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媒体揭秘神八发射幕后航天人工作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02日02:54  京华时报

  从大漠戈壁,到京郊城外,从测试厂房到远洋船舱,此时此刻,有多少航天人正日以继夜,辛勤工作。他们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他们用青春和热血,描绘出我们的太空蓝图。

  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内,年轻的工程师张伟以办公室为家,无数个栖留在办公室的夜晚,换来的是飞控大厅逼真的三维动画。

  总体室汪广洪曾经历过神舟六号、神舟七号、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的发射,与以往相比,这次任务首次涉及两个飞行器“交会对接”,情况更为复杂,仅故障处置预案就做了200多个。在不久前神舟八号协同工作演练中,神八模拟器出现问题。30个小时后,汪广洪终于顺利排除了“地雷”。

  所有人的努力只为神八顺利飞天。

  地点

  北京航天飞控中心

  数月努力只为神八飞天

  上千条测控指令,数以万计的测控数据,复杂多变的轨道控制……几个月来,北京飞控中心一大批测控专家,夜以继日,为交会对接呕心沥血。

  中心党委书记刘清华介绍,这群人的平均年龄不到33岁,95%是硕士、博士毕业生,“他们是中心实施航天飞控和科研攻关的中坚力量”。

  飞控大厅内,女博士、轨道专家李革非正在进行天宫、神八交会前的最后一次复核。她告诉记者,这次任务需要控制两个目标,还要实现交会对接,在我国尚属首次,控制风险和难度很大。李革非制订的《神舟八号轨道控制方案》是整个轨道计算的核心,开发耗时一年多,通过对轨道目标的深入分析,大大提高了对接精度。

  在任务中表现突出的,还有硕士研究生、青年测控专家李剑。他研制的“天地一体化飞行控制系统”,可支持多型号任务、多目标测控,提高了飞行控制的安全可靠性。作为飞控组副组长,他还带领一批博士、硕士,开创性地设计出交会对接任务飞行模拟器。

  据介绍,北京飞控中心着眼多任务交叉并行、技术跨度大、实施难度高等特点,瞄准世界一流飞控中心标准,研究制定了人才培养长期规划:在5年内分三个层次培养造就以高水平技术专家和学术带头人为重点的、相对稳定的优秀人才群体,形成汇集勇担工程大任的“帅才”、善解技术难题的“专才”、统筹各方工作的“通才”的人才格局。

  刘清华说,中心每年选派技术骨干到国内外科研院所进行学习交流,依托知名院校开办硕士班,已有120名骨干完成了在职培训;建成了博士后工作站和航天飞行动力学技术重点实验室,把工作站、实验室建设和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相结合,加速学术技术带头人队伍建设;对创新能力强的优秀人才,中心通过设立突出贡献奖、优秀科技干部奖等,鼓励高层次人才多出成果。

  >>幕后

  稳坐不动 消食靠药

  总调度乔宗涛的抽屉里,长年放着两种药——咽喉片和健胃消食片。作为总调度,他日复一日地要用响亮清楚的嗓音与所有的海内外测控站点和相关单位对话,咽喉片便是他保持嗓音的常用之物。

  健胃消食片则是这一久坐不动岗位的必备药:“吃一顿饭要吃得很饱,因为不知道吃下一顿饭要到什么时候。久坐不动,是因为我不能随便站起来——总调度一站起来,大家会以为出了什么故障”。

  支张小床 办公室为家

  接到神舟八号任务后,软件室年轻的工程师张伟立刻在办公室支上一张床,“没的说,以办公室为家的日子又来了”。

  无数个栖留在办公室的夜晚,换来的是飞控大厅逼真的三维动画。负责可视化的张伟为了顺利完成神舟八号任务,“啃”下了十几本轨道运算、图形学、建模知识等专业书籍。

  为确保交会对接任务测控硬件平台的稳定可靠,中心对软硬件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指控室研究员王霞带领技术人员天天蹲在机房,配置网络环境、搭建测试平台、编写参数文件……与王霞一样,飞控中心的工作人员早已习惯了没有休息日的生活。“有人笑称我们的工作状态是‘5+2’‘白加黑’。但是,只要我们多一分责任,系统和设备就少一分隐患。”王霞说。

  30小时 排除“地雷”

  总体室汪广洪负责神舟八号任务故障预案制订工作,这位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博士曾经历过神舟六号、神舟七号、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的发射。与以往相比,这次任务首次涉及两个飞行器“交会对接”,情况更为复杂,仅故障处置预案就做了200多个。

