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世纪开始,澜沧江-湄公河就成为波西米亚们的大地圣经。吴哥的落日、亚热带丛林的黑暗、高山的积雪,以及大理南诏国的秘史……所有引发旅行者、探险家、诗人、僧侣的痴迷都顺着这条河流蜿蜒回旋。
而几个世纪之后,孕育出多样文明的澜沧江-湄公河却在沿岸各国开发与利用航道之时渐渐蒙上一层阴霾。2011年10月,航运繁荣背后的隐患终于在中国13名船员遇难的惨案中全面爆发。
这条养育了数千万民众的国际河流,此刻为何愁眉紧锁?血案真相的最终公布和四国合作机制的建立,能否让湄公河从此恢复往日的平静?
湄公河血案30天后:真相仍需等待
9名泰国军人枪杀了中国船员,但其动机和经过还需要进一步调查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林宁发自清盛、曼谷深秋时分,正逢湄公河大水。滔滔江流漫过沿岸砂石,肆意地向曼谷、金边等地冲涤开去。此时,因中国船员10月初遇难暂停运营的湄公河航道,只有江水环绕青山,寒风中比往日多了份清冷和孤寂。
对半月前从泰国滞留归来的中国船员而言,这份清冷、孤寂背后,还有份后怕。虽然事发地血迹不再,但真相未水落石出之前,湄公河似乎仍然被一层阴霾笼罩:昔日的“黄金水道”何时能不再陷入“死亡航线”的忧虑?
枪声起因众说纷纭
从湄公河上的枪声响起伊始,血案起因和经过伴随着各种传言扑朔迷离。
按照中国外交部10月9日在其网站公布的说法,10月5日上午,搭载中国船员的中国籍货轮“华平号”和缅甸籍货轮“玉兴8号”在湄公河金三角水域遭遇袭击。经多方核实,“华平号”上有6名中国船员,5人遇难,1人失踪;“玉兴8号”上有7名中国船员,6人遇难,1人失踪。中国驻清迈总领事已在第一时间率员赴事发现场开展工作。
当天,泰国当地报纸《曼谷邮报》也刊登了中国船员遇难的消息。报道说,泰国军警在检查这两艘船只时,遭到船上武装人员开枪射击,双方交火持续约30分钟。其中,泰国军警打死一名“玉兴8号”上的贩毒嫌疑人,其余毒贩跳河逃脱。警方在两艘船上发现约92万粒摇头丸,价值1亿泰铢(约合330万美元)。据称这批毒品与缅甸少数民族佤邦联军有关。
针对泰方的指控和怀疑,缅甸佤邦政府立即做出回应。10月10日,佤邦政府发言人李祖烈公开表示,命案出事地在泰国清盛码头区域,佤邦人从未活动到该地区。泰国也不允许佤邦人活动到该地区。在泰国警方的管制区域,佤邦人员如何能够在泰警严厉的控制下登船杀人?杀人之后又如何能够逃离现场?
此后一周时间里,泰缅双方相互指责,陷入“口水战”。一度又有消息称,中国船员被杀,原因可能与“金三角”赌场争斗有关,但这一说法却在之后查无实据。
水道隐患一夕暴露
10月13日,案发后的第二个星期四,29名中国船员遇难者家属经过十多个小时的长途颠簸,终于来到了离阴阳相隔的亲人最近的地方——泰国清盛码头。
一下车,家属们便拉起数条横幅:“调查真相 严惩凶手 还我清白”。当看到被袭船只“华平号”和“玉兴8号”时,悲伤的情绪再也无法抑制。“我的哥哥呀,你怎么就这样走了?留下我一个人。”“华平号”被害船员蔡方华的妻子用哭腔为丈夫唱起挽歌。怀抱妻子画像的金老六坐在岸边泣不成声:“我老婆在湄公河商船上做厨师已经四五年了,以前也听说过类似的事情,但为了生计也只能硬着头皮干,没想到讨生活竟然搭进了性命。”
哭泣声、挽歌声萦绕在空荡荡的甲板上空。在岸边看不到杀戮的痕迹,只有冰冷的船体包裹着被害人的秘密。
破案的压力,彼时也沉重压在中方调查组肩头。
“10·5”遇难案事发之后,中国外交部及云南省立即启动应急机制紧急处理。中国驻泰国使馆、驻清迈总领馆敦促泰方尽速查明情况;中国驻老挝使馆、中国驻缅甸使馆要求驻在国政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在湄公河相关水域航行的中国船舶船员的保护。
“中国船员遇袭事件”先遣调查组于10月10日抵达清盛。后来,先遣调查组组长、云南省对外事务办公室副主任施明辉向媒体透露说,连续两日调查组与泰国警方的密集会晤并没有取得任何突破。
中国数度敦促泰方
基于泰方调查进展缓慢,从10月15日起,中方加大了对案件侦破的介入程度。
