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李莎莎)我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萤火1号”,将与俄罗斯“火卫一·土壤”采样返回探测器一起,使用俄罗斯“天顶-2SB”火箭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升空,飞向火星。据悉,具体发射将在今明两天内完成。
“萤火1号”在随“火卫一·土壤”升空后仍“乘坐”在其上。它们“手牵手”进入火星轨道,装在“火卫一·土壤”顶部的“萤火1号”在绕火星飞行3圈后两者分道扬镳:“火卫一·土壤”变轨到火星圆轨道上寻机登陆“火卫一”,钻取土壤样品后返回地球;“萤火1号”则在近火点(距火星最近的点)800千米、远火点80000千米、轨道倾角小于5°的火星大椭圆轨道上,履行火星探测使命。
“萤火1号”的质量为115千克,为三轴稳定的六面体结构,体积相当于一个普通电视机大小,2×3块太阳电池板展开后达到7.85米,设计寿命为2年,主要用于探测火星的空间环境等。
之所以如此小的星体装这么大的“翅膀”,是因为火星上太阳光照强度低,只有地球的1/2左右,太阳电池翼要足够大才能给自身提供充足的能量。
虽然“萤火1号”是能力有限的小型空间探测器,但它的科学目标集中,做的事情重要,性价比较高。
记者了解到,此次火星探测,不但是我国派出第一个进入火星轨道的探测器,也是俄罗斯时隔多年之后第一次重返火星。他们承载的一系列创新型火星探测任务,对人类认识火星具有重要的意义。
火星在我国古代被称为“荧惑”,中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取其谐音,命名为“萤火1号”。
中俄两国于2007年3月26日签署了联合探索火星的协议书,决定在2009年10月发射“火卫一·土壤”和“萤火1号”探测器。
后来,由于俄罗斯深空测控系统存在一些问题,无法保证探测器在飞行过程中与地面的联系保持百分之百的稳定,而“火卫一·土壤”在测试中也不够稳定,因此发射推迟到今年11月。
●背景链接
目前,虽已有20个探测器成功对火星进行了探测,但它们主要是寻找火星上是否有生命或水等。
不算这次发射,从1960年起至今,人类已向火星发射了41个探测器,其中21次失败;6次飞跃火星,没有进入火星轨道;15次被火星引力场捕获,其中7次作为轨道器进行了探测,8次着陆,并释放出3辆火星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