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胡展奋:话说“炫善”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02日14:02  新民周刊

  主笔/胡展奋

  南京彭宇案暂告一段落的今天,各地不同版本的“彭宇案”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接二连三地上演着一出出道德悲剧。佛山2岁女童小悦悦被撞后,路人视若无睹的事实,犹如一块烧红的烙铁,为麻木的社会打下一记道德崩溃的烙印。

  此事刚刚发生之时,有极其龌龊的人用恶毒的揣测质疑施救者陈贤妹的救人动机,于是最终的结果是,善良的陈贤妹用离开佛山回老家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无私。这叫“逼善”,极其龌龊的人大概可以窃笑了,他终于矮化了他无法企及的人境,寰球也同此龌龊了。

  真正的行善之人离去后,作秀的“助人者”却马上粉墨登场,甚至在其作秀的虚假行为被媒体揭穿之后,仍旧打着“弘扬社会道德风尚”的旗号,粉饰自己的“炒作”之举。这算是填补空白吗。

  对善举,弘扬宣传,古称“表旌”,现在我们姑且可称“炫善”。“炫善”对一个正常社会来说不但应该,而且必需,好事应该走万里,雷锋当年就是“炫善”的成果,问题是,善举的力量是真实,作假就可能走向反面了,有一个词一直很可怕,很绝杀,那就是——“伪善”。

  对于尔玛公司几位员工的炒作行为,公众难以相信尔玛公司给出的回应,即有关此次作秀并非出于功利的说法。因为基于尔玛的公司性质,为打造诸多网络红人的幕后推手,“炒作”正是它们的主营和强项。如果抛开此事件可能为该公司带来的功利因素不谈,笔者倒是反着看,看出了事件的另一面,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类似的行为其实曲折体现了人内心深处亟需被社会尊重和认同的渴望。

  曾听一位家长讲起,自己的儿子,在小学时代,看到同学拾金不昧,将捡到的钱交给了老师,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他便骚动,出于被表扬的渴求,把自己的零花钱交给老师,声称是自己捡到的。

  大人们可能觉得可笑,但其实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时有发生。此时,这个孩子的目的性就是精神层面的功利。更大程度,他要获得的其实是一种被肯定、被同学尊敬的心理满足。

  至于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当事人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在哪方面希望被认同,从根源上说,是当时社会价值观的一种体现。“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民众都跟主流走。如“文革”时期,人人都以工人出身为荣,为什么,因为社会主流尊崇“无产阶级”;相反,几乎所有的有钱人当时都因为自己富有而自惭形秽,因为整个社会谴责财富,认为钱是最不干净的东西,是罪恶的象征。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开始追求经济利益,拜金成为“主流”,大家又开始只认钞票,极端案例便是层出不穷的高调“炫富”,为什么?渴望尊崇啊。人性最强烈的渴求就是被艳羡、被追捧。

  人不可能超越时代,一如无法超越自己的皮肤,是为芸芸众生。

  回到尔玛员工作秀事件,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和刻意炫富的人一样,尔玛公司几名员工借救助孕妇的话题,在道德层面貌似“炫善”,其实是一个银币的两面,无非渴望被注意,注意力就是生产力,从这点看,类似的“炫善”是有功利追求的,但换一个角度看,也昭示着社会的道德主流开始“反转”,以“善”为载体,以“善”为光荣,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凸显了当今社会道德缺失的情况下,人们对于重建道德机制的迫切渴望。

  有需求,才有市场。正因为人们内心呼唤善举,渴求善举,尊崇善举,才会有人以善为招牌,啸聚都市,然而“过犹不及”,“炫”可以,“伪”则难免被人厌恶,汉代一位儒生,为父母守墓,表面上与太太分居,似乎为追思先人,人道都废了,可见是何等的专心尽孝。

  后来有人无意中发现,此公竟在墓道里与太太照样敦伦、照样过夫妻生活,而且生出的“接班人”都快成串了,你说让人恶心不恶心?

  “炫善”可以,“伪善”不行,请把握好分寸把好“度”,过度,则打击了公众原本就比较脆弱的“助人意愿”,当人们发现被当作社会先进典型加以表彰的助人者,实则在进行一场精心策划的虚假表演时,出于被人作弄后的逆反心理,大家把“善”也否了,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4)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