10月14日,28艘滞留在清盛码头的中国商船在中国水警和多艘泰国水警快艇的护送下启程返航,遇难者家属在完成DNA采样和吊唁仪式后,也于当天启程回国。第二日,由中国外交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组成的联合工作组赴泰国清莱府。泰国外长素拉蓬当天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说,泰方将为工作组开展工作提供便利。
据香港《星岛日报》披露,中方对涉事的东南亚国家互相推卸责任,令真相一直未明感到不满。10月23日,中国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召开会议专题研究“10·5”事件,敦促有关国家尽快查清案情、缉拿凶手,切实维护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这次会议上,孟建柱首次确认13名中国船员全部遇难。也正在当天晚间,由公安部副部长张新枫率领的公安部刑事侦查局、禁毒局、云南省公安厅、物证鉴定中心以及国际合作局负责人组成的8人代表团抵达泰国。
次日,张新枫在与泰国副总理差林会见后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从刑侦学专业角度讲,破获这起案件是具备条件的:“我们的专家和泰国警方对遇难船员遗体进行了检验,检验尸体的结果告诉了我们杀人的过程。其次我们的痕迹专家对两艘船进行现场勘验,船上遍布弹痕弹道,这些为我们提供了分析作案过程有利的条件。尤其是案件发生在白天,又非一人所为,湄公河上河里有船,两岸有人。做了案想销声匿迹,杀了人想瞒天过海是办不到的。”
除了公安部、外交部,中国后方的焦急等待通过中国国防部长梁光烈的最新表态也可见一斑。10月30日,梁光烈接受媒体专访时声明,就13名中国船员在湄公河遇难事件,中国军方与外交部和公安部对此事的立场一致,“我们是支持的,具体行动是由公安来负责的,如果有需要我们也可以提供支持。”
外界认为,这是中国军方向泰国调查工作的一次罕见施压。
真相初步浮出水面
而就在10月底,案件侦破工作取得了重要突破。
10月28日,张新枫与泰国警察总监飘潘会面后说:“这起案件有了重要进展,9名疑犯已经到案,这标志着该案已基本破获。”随后飘潘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负责泰国北部防务的泰国陆军第三军区的9名军人因涉嫌“10·5”中国船员遇袭身亡事件正在接受调查。飘潘说,这9名军人的所作所为系个人行为,与泰国军队和官方无关。他并一再强调,这9名军人是泰国军队中的败类。
真相初步浮出水面,但到底是不是这9人所为?泰国媒体之间还有争论。泰《民族报》10月30日报道称,泰国警方准备以谋杀罪和毁坏证据罪起诉这9名军人,但这些军人只承认登船,却否认杀人。这些军人在接受询问后,已经返回军营。
同一天出版的《曼谷邮报》却表示,警方已经掌握了“确凿”的证据,认定射向货船的子弹来自泰国一方,而且该案件将进入泰国司法程序。只是因军人身份较为特殊,他们才被移送到泰国的军事法庭进行裁决。此外,《曼谷邮报》还透露,除了这9人之外,还会有第二批嫌疑人接受调查。
张新枫坦言,目前案件还没有最终的结论,但“随着调查深入,将会发现更多具体情况”。
中方正在加速推动案件审理。10月31日,中老缅泰湄公河流域执法安全合作会议在京举行。会议通过了《湄公河流域执法安全合作会议纪要》,发表了《关于湄公河流域执法安全合作的联合声明》。其中,各方同意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加大联合办案力度,尽快彻底查清“10·5”案件案情,依法惩办凶手;此外,同意建立中老缅泰湄公河流域执法安全合作机制,交流情报信息、联合巡逻执法、联合整治治安突出问题、联合打击跨国犯罪、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等待湄公河复航的中国船员们说,希望这次悲剧是湄公河上最后一次血案。
湄公河养育了沿岸的千万民众。图为老挝渔民准备下河捕鱼。新华社/法新社
全球化浪潮下的“众神之河”
