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汽车业:对内与对外开放并重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01日17:05  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新闻周刊201145期封面 中国新闻周刊201145期封面

2009年,美国钢铁公司已经向美国商务部提交申请,要求对从中国进口的某些钢管产品征收最高90%的反倾销和反补贴关税。   2009年,美国钢铁公司已经向美国商务部提交申请,要求对从中国进口的某些钢管产品征收最高90%的反倾销和反补贴关税。

2001年11月11日,卡塔尔首都多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签字仪式现场,中国代表团团长石广生在入世协议上签字后与WTO总干事穆尔、卡塔尔贸易部长等举杯庆祝。   2001年11月11日,卡塔尔首都多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签字仪式现场,中国代表团团长石广生在入世协议上签字后与WTO总干事穆尔、卡塔尔贸易部长等举杯庆祝。

中国对外投资 中国对外投资

  汽车业:

  对内与对外开放并重

  入世十年,旧时王谢堂前燕的汽车,如今飞入了寻常百姓家,中国的消费者得到极大实惠;而中国的汽车工业,则还在市场与技术之间、在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之间,寻找着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刊记者/吴凡

  十年前的中国汽车工业,满是对因为面临全球竞争而可能全面溃败的担忧和对“狼来了”的畏惧。

  十年后,在开放环境下探索和发展的中国汽车工业,不仅没有被冲垮,而且成为了全球第一大汽车产销国,从2000年的产销207万辆,到2010年已经实现产销1826万辆。

  汽车的价格也因开放而逐步与世界接轨。曾经高不可攀的私家汽车,如今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的日常交通工具。

  尽管成绩斐然,但是中国的汽车工业,仍面临着非常严峻的问题和挑战。

  总结入世十年来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不足,中国贸促会汽车行业委员会会长王侠,认为最重要的是两点:技术自主开发能力的不足和自主品牌发育的不足。

  “市场换技术”的对外发展模式曾经被寄予厚望,产销量世界第一也足以证明中国市场这块蛋糕的巨大。但是,大多数核心技术仍然被国际跨国公司垄断。

  “为什么市场没有换到核心技术?不仅是因为外企不会轻易将自己的核心技术转移出去,更是因为核心技术从本质讲是核心能力,而核心能力是难以通过市场换来的,必须要加强技术的自主创新。”王侠说。

  中国汽车这十年

  20万元能够买到什么车?十年前,大概只能买一辆桑塔纳;十年之后,20万已经可以购得一辆mini cooper了。这两个不同的答案,也许就是入世十年,中国汽车业的最大变化。

  2001年11月,中国正式获准加入WTO。在入世之初,中国汽车业弥漫着一股“狼终于来了”的悲观情绪。彼时的业内,充斥着对于本土企业将在外资强大技术与资金的围剿下“全军覆没”的担忧。

  根据中国加入WTO的相关条款,到2006年,整车进口关税要从80%-100%逐年降到25%;汽车零部件平均关税从35%逐步降到10%。另外,汽车进口配额也要全部取消。

  “之前国际上有很多怀疑的声音,都在观望中国能否履行入世时的相关承诺,但是他们没想到,2005年1月1日,中国真的一次性取消了全部的进口配额。”对外经贸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张汉林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的汽车产业按照入世承诺开放,大量外资进入中国,一批合资企业成立。从2006年开始,中国的大街上,不再是之前满眼桑塔纳和捷达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华晨宝马、一汽大众、广州本田、东风雪铁龙等众多合资品牌。据统计,2002年在中国上市的轿车不到40种,到2010年,中国市场则有超过180种汽车销售。

  产品的丰富不仅带给了中国消费者更多的选择,国产化的深入也使得消费者得以购买到性能更加优越、价格更加便宜的汽车。汽车销售的主力,也由十年前的公用车、商用车变成了私家车。

