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期许“红会”公益机构未来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08日09:33  第一财经日报

  中国红十字会(下称“红会”)新任常务副会长赵白鸽最近的一句话,颇受媒体关注。赵白鸽表示,“红会”的管理链条中必须形成共识:“要赚钱的,你就远离红十字会。”按照她的说法,“这个事件把红十字会这个有107年历史的百年老店推到了风口浪尖。”

  赵白鸽所称的“这个事件”,自然是指“郭美美事件”。由于一个年轻姑娘的炫富而引发“红会”的巨大危机,实在太不寻常。新的“红会”领导人一上台,就鲜明地表达出这样的态度,确实也是经过了沉重反思、痛定思痛后的一个结论。

  “红会”何去何从,前些时候,舆论也讨论很多。主流意见认为,“红会”需要深刻反思,努力改革,以求凤凰涅槃。这样的意见,既体现出对“红会”当前状态的不满,也表达了对“红会”未来的一份期许。

  “红会”必须要有未来。理由很简单,从瑞士人亨利·杜南开创的世界红十字运动,到“红会”曾经有过的光荣历史,都在要求“红十字”这三个字不能被透支、被玷污。世界红十字运动的七项原则里,没有一项与私利有关。“红会”则是西方人道理念与中国传统仁爱思想契合后的产物,这个富有历史感的公益品牌如果沉沦,那将会给社会造成多大的损失!

  因此,对于“红会”这样一个有着107年历史的公益机构,不能一棍子打死。就如同一棵虫害满身的树,还是要着重治理虫害,而不是将树砍倒。正视这个公益机构的未来,给“红会”一个机会,以改良的方式帮助其走上新生之路,应是理性选择。问题在于,这个机会谁来给?答案应是:一为“红会”自己,二是社会大众。

  公益机构的核心能力之一,是公信力。失去公信力的公益机构,必然会走上衰亡之路。应该承认,今天的中国“红会”,公信力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以赵白鸽的话说,“一个网络事件,几个礼拜就可以把你打得稀里哗啦”。公信力脆弱至此,确实相当令人遗憾。

  因此,“红会”自救的当务之急,是找回丢失的公信力。一个机构不怕出过问题,如果能以真诚的态度和有效的举措去纠正错误,总会重新获得社会的赞许。而重建公信力,关键又在于身正与透明,勇于接受公众的质询和批评,将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

  应该说,自“郭美美事件”发生以来,“红会”已经开始在做一些弥补。比如,酝酿成立社会监督委员会和捐赠信息平台的上线,都是较有实质意义的举措。信息化建设,也的确是实现未来“红会”透明运作的必要条件。这些动作,值得赞许。

  “红会”的资金来源分为两块,一为政府投资,二为社会捐赠。特别是社会捐赠这一块,如何实行更细致、严格的内部管理和更清晰、透明的外部公开,自然重要。不过,这些措施还都是在技术层面改良。“红会”要想实现真正的涅槃,必须还原这个机构非政府组织的主体地位。一个没有政府信用背书的“红会”,很可能在公益之路上走得更远。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期许“红会”有新的面貌,不只是简单地等待,而应在立法与推进民间慈善事业发展上下工夫。然而,慈善法的立法进程颇为缓慢。等待慈善法的落地,是中国慈善业的一件大事。对于名声大受伤害的“红会”来说,如果有法律制度的护航,其重建公信力之路也会更有保障。

  与此同时,扶助更多民间公益机构的发展,非常必要。慈善事业在本质上是属于民间的。民间公益不仅定位清晰,还能给“红会”这类传统主流公益机构形成竞争压力。“红会”新掌门赵白鸽说,“我们愿意和大家一道,凝聚社会共识,汇集更多资源,传递到最需要扶助的人群中”,这应该说是一种相当中肯的态度。

  无疑,一个缺失了慈善情怀的世界面目可憎,一个公益事业不能健康发育的社会也是没有前途的。期许中国的公益事业有新的进步——这其中,也包含了对“红会”的一份期望。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4)

 

更多关于 红十字会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