征服与利用湄公河的艰辛与不易,是人们不愿放弃这一黄金水道的原因之一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李怀岩发自昆明在亚洲,澜沧江-湄公河是唯一“一江连六国”的国际河流。
澜沧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流出国境后称湄公河,继而流经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在越南胡志明市附近注入南海。湄公河干流全长4880公里,长度位列世界第十二位;年均水流量排名世界第十。它还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三大河流之一,也是最大的季节性河流之一,雨季高峰流量可达旱季流量的15倍之多。
自古以来,培育了沿岸多样文明和宗教传统的湄公河就是一条天然纽带、民族走廊、经济通道,把中国西南和东南亚的社会经济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回望历史的变迁,这一衣江水被征服与利用的同时,也见证了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与包容。
传说
“水是我们的灵魂。”58岁的傣族老人岩温站在距离澜沧江不远的家门口,他说,傣族都是依水而居,大家谁也离不开这条江。
岩温是云南省西双版纳曼景兰社区曼厅村民小组的老艺人,与湄公河流域大约6000万居民一样,曼景兰平常的生活和灌溉用水都是来自澜沧江。岩温老人除了会做银器和打腰带外,每年还要为泼水节的赛龙舟做准备,在他心目中,这条江是神圣的,也是强大的。
他回忆说:“(年轻)那会儿江上没有大船。结果一发大水,我们就往高处跑,记得最清楚的是我14岁时,看着整个寨子都被淹了,大块大块的木板漂起来,甚至一些小点的竹楼都漂浮在水面上,在高处的广场住了18天后,大水才退去。水退后路上的泥浆还埋到大腿,走路需要拿木板先盖在泥浆上,搭成一个小桥。”
迄今,在泰国、老挝、缅甸沿江地带仍流传着类似“江神发怒”的故事,季节性河流的特质也让湄公河有一个戏称“不和之水”。不过,西双版纳曼景兰后来在村子附近修起了拦河坝、防洪堤,如今更是有了电站大坝。这至少让湄公河上游沿岸的居民,对以往“发大水”的记忆开始模糊。
云南诗人于坚曾走遍了整条河流,他并将湄公河澜沧江-湄公河命名为“众神之河”。用于坚的话说,一路上,他遇见过无数沉默的人,他们住在各式各样的地理单元中,随遇而安,彼此相安,知足常乐,“全球化带来的那种令所有人原地‘背井离乡’的洪流还没有全面波及这条大河。”当然,“江神”的故事和湄公河沿岸大大小小矗立的寺院,亦都表达了人们对这条“母亲河”的敬畏。
通航
不过,随着经济发展,湄公河的水资源利用和开发也逐渐提上日程。其流域内有着丰富的发电、矿产、旅游、渔业等资源,其中以航运资源开发投资最省、见效最快,沿岸各国都可受益,并能带动其他资源的开发利用。
从1990年5月、10月起,云南省政府两次组织冒险探索试航湄公河,而直到2000年,中缅老泰四国才签订通航协定,航运的打通可谓“十年磨一剑”。
中国澜沧江海事局局长助理陈辉介绍说:“国际航运开发研究之初,疑虑的、担忧的、反对的声音不时出现。四国政府是在大量调查、研究、评估的基础上,签订了协定。如今又过去了十年多,四国都获得了巨大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社会效益。”
通航之初,中缅边境243号界碑至老挝会晒331公里河段是中国思茅至老挝琅勃拉邦港886.1公里河段中航行条件最差的一段,共有险滩100余处,其中11处主要险滩和10处零星礁石严重威胁着船舶安全航行。试航期间船舶常发生触礁、搁浅等海损事故,给船员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威胁与损失,且有半年多时间因礁石滩险碍航,须减载后才能行船。
为了确保船舶能够安全顺利航行,中老缅泰航道、环保和边界专家等组成的联合考察组对多个河段航道联合考察,提出改善措施以排除航道上有碍船舶航行的碍航物和险情,维护和改善河流通航条件。后经联合协调委员会会议通过,上湄公河严重碍航河段航道改善工程在枯水季节得以陆续实施。