  曾经在入世初到全面开放期间忍受了寒冬的汽车经销商们,也终于盼来了春天。以宝马为例,1994年到2003年间,宝马在中国只有一个代表处和五家进口商,通过贸易的方式进口宝马汽车,并在中国销售。现在,全国的宝马经销商已经发展到超过200家,触角也延伸到了三四线、甚至五线城市。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200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为207万辆,到2010年,这一数字已经增长到1826万辆,成为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国。十年的时间,中国的汽车产量增长了近8倍,年均增长率为24.3%。从世界范围来看,连续十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在汽车先行国家也是绝无仅有的。

  增长迅速的汽车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逐年加强,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2000年,中国汽车产业增加值仅有864.06亿元,占GDP的比重为0.97%;2009年,中国汽车产业增加值达到5378.9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1.58%。

  在有1984人参加的盖世汽车网“入世对中国汽车工业影响的调查”中,60%的人士认为入世给中国汽车市场带来了空前繁荣,加快了市场整体向前发展的步伐。相比入世前中国汽车工业基本在原地踏步的数年,入世后整个汽车工业才算是被真正激活,使得产业结构升级加速。

  “当时普遍认为汽车业很有可能会垮台,但是入世十年以来,中国的汽车工业非但没有垮台,反而成为世界最大市场和第一制造国,汽车也成为了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入世带来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助理秘书长杜芳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史登科博士则用“共赢”这个词,形容“中国汽车入世这十年”:“很多的企业,不管中资还是外资,在这期间都取得了成功,这是在开放的市场体系下按照国际通行规则运营的结果。我们是这一开放体系的受益者,也是坚定的拥护者”。

  开放市场带来共赢

  “共赢”从何而来?

  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张汉林看来,正是入世十年来,市场的开发,合资企业的进入,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意义和共赢效果。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中国汽车产业加入WTO的第一个十年的话,“合资时代”实至名归。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近出版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1)》,“加入WTO之后,中国汽车产业对外合资合作的范围变广、层次变深。人们担心的本土汽车企业被跨国汽车企业冲垮的局面没有出现,而是形成了多个跨国公司进入,并与国内优秀企业自主发展并举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跨国公司已将中国作为其全球战略的组成部分,使中国融入了汽车产业全球分工体系”。

  现在国内的轿车,80%以上是中外合资企业生产的。加入WTO以来,外资给中国汽车工业带来资金的同时,在税收和就业方面对企业当地的带动同样显著。

  年产12万辆的华晨宝马大东工厂,投资额将从原先计划的五六亿欧元提高到10欧元。到2012年建成投产后,将形成年产30万辆,并配套有发动机工厂。新工厂的技术水平在宝马的全球工厂中将是最领先的成员之一。

  2010年,华晨宝马纳税额27.6亿元,名列沈阳市第一、辽宁省前十,同时为当地创造了近7000个就业机会。

  除了整车制造外,合资企业对零部件采取本土采购的策略,同样带动了相关零部件产业的发展。

  入世之后,中国的供应商得以进入跨国汽车企业的全球采购体系,只要这些供应商能够提供符合资质标准要求的零部件,都可以被采购来供应给全球的工厂。

  随着生产的转移,跨国汽车企业的研发力量也逐步进入中国。仍以宝马为例,宝马在中国已经拥有了2个培训中心和4个培训基地。2011年,宝马还将在中国上海开设设计工作室,与其合作的正是在国内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另外,在即将建成的沈阳新厂也会有相关的设计部门。

  资本的本质是逐利,跨国企业如此重视中国市场,自然不是无缘无故的爱。

  在2008年金融危机最困难的时候,中国市场的优秀表现挽救了不少汽车巨头。目前,中国已经是全球最重要的汽车消费市场,没有哪一家企业敢忽视这个市场。

  借由开放的机会进入中国市场,是跨国汽车企业的诉求;而中国的汽车行业,则从外资企业身上学到了先进的制造技术与管理经验,最重要的,是希望通过“市场换技术”策略获得核心技术。

  在外资企业看来,任何重要市场一定会建立自己独特的规则。从商业的角度讲,在中国发展,就要完全接受这样的规则。

  但即便如此,“市场换技术”策略仍并非一帆风顺。

  “现在的问题是,引进的速度远远超过国产化速度,”张汉林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真正达到100%的国产化,需要很长的时间,比如桑塔纳。而到那时,它早就被新的合资车型取代了”。

