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新标收严,我们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管是控制PM10还是PM2.5,改善环境质量的关键是减排,只有排放少了,污染物浓度降低了,我们周围的生态环境好转了,我们的空气质量状况才能真正得以改善。
记者/应 琛
10月31日这一天,童话作家郑渊洁在自己的微博上形容,北京像个“硕大的毒气罐”,而“北京环保局官方微博@绿色-北京将今天的空气质量定性为‘轻微污染’”。郑渊洁对此表态,治理空气污染的第一步,是让环保局说实话。
郑渊洁在微博上“七问”环保部门,潘石屹贴出美国大使馆的监测数据……因为微博,这场有关空气质量的讨论愈演愈烈。
继生活在北京的人们对空气质量变化变得敏感后,上海也连续出现多个灰霾天,尤其是11月13日晚上空气质量甚至达到重度污染。
其实,关于空气质量的优劣,即使没有官方公布的数值,人们凭自己的感觉——那些灰蒙蒙的天气,那些呼吸后嗓子眼儿微微的刺痛感——便很清楚。
于是,围绕京沪等大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标准的争论连续传来好消息:先有11月初国家环保部发布的《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开始实施,其中首度对PM2.5测定方法进行规范;11月1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又指出,减少污染既要加强治理,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又要切实加强环境法制建设,还要努力改进监察手段提高监察水平。
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个坏消息: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远航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即使按照世卫的标准,加入PM2.5后,中国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将从现在的80%下降到20%。这位专家还说了一句话:“我想这也是环保部迟迟未能下定决心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监测体系的原因。”
这一点,记者闾丘露薇在其博客中也曾透露,北京市环保局一直以来都在监测PM2.5的数值,“如果国家同意公布,他们马上可以做到”。换言之,实现PM2.5监测及公布并不是问题,关键在于相关部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好在人们最终还是很快等来了一个好结果:11月16日,中国环保部最终通报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版于当日起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将各方争议PM2.5、臭氧(8小时浓度)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并收紧了PM10、氮氧化物等标准限值。这也是我国首次制定PM2.5标准。
缩小感官感受与指数的背离感
作为衡量空气污染的重要指标,从1996年起,PM10就被纳入我国空气质量监测体系,而近年来被公认为对人体危害更大的PM2.5尚未纳入。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大幅攀升,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在PM10和总悬浮颗粒物(TSP)污染还未全面解决的情况下,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域PM2.5和O3污染加重,灰霾现象频繁发生,能见度随之降低。
从这点来看,PM10已难以真正反映城市空气质量了。11月16日,环保部发布通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版于当日起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原因在于现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空气质量管理的要求。
记者了解到,与现行标准相比,《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主要有三个方面突破:一是调整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方案,将三类区(特定工业区)并入二类区(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工业区和农村地区);二是完善污染物项目及监测规范,增设了颗粒物(PM2.5)浓度限值、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收紧了颗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浓度限值;三是提高了对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
PM2.5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污染物已经被科学证实,近年来我国PM2.5污染问题日益凸显。这是我国首次制定PM2.5的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环保部科技标准司负责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依据现行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体系,我国部分区域和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结果与人民群众主观感受不完全一致,“将PM2.5放入强制性污染物监测范围,既是以人为本,保护人体健康的需要,也是解决灰霾等环境管理需要,还有利于提高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工作的科学水平,有利于消除或缓解公众自我感观与监测评价结果不完全一致的现象。”
记者看到,此次修订版中将PM2.5的年和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分别定为0.035毫克/立方米和0.075毫克/立方米,这与世界卫生组织(WHO)过渡期第1阶段目标值相同。
事实上,WHO为各国提出了非常严格的PM2.5标准,全球大部分城市都未能达到该标准。而针对发展中国家,WHO也制订了三个不同阶段的标准值,其中第一阶段为最宽的限值,新标准的PM2.5与该限值统一,而PM10此前的标准宽于第一阶段目标值,新标准也将其提高,和世卫组织的第一阶段限值一致。