于是,从2001年到2010年的第二个十年,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近到远,从货到客,逐步发展,极大地刺激了中泰老缅等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往来。航道年完成货运量从最初的500吨,发展到近50万吨;运输品种从单一件杂货发展到集装箱、重大件、冷藏鲜货等多品种兼有的综合运输服务。
繁荣
中老缅泰四国同时助力航运开发向纵深发展。近年来,四国引进大量资金建设港口和后方公路,老缅泰也在中老缅泰澜沧江-湄公河商船通航协调联委会上积极支持中方进一步发展航运的动议。以清盛港作为目前客货运输的终起点为例,泰国政府2003年就新增1.9亿泰铢扩建,现在已成为设施设备较为现代化,管理机构设置较为健全,客货人员通关高效便捷的码头,不仅如此,泰国政府还计划在2019年之前在清盛港下游5公里处规划建设新的综合性港口码头,为传播运输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陈辉说:“今年本来发展势头非常好,木材、矿石、百货、大件设备等大宗运输增长迅猛。”
拥有6名船员的“嘉富3”货船船主王荣铧算了一笔账,每年9月到次年1月是整个航运的旺季,按照往年的收入计算,吨位在200吨的船月纯利润可以达到9万元左右。王荣铧350吨位的船,一个月纯利润更可达11万至12万元。
西双版纳州旅游局一位负责人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不仅货运,湄公河的国际旅游客运线是完成西双版纳打开东南亚国家旅游市场和形成跨境旅游环线的关键部分,更是来之不易。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旅游业内人士就一直试图开发这条连通6个国家的黄金水道。在这条河流沿岸,各国的建筑、民族风情、文化、服饰、生活习俗等不尽相同,从河源到入海口,涵盖了除沙漠以外所有气候环境的地表形态,穿越了壮观的热带雨林,其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雄奇壮丽,是国际旅游界不可多得的多元化黄金旅游线。他们设想,配合陆路和空港建设,形成三条水、陆、空出入境精品旅游线路,逐步形成四国边境旅游环线和旅游圈。
这一构想在2007年成为了现实,从景洪港到泰国清盛港的水上旅游线路彼时正式开通;2010年,湄公河国际旅游线被确定为西双版纳今后的国际旅游市场主打产品。\
往昔的繁荣令等待复航的中国船员舍不得放弃旧业。事实上,自湄公河惨案滞留泰国的船只10月中旬回国后,第一个请求就是不要废弃这条黄金水道。他们说,船员们好不容易征服了湄公河,想要重新培养出这样一批人员可能还要再等十年。
未来
日前,西双版纳州商务局发布通告说,在我船只遇袭事件未调查清楚前,特别是航道安全未得到充分保证的情况下,短期内湄公河难以恢复通航。通告要求对滞留港口的货物采取有效应对措施,通过陆路等方式分流转运,尽量减少因遇袭事件造成的损失。此外,通告特别强调,要利用停运期间对船只进行安全维修保养,为恢复通航做好准备,确保能够安全通航。
10月31日,中老缅泰湄公河流域执法安全合作会议在京达成共识。会议研究建立四国在本流域的执法安全合作机制,并表示将尽快开展联合巡逻执法,为恢复湄公河航运创造安全条件,争取在12月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领导人会议召开之前恢复通航。
有关专家在此间表示,四国联合巡逻机制的建立和落实将有助于推动大湄公河流域的水上互联互通,从而辐射到整个大湄公河次区域的水路联运,实现物流、人员和资金全面的沟通,使得中国-东盟在次区域地区的整体合作态势得以推进。
这当中,除了水上安全问题外,如何真正地做好水路联运和协调开发事宜是湄公河发展必须要面临的另外两大问题。仅后者而言,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院长余钟波介绍说,目前,湄公河下游国家一旦遇到洪灾或旱灾,就多次指责上游。所以,流域各国亟待一同参与和商讨全流域开发规划,成立跨国的委员会沟通协调各种计划和各种水利工程运作,以更好地对整个流域防洪减灾和合理水资源配置。“注重让上游、下游人民了解开发水源的规则和水源分配,以及生态和受影响居民的补偿措施,从而缓和国家之间的矛盾。”他说道。
