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走进武康路113号:这里是巴金最幸福安稳的家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01日13:11  东方网

  东方网记者乔礼12月1日报道:初冬时节,一幢二层带阁楼的花园式洋房散发着安静祥和的气息,园内的草坪依然一片翠绿,而四周恢复了原来的竹篱笆,树木花草都予以专业的修剪养护,这里是武康路113号。1955年9月,巴金一家迁入并定居于此长达半个世纪。自1923年春至上海,巴金在沪数次迁居,这里是大半生漂泊生涯的巴金最幸福、安稳的家。东方网记者今日走进了这里,仿佛走入了历史的长河。

  门厅挂有黄永玉老人的国画

  老洋房的正面朝南,面前是一块360平方米的草坪。当年,巴老都是在北门接送客人。门厅很小,迎面墙上挂着一幅巴金先生的遗像。晚年的巴老一直处于一种沉思状态,很少笑,尤其是是畅怀大笑,而这幅照片捕捉到了这一瞬间。

  在墙上还可以看到一幅两米宽一米多高的国画,这是87岁高寿的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在今年10月专门为故居挥就,画上还有一首题诗《你是谁》,整幅作品给人以巨人顶天立地的震撼。据了解,黄永玉先生与巴老是忘年交,1946年,当时只有二十多岁的黄永玉在上海谋生时,曾借住在巴金先生的文化生活出版社的职工宿舍里,并常来巴老家中。巴金及萧珊对他的照顾,至今仍温暖着、激励着他。

  客厅见证中国文学记忆大师真迹保存多

  在临时展厅内,目前展出了巴金故居收藏的一部分文献资料和实物,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巴金的创作和生活。一旁就是著名的客厅,这里曾是国际政要、文坛巨子、著名学人经常出入的地方。当时,靳以、柯灵、孔罗荪、吴强、西彦、辛笛、师陀、黄裳等人都是这里的常客。他们相互切蹉学问,议论时事,共同为文学事业作出贡献。据介绍,每年11月25日巴老的生日这天,这是更是嘉宾满堂。这座房子及其发生的故事留下了很多回忆和文字,可以说,这里成为一个留下中国文学不同时期记忆的见证场所,也是几代读者寄托对巴金和那一代人情感的精神空间。

  在客厅的壁炉上方还可以看到挂有的林风眠先生送给巴老的《鹭鸶图》,这是林风眠的早期作品,现存极少。除了林风眠外,故居还保存着包括齐白石在内的书画艺术品200多件,另外,具有丰富历史信息和历史细节的各类请柬、票证、版税单、明信片,以及巴金搜集和各国友人赠送的各类工艺品、摆件等超过500余件,内容非常丰富。

  巴老最爱的“太阳间:见证《随想录》诞生

  

  穿过客厅,就可到巴老在晚年的作品中经常提到的“太阳间”。1974年6月下旬,沈从文为了治眼病来上海,在一个下午,冒险来到了巴金家,当时的巴金家里一派萧凉,爱妻已故,女儿进医院待产,儿子在安徽农村插队,外墙上还有大字报的残迹,厅堂里冷冷凄凄,两个白发凄凄的老人,一个眼病暴发,一个身境凄惨,两位老人把藤椅搬到这里,促膝长谈,可惜他俩当时谈些什么,现已无人知晓了。

  这里向南,阳光非常充沛,是巴老非常喜欢的“太阳间”。《随想录》的后二卷就是倚着窗下的缝纫机和那张简陋的小桌子,艰难地一笔一笔写出来的。在患了帕金森后,扶着助步器缓缓地行走锻炼,也是在这里。

  

  这里是巴金夫妇感情最深的寓所

  其实,对于武康路的这处寓所,巴金夫妇十分有感情,巴金曾在1956年6月23日从北京给妻子萧珊写信说:“知道你喜欢我们的房子,我很高兴,我很喜欢我们那块草地和葡萄架,我回来葡萄一定结得很多很大了。孩子们高兴,我也高兴。希望书架能够在那个时候弄好。……我希望在上海安静地住一个时候写点东西。”萧珊也曾于1959年4月28日致信出差在外的巴金:“园子里现在很美,但你回家时,杜鹃一定都谢了……”直到晚年,巴金还深情地回忆起曾经在这里的幸福瞬间:“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

  在故居内的一处休憩区,设计者在冬青树丛中设置了一个环圆形的坐凳。而中间将耸立一座巴老的雕像,这里成了参观者与巴老近距离接触第地方,人们可以向他献花表达敬意,与他长谈,倾诉心思,又或者搭在他的肩上合个影。据了解,巴金故居除了将充分利用遗址性纪念馆所有的现场教育、展示的功能,还计划设立巴金文献资料收藏中心、巴金研究中心、巴金文化活动交流中心等专业中心,整合巴金研究资源,成为面向公众、面向学者的教育、展示、研究等全方位的公共文化机构。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