与此同时,国家环境保护部公开了与二次征求意见稿配合使用的《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日报技术规定》(三次征求意见稿),增加了臭氧、一氧化碳和PM2.5三项环境质量指数评价因子,调整了空气质量指数类别的表述方式和日报周期,并在日报的基础上增加了空气质量的实时发布要求,为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的空气质量信息和健康提示,满足公众和社会的需要。
上述负责人指出,AQI比环境空气污染指数(API)主要有四个方面改进:将 API改AQI,与国际通行的名称一致;评价因子增加了臭氧、CO和PM2.5,以更好地表征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反映我国当前复合型大气污染形势;调整了指数分级分类表述方式,与对应级别空气状况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描述更匹配;完善空气质量指数发布方式,将日报周期从原来的前一日12时到当日12时修改为0点到24点,并规定实时发布SO2、NO2、PM10、CO、PM2.5、臭氧小时浓度和臭氧的8小时浓度。
此外,该负责人强调,标准修订稿增加PM2.5项目为基本监控项目,同时收紧PM10和NO2浓度限值,出发点就是针对当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突出环境问题,引导有关区域的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开展相应的大气环境保护工作,防控灰霾等重点大气污染问题。
对此,不少业内专家也表示,新标准虽然只是先暂时借用了国际标准,但其最大的意义在于,让公众更加了解颗粒物的危害,都可以积极参与到污染减排中来。
上海有望2012年率先推行
根据通报显示,新标准拟于2016年1月1日全面实施。
不过,环保部科技标准司负责人表示,在2016年前,有两种提前实施方式:一种方式是,根据国务院要求指定部分地区提前实施本标准。另一种方式是各省级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和区域环境保护需要自愿提前实施本标准。
“由于实施工作复杂,涉及因素众多,从发布到实施应留出必要的准备时间。此外,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实施新标准的准备工作将有快有慢,其中一些区域实施标准的经济技术基础较好,且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可以率先实施本标准。”该负责人补充道,“当然,我们更鼓励各地主动提前实施新标准。”
记者从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了解到,上海最快有望在2012年率先推行PM2.5空气质量监测标准,还有可能在今后的空气质量监测中,增加臭氧标准值数据。
据介绍,雾霾中包含了两个不同的概念:雾是相对湿度较高时发生的自然现象,而霾是一定天气条件下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子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我国区域性灰霾天气日益严重,与人为排放的大气颗粒物不断增加,尤其是细颗粒物增加有关。
目前,上海市空气质量监测并公布的是10微米以下的可吸入颗粒物,即PM10。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总工程师伏晴艳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解释说,城市中常见的灰霾天气,PM2.5往往是主因:“这些还不到头发丝1/20粗细的颗粒物,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有重要影响。”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着手制定了PM2.5的国家新标准,目前第二稿已经基本修订完毕,并公开征集修改意见。11月1日,环保部发布的《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首次对细颗粒物PM2.5的测定方法、仪器设备等进行了规范,为接下来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评价考核体系做准备。
伏晴艳告诉记者,上海已有一些区域正在尝试PM2.5的监测,并纳入内部空气质量监测。目前,已有杨浦、宝山、静安、浦东新区等近20个监测点,在近一至五年里开始监测PM2.5。同时,她还强调,天灰蒙蒙不一定就是“污染”,得靠科学仪器测出来,“PM2.5列入空气质量指标,在技术上已不存在问题”。
虽然目前已有成熟的PM2.5监测技术,并且我国已经在部分城市开展了包括PM2.5在内的城市空气质量试点监测工作,但由于在全国统一开展PM2.5监测涉及仪器设备购置安装、系统的质量控制、专业人员的培训、财政资金的支持等大量系统的准备工作和能力建设工作,因此目前在全国范围内立即开展PM2.5监测工作还有一定难度,需要逐步推开。
“这次公布的PM2.5测定方法,是实验室中的手工测定法。只是为今后自动监测站的测定方法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为下一步监测和发布信息创造了条件。”伏晴艳表示,美国为设定和提高PM2.5的限值准备了20年的研究时间,我国目前尚未有研究确定什么样的监测方法才适合中国的污染状况和气候条件,因此先采用国际标准方法来实行。
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美国大使馆的数字走红,这是因为,对方能够用通俗的方法进行描述,发布的手段以及页面的设计,都更加人性化。但如果打开环保局的网页,到底怎样的数字意味着应该减少户外活动,有呼吸道疾病的人应该避免上街,所有这些民众真正关心的实质性内容,都没有提供。
对此,伏晴艳的看法是,此次争论越激烈,越能显示公民环保意识的提升,而官员的及时回应,也反映出,至少有一些官员,意识到自己应该如何去做:“我们也希望在新标实施之后,能够有更多的渠道让公众来了解这些信息,更人性化,真正做到公开透明,有益于改善环境和人体健康。”
不过,即便新标收严,我们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管是控制PM10还是PM2.5,改善环境质量的关键是减排,只有排放少了,污染物浓度降低了,我们周围的生态环境好转了,我们的空气质量状况才能真正得以改善。
但不得不承认,在这次有关空气质量的争论中,还是有令人欣慰的地方。正如杜少中曾说的那样,虽然挨骂,但他也很感谢公众,因为这是他一直想做的事情,“阻力一直很大,而现在,因为公众的参与,事情可以做得快一些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