这些问题的解决,通通指向被外界广泛寄予的四国合作机制的加强。
中国商船是湄公河流域被“征税”的主要目标。图为航道停运前,货船在关累码头装卸货物。本报记者 李怀岩/摄
各国联合武装护航尚不可行
“开始只是河道航行的危险和生意好坏的压力,后来渐渐变成了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风险,中国船舶和船员在湄公河上遭遇了太多的委屈与磨难”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尹鸿伟发自昆明自上世纪末起,迫于内部发展压力和全球竞争态势,中国积极以湄公河为渠道加强同东南亚邻国的关系。但当沿岸各国同为水资源开发获益的过程中,也有部分地区由于贫困落后、政治不稳定以及强烈的地方民族主义使其成为了暴力活动的温床。人为的航运安全隐患从未远离湄公河水域,即使在航运发展的鼎盛时期。与此同时,多国的复杂关系与利益冲突,也在这条国际河流上悄悄角力。
繁荣和不安同在,注定湄公河难复最初的平静。
安全保障匮乏
2001年,湄公河黄金水道正式通航,但风险却同日增高。众多原因中,湄公河水域的特殊地理环境首当其冲。
一方面,湄公河流经六国,各国分段管理,无法对出境后河段安全进行有效保护。部分国家甚至对本国领土范围内的湄公河河段管控能力不足,不少河段处于非法武装或贩毒组织势力范围内,近乎“无政府”状态。
另一方面,湄公河流经的“金三角”地带由于历史原因,形成毒、赌、抢等犯罪盛行之势,犯罪分子在遭受清扫打击时往往越境逃窜,久打不绝。加之近些年来该地区生存环境愈加恶劣,弃种鸦片后部分居民认为生活水平下降、谋生困难,贩毒等犯罪活动因此又有抬头之势。
船主岩罕东曾向笔者这样倾诉:“开始只是河道航行的危险和生意好坏的压力,后来渐渐变成了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风险,中国船舶和船员在湄公河上遭遇了太多的委屈与磨难。”
资料显示,近年来,每年都有数起甚至十余起中国商船被武装拦截或遭遇袭击的案件。分析人士认为,目标针对中国船员的武装袭扰也与航运带来的商业竞争有关。
截止2011年,湄公河上一共有130艘商船,其中110艘属于中国。虽然目前湄公河航运理论上能够惠及中缅老泰四国,但受经济水平、地位位置及政治动荡等因素的影响,事实上缅甸和老挝得到的实惠并不多,主要还以中国与泰国的贸易为主。因此缅老两国对振兴这条河流运输的热情并不高,他们与中国的交往仍以陆地运输为主。
尽管如此,中国的影响力深入湄公河流域是无法阻挡的既成事实。尤其在泰国北部,许多纪念品商店和商亭都打出了中文招牌,几乎所有泰国城市闹市区的一些交通和旅游标志除了英文之外也注上了中文,在湄公河沿岸结算货币使用人民币越来越受欢迎。
然而,随着商品大量涌进东南亚的中国人并非也受到同样的欢迎,或者说并没有得到公正对待。湄公河惨案发生后,泰国的《曼谷邮报》透露了一些令人担忧的情况:经常在湄公河上拦截、抢劫中国商船的“贩毒团伙”诺坎集团在金三角地区受到不少民众欢迎,他们认为物美价廉的中国货物通过湄公河运送到下游国家冲击了本地商品市场,因此有许多当地人支持他们向中国货船“征税”的行动。
这与中国船只以往在泰国、缅甸码头靠岸时经常遭遇“收保护费”的情形原因相似。显然,湄公河下游国家既希望能够分享到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利好,又担心自己的利益被中国力量吸走。
环保非议不断
被伤害与被指责不仅发生在航运领域。澜沧江-湄公河拥有非常丰富的水能,理论上蕴藏着9万多兆瓦水力资源,可开发比例大约占60%,但是大多处于地质条件优越的干流和上游地区。近年来,泰老越柬四国不时有媒体批评中国,认为后者在湄公河上游修建多座水坝已经导致下游水位急剧变化、旱涝加重。
事实上,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湄公河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中国,老挝、缅甸、柬埔寨和越南都制订了大规模开发水电的计划,老挝甚至宣称“要成为亚洲的蓄电池”。但无论东南亚还是西方媒体,只有在提及中国对澜沧江水资源开发情况时才是一边倒的负面报道。
