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又是一项严峻的考验。
又是一次万众瞩目的期盼。
经过了820个小时的漫长等待,天宫一号终于等来了它期盼已久的“恋人”。
飞控大厅的大屏幕上,浩瀚天宇中“天宫”、“神舟”舒展着蓝色的翅膀,遥遥相望……
两大厅协同控制
11月3日凌晨1时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大厅灯火如昼,我国航天史上首次交会对接任务正在紧张进行。
大屏幕上,显示着神舟八号向天宫一号逐步靠近的三维动画和航天器自带摄录设备拍摄下传的实时图像。指挥操作区内,科研人员认真监视着航天器飞行状态,收发计算各种遥外测数据和轨道参数。扬声器里,不时传来指挥员下达调度口令和地面测控站、“远望”号测量船报告的声音。
为了应对两个航天器协同控制,飞控中心启用了二号飞控大厅,与原有的一号飞控大厅协同工作。第一飞控大厅承担神舟八号的测控任务,第二飞控大厅则承担天宫一号的测控任务。两个大厅两群人,在同一个多任务协同控制软件平台上运作,分工明确而又浑然一体。
11月1日,神舟八号在升空583秒后,精准入轨,立即转入交会对接飞行过程。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精确控制下,神舟八号经过5次远距离导引变轨,已经从初始轨道转移到330公里的近圆轨道,并于2011年11月2日23时08分,在飞行第28圈时,来到与天宫一号相对距离5公里处,进入交会对接飞行过程自主控制段。
此时,两个飞行器均位于南美洲的圣地亚哥测控站测控范围,以每秒7.9公里、每90分钟绕地球一圈的速度,由西南向东北方向飞来。此时,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两个大厅里,参试人员早已严阵以待。
自主控制波澜不惊
指挥台前,已奋战了33个昼夜的北京飞控中心总师童斌告诉笔者,这次交会对接,是天地协同、密切配合的复杂过程,飞行器自主控制和地面监视控制,必须做到协同一致。无论对飞行器还是测控都是极大的考验,两目标相对距离近、状态变化快,稍有偏差,整个交会对接任务将功亏一篑。
11月2日23时08分,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位于智利圣地亚哥测控弧段内。
“神舟八号远距离导引正常完成,相对导航建立,转入自主控制。”
随着调度自主控制口令的发出,两个大厅前方大屏幕上,从左至右的三个区域,显示着同样的内容。中间区域,用一幅巨大的世界地图显示两个飞行器的当前位置、飞行轨迹,以及地基、海基、空基测控站测控范围等信息。左侧区域是天宫一号、神舟八号飞控计划;右侧区域,显示着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交会对接过程的实时三维动画。
上百台电脑高速运转,接收、处理海量数据,瞬间得出结论:神舟八号飞船已正常启动自主控制允许指令,顺利转入寻的段,开始自主控制。
发生的一切,与预想中一模一样,大厅里的气氛稍显轻松。大屏幕上,天宫、神八一前一后,像两个如约而来的恋人,开始寻找心上人所在的位置。
“飞船转5公里保持!”
洪亮的调度声依次在大厅响起,大屏幕上,神舟八号缓缓向天宫一号靠近,红色的飞行轨迹像月老手中绵长的红线牵引着它们。
“对接环推出开始。”
“飞船转140米接近。”
“飞船对接准备完成。”
距离在一点点地拉近,风险在一步步加大。大屏幕上,神舟八号飞船对接机构缓缓推出。
此时,两个飞行器位于中国西藏与尼泊尔边界一带。祖国就在脚下,朝思暮想的恋人就在眼前。
交会对接平滑流畅
飞控大厅异常肃静,现场许多科技人员不禁屏住了呼吸。近了,更近了!借助预先安装在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外部的摄录设备,大厅里的人可以近距离观察交会对接过程的每个细节。
11月3日1时20分,“神八”飞船以每秒0.2米的柔和速度,直线前进。
“飞船转30米接近。”
“神八”与“天宫”相对速度看似缓慢,但实际上,它们此时正在距地面约343公里的轨道上,以每秒7.9公里的速度绕地球飞行。照这个速度,飞越30米的距离仅需0.004秒。
据测算,人眨一下眼睛大约需0.4秒。笔者暗暗提醒自己,千万不能眨眼,眨一下,100个30米都飞出去了。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划过,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
操作台显示屏上,各种数据画面不停地刷新着,科技人员目光专注,手指快速敲击键盘,接受指令、比对数据……飞控大厅的空气似乎凝固了,现场一片寂静,人们等待着最后相聚时刻的来临。
1时29分,“对接机构捕获完成!”
此时,天宫一号、神舟八号掠过青海一带。神舟八号对接机构上的3把捕获锁与天宫一号对接机构上的3个卡板器咬合后,实现对接机构捕获,蓝色的指令链穿梭在天地之间,犹如一颗颗激动的泪珠撒向天际。大屏幕上,两个圆形的对接机构缓缓旋转紧紧地扣在了一起。
此时,组合体正掠过甘肃、陕西上空。
“天宫一号、神舟八号对接机构锁紧,转组合体飞行,交会对接完成!”
大厅里顿时响起热烈地掌声。北京中心党委书记刘清华激动地说:“这是一次完美地太空相约,这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关键性地一步,探索宇宙任重道远,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圆满完成后续任务。”
这是两个久违恋人的深情拥吻,这一吻,吻出了一场太空之恋,开启了中国载人航天又一历史性的新纪元。从接触到最后的锁紧,它们用了8分钟。
为了这8分钟,参与交会对接任务的科研人员,夙兴夜寐地奋斗了5个年头;
为了这8分钟,中国航天人前仆后继、披荆斩棘奋斗了半个多世纪;
为了这8分钟,全体中华儿女期盼了千百年。
笔者向大屏幕望去,“天宫”、“神八”在繁星点缀地缥缈苍穹间,快乐地相拥着,你看着我,我看着你…… 本报通讯员 谢波 宗兆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