  对汪广洪而言,航天事业容不得一点马虎,“问题就像一个个埋藏的‘地雷’,如果不及时排除,踩上哪一个可能都会被炸得体无完肤”。

  在不久前神舟八号协同工作演练中,神八模拟器出现问题。作为飞模主负责人,汪广洪对9个分系统、20余台设备、1000条遥控指令进行测试查找问题。

  30个小时后,汪广洪终于顺利排除了“地雷”。

  对他而言,最大的遗憾是平时陪伴家人太少。而这样的遗憾,几乎发生在每一个航天人身上。

  地点

  远望六号航天远洋测量船

  “红衣”船长守望神八

  “希望红色带来好运”

  “这一刻,我很镇定”“亲人关怀是最大慰藉”

  昨天早晨6点,远望六号航天远洋测量船船长凌元从睡梦中一跃而起,眼睛里布满血丝。前日,他一宿没睡。4个多小时之后,已经在大洋深处战风斗浪数十天的远望六号船将迎来决战时刻——执行中国首次交会对接海上测控任务。

  洗漱完毕,他特意更换了一件红色的衬衣,“红色预示着吉祥,也预示着成功,希望红色能为我们即将要执行的任务带来好运!”

  随后,他拉开窗帘,仔细观察任务海域的海况。

  6时28分(北京时间1时28分),凌元迅速地填了几口早点,套上天蓝色的防静电工作服,迈入了船指挥所。从这一刻开始,凌元将作为远望六号船现场试验指挥组组长,坐镇指挥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远望六号船海上测控任务。

  此时,距离神舟八号飞船发射还有4个多小时。

  “这一刻,我很镇定”

  早上的时间很短,凌元简单地核对了一下电脑上不断变化的数据后,便向驾驶室等工作岗位走去。

  驾驶室是凌元每天都要查看的地方。今天,他最关心的是气象组最新的气象预报数据。“今天的涌浪3.5至4米,东南风6至7级。”气象组组长自勇说。看到预报的数据与自己估计的数据基本相符,凌元嘱咐气象人员严密监视天气变化情况。

  机舱内,凌元特意叮嘱船舶动力系统负责人徐炳香注意减摇鳍的维护和保养。

  中心机房、卫通机房……甚至船上的厨房,凌元都去查看了一番。“我到岗位上走一走,是对船员的一种警醒和鼓励。”凌元说。

  10时28分(北京时间5时28分),一声急促的警铃骤然响起,远望六号船进入任务前30分钟准备阶段。船指挥室内3个巨大的屏幕不停地闪烁,话筒内不时传来各测控点的报告声。

  凌元向前挺了挺身子,眼睛盯着每一个数据细微的变化。这是凌元远望生涯中执行的第六次载人航天工程海上测控任务,也是他担任船长以来,执行的第二次载人航天工程海上测控任务。

  “这一刻,我很镇定。”凌元说,作为船长,他带领全船经历过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严峻考验,又经过两年多的巩固和磨合,年轻的远望六号船科技群体已经走向成熟,“我对完成这次任务很有信心”。

  “亲人关怀是最大慰藉”

  正如凌元所料,从北京时间6时28分至6时36分,神舟八号飞船第一圈在轨飞行正常,顺利通过了远望六号船的测控弧段。此刻,凌元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他最担心的是第五圈测控弧段。在这一弧段,神舟八号飞船将抬高轨道,完成第一次变轨。

  17时46分(北京时间12时46分),神舟八号飞船第五次飞临远望六号船上空,远望六号船成功捕获目标并发出遥控指令。几分钟后,船指挥所收到了北京飞控中心的消息:神舟八号飞船第一次变轨成功!

  在大家的欢呼声中,凌元与主要科技人员一一握手祝贺。“没有这个团结、奋发的团队,就不会有任务的成功。”凌元说。在第一天的测控任务中,远望六号船取得开门红,关键弧段圈圈精准,数据传输迅速准确,完成了17天的任务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步。

  夜色已经笼罩在这片不断翻腾的大洋上。刚刚完成任务总结的凌元一回到房间,就重重地摔在床上。还没来得及合眼,他突然想起已经有好几天没给上高三的儿子凌子华打电话了。

  电话刚刚接通,凌元还没有开口,就已经传来相隔万里之外儿子的声音:“爸爸,我在新闻中听到了‘长江六号’的声音!祝贺您!”

  那一刻,凌元有些哽咽。“作为一名长期在海上漂泊的远望人,能够听到亲人的关怀和祝福,是我们最大的慰藉。”凌元说。

  本版采写 综合本报记者 商西 新华社 图/新华社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56)

 

更多关于 神八 航天人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