在2010年中国西南地区和湄公河流域同期遭遇严重旱灾时,湄公河水位下降到近20年来的最低水平,部分地区的水位仅有33厘米,老挝、柬埔寨出现缺水、船只停航等情况,下游国家纷纷指起因于上游中国修建的水坝。因此,中国水坝是否导致湄公河水位明显变化一直成为媒体关注、专家探讨的焦点。同年4月,成员包括柬、老、泰、越的政府间组织“湄公河委员会”在泰国举行了首届湄公河委员会峰会,受邀出席的中国对多种说法作出了回应。
中国政府代表副外长宋涛表示,有充分的科学数据表明,旱情是该次湄公河干流水位下降的根本原因;所谓中国在澜沧江上的水电开发导致了湄公河水位下降的说法既没有科学根据,也与事实不符。他集中谈了两点:一是中国澜沧江出境的水流只占整个湄公河径流总量的13.5%。其径流的86.5%来自于中国境外支流的水量汇总,该次极端的旱情导致了中国境外湄公河流域的来水量减少,造成了湄公河水位的大幅下降;二是中国在澜沧江上从事的梯级水电开发并不耗水,3个已建成的电站运行基本不耗水,水库面积小,蒸发量有限,在建的小湾水电站进入枯水期后一直没有蓄水,因此中国在澜沧江的水电开发不可能造成下游水位的下降。
为了避免矛盾,中国政府已从2002年4月起向湄公河委员会应急提供澜沧江的相关水文资料。中国方面的数据同时表明,其在澜沧江修建的全部水坝取水不到总量的4%。
不过中国方面的解释始终没有得到其他相关国家的完全认可,部分环保组织坚持认为修建水坝在水体污染、水土流失、移民搬迁等方面难以消除负面影响,甚至一些组织掀起反大坝运动,给中国公司的水力工程建设造成不少困扰。
外交关系的缩影之一
澜沧江-湄公河水资源的开发使用,以及区域经济合作中所产生的矛盾,正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现实关系中的一个缩影。
长期以来,这些地区都陷于毒品、战争和贫穷的状态,因此发展经济及改变民生也一直是重要需求,倘若这样的现状得不到改变,最终仍然会影响到中国的对外合作安全,商业竞争、安全隐患和环保问题都将很难消除。
尽管中国一直在倡导“合作、共赢”,但是现实中的许多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以湄公河惨案为例,许多人提出可以参照各国在亚丁湾联合打击海盗的模式,在湄公河流域开展相关国家武装联合护航模式,但因为涉及复杂的国际法问题和主权国家授权问题,彼此还心存芥蒂的下游国家很难主动接受中国武装力量的介入。但有关专家表示,中国与湄公河次区域的合作,不可能仅停留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上,必将涉及政治、文化、人口和环境等多个方面。如何通过友好坦诚的对话,消除各种误会与矛盾进而获得更多合作收益,仍然需要智慧应对。
另有分析人士提醒道,部分东南亚国家地方割据势力强大,根本谈不上执行国际法的问题,甚至有些问题根本不能通过法律来解决。与此同时,东南亚国家法律制度复杂,长期以来中国外交人才的培养过于偏重宏观政治或经济,造成通晓驻在国法律制度的专业领事保护人才较为缺乏。此外,中国派出人员的涉及企业、出国服务机构、民间团体等对法律问题的忽视也导致了海外公民能够获得的法律服务极为有限。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些难题都亟待解决。
蓝色多瑙河告别悲伤往事
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多瑙河沿岸各国为开发利用水资源便走上了国际合作的道路。它们的探索和经验,或可为湄公河沿岸跨国合作提供一些镜鉴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陈进发自布加勒斯特湄公河和欧洲的多瑙河常常被相提并论:它们都是国际重要水道,贯通沿岸多国。正因如此,湄公河素有“东方多瑙河”之称。而后者,更是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其流域总面积覆盖欧洲19个国家,养育了8100万具有不同语言、文化和历史的人民。
