2年。而神八产品的指标高、性能复杂。研制难度非常大,这对我们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最后,交会对接的组织实施也很复杂。
发射入轨精度要求高
记者:组织实施有怎样的难点?
张柏楠:难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控制上看,以前的任务中只需控制一个飞行器,现在要同时控制两个飞行器进行飞行。天宫一号入轨后,首先要对目标飞行器的状态进行检查,要把轨道和相位调整到具备对接条件的位置上,满足特定的角度要求。
从内部设备来讲,一方面要为进行交会对接完成准备工作,同时大气环境热控要调整到适合航天员生活的环境,只有这样飞船才具备发射的条件。
另一方面,交会对接对飞船发射的时刻要求非常高,入轨的精度也比以往更高。以前发射窗口有一两个小时甚至更高,此次要求轨道面不能太大,整个发射要控制在正负1秒之内,因而对发射入轨的精度要求非常高。
本版采写 综合本报记者 商西 新华社 中国航天报报道 图/新华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