多瑙河从德国西南部黑林山东麓发源,是欧洲的第二长河。它自西向东流经奥地利、匈牙利、罗马尼亚、乌克兰等10国,最后注入黑海。历史上,多瑙河流域也曾发生过建坝纷争、水污染等生态灾难事故。所幸的是,沿岸国家大多通过磋商合作的方式,使一次次危机得到了和平的化解。
联合建坝开发水电
多瑙河水能资源丰富,亦是重要航道。早在1856年,多瑙河沿岸国家便签署了《巴黎条约》,规定多瑙河及其出海口向一切国家开放,成功地建立了多瑙河上的自由通航制度。
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上游国家德国和奥地利拉开了多瑙河流域兴建水电工程的序幕。二战后,多瑙河则迎来了水力资源开发的高峰期。沿岸各国纷纷以独立或者合作的方式上马水电项目。1955年,德国和奥地利在边界地区建成的约亨斯坦水电站开辟了两个多瑙河国家合建水电站的先河;而罗马尼亚和前南斯拉夫1970年建成欧洲除原苏联以外的最大水电站——铁门水电站,在当年被认为是双边合作的典范。
当然,水电工程不乏失败的篇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匈牙利与原捷克斯洛伐克因合建盖巴斯科夫-拉基玛洛大坝水电工程而引发的争执。双方1977年达成共建水电站协议,但是1992年匈牙利以环保为由单方面退出工程。风波历时20载,直到1997年海牙国际法庭作出裁决后才终于得到平息。
合作阻止有毒废水“入侵”
如果说兴修水利、发展经济是二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多瑙河畔的主旋律,那么到了20世纪80年代,日益凸现的河水污染则成为多瑙河最令人担忧的问题。
1985年,8个多瑙河沿岸国家签署了《布加勒斯特宣言》,达成了防止多瑙河水污染并在国界断面进行水质监测的共识和协议。1994年,多瑙河沿岸国及欧盟签署了《多瑙河保护公约》,并于4年后成立了保护多瑙河国际委员会,负责公约的实施和流域层次合作的协调。委员会包括防洪部、流域管理部、生态部、排放部、水质部及事故控制和预防部等6个部门,为持续地利用多瑙河水资源和综合水资源的管理提供了一个平台。
在多国合作机制下,多瑙河流域国家在应对突发灾难性事故方面沟通顺畅。
最近一次罕见的事故发生在去年10月4日。当天,匈牙利铝生产销售公司位于匈西部维斯普雷姆州奥伊考的一个有毒废水池决堤,导致大约100万立方米含有铅等重金属的有毒废水涌向附近3个村镇和河流,酿成匈牙利“有史以来最为恶劣的生态事件”。为阻止有毒废水“入侵”多瑙河,匈牙利紧急情况部门工作人员向当地连接多瑙河的支流倾倒数千吨石灰和乙酸,让有毒废水凝固,并降低泥浆的PH值。欧盟的专家也组队前往匈牙利,帮助应对危机。与此同时,多瑙河下游国家——克罗地亚、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等每隔4小时监测一次河水质量。
经过各方努力,匈牙利官员4天后宣布,多瑙河河水重金属含量已降至饮用水水平,多瑙河河水的PH值也降至“正常”水平。
这样的灾难性事故在多瑙河历史上屈指可数,但在事故发生国和周边国家以及欧盟等有关国际机构的通力合作下最后化险为夷。事故发生后,有关国家一方面采取急救措施,同时在第一时间向周边和下游国通报事故情况,这对减少事故危害,赢得受牵连国家的理解和谅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多瑙河流域国家建立在相关多国机构基础上的信息交换和危机处理机制,平时可以推动有关国家防止和减轻污染,灾难发生时则发挥指挥部和协调中心的作用。正是因为诸如保护多瑙河国际委员会等组织的保驾护航,多瑙河河水直到今天才得以蓝色依旧。
《国际先驱导报》法律声明:本报记者及特约撰稿人授权本报声明:本报所刊其撰写的稿件和提供的图片,未经本报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有需转载者请致电至010—63073377或发邮件至ihl-market@vip.sina.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