  这种速度差导致的结果就是,引进一条生产线后的很长一个时期内,零部件和中间产品都需要从国外进口。这就造成了制造一辆车,60%-70%的成本是外资的,这就大大压缩了利润空间,何况获得的利润,因外资股权占50%,中资也只能获得一半。

  “如果没有WTO带来的合资经验,中国再花一个十年也无法取得今天的成绩”,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助理秘书长杜芳慈表示,“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市场换技术’的道路上,中国主要换来了制造技术和管理经验,在核心技术方面,本土企业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内开放:活力和创新之源?

  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是中国汽车制造企业的短板。

  自主技术研发能力有多重要?正如河南少林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聚民所说,“核心技术是汽车企业之本,只有拥有自己的技术和设备,才能掌控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命运。”

  作为行业中的主力,国有企业、合资企业在研发和创新方面的不足令人诟病。

  究其原因,张汉林认为,国有企业因其特殊体制,企业并不自负盈亏,赚来的钱也不能自主用来进行研发,而是需要审批,自然缺少创新的动力。

  合资企业则因其只是跨国企业全球化的一部分,母公司不可能支持其进行自主研发,参与全球竞争。

  与之相对的,那些缺少政策扶持的、“草根”的民营汽车企业,却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最初“不合法”的、苦于拿不到汽车生产执照的吉利汽车,在2010年收购了沃尔沃这样一家世界知名的豪华车品牌,成为2010年中国汽车业的头条新闻。

  上世纪90年代末,为应对入世,中国曾经设立了严格的市场准入规则,把吉利、奇瑞等自主品牌挡在门外。

  作为中国第一家生产轿车的民营企业,吉利当初为了拿到“准生证”,用了整整十年时间。直到2001年11月9日,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仅仅一天,国家经贸委突然增发了一批汽车新车公告,“吉利”才终于榜上有名,获得“准生证”。

  “中国入世”和“李书福入局”,几乎出现在同一天的报纸上。自主品牌随即用降价迎接中国的入世。一直和吉利较劲的天津夏利汽车,从十多万的价格,一路下调,宣布新价格为三万元;吉利随即响应,豪情轿车最低价格两万九千八。

  对国内仅有几家自主品牌厂商来说,自主研发,也几乎都是被逼出来的。“当丰田汽车要对吉利豪情车系配置的丰田发动机大幅提价时,吉利只得被迫自主研发发动机”,李书福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

  借着入世的好光景,吉利从2007年起,开始了战略性转型,提出了从“成本领先向品牌创新”转变、从“低价取胜向技术领先、品质领先、客户满意、全面领先”转变。

  中国入世十年来,自主品牌的汽车大都集中在中低端市场,随着关税的逐渐降低和全球化的深入,价格优势显然已经不足以支撑企业的发展。而通过海外并购来提升技术水准,在此时则成为了吉利的目标。最终吉利做到了。2010年,吉利汽车收购了瑞典沃尔沃轿车,成为一家跨国公司。

  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扬看来,“在中国车企中,与上汽、东风、一汽三大集团相比,吉利更需要兼并沃尔沃,因为吉利的品牌知名度和技术来源不如其他,所以吉利是最需要兼并沃尔沃的企业”。

  在11月20日举行的中国入世十年系列论坛之汽车论坛上,广汽乘用车公司副总理谢志洪指出,自主创新不能闭门造车,要站在世界的高度,通过整合国际资源推进自主创新。这也正暗合了李书福和吉利走过的路。

  如何能让国有汽车企业和合资企业,也能够像没有得到保护、没有政策扶持的民营企业活力十足?中国的汽车产业,未来自主创新的出路在哪里?

  在张汉林看来,这条出路恰是取消政策扶持和限制,让国企、合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能够进行完全的公平竞争。

  “只有这样,才能把企业的全部活力激发出来,”张汉林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恰逢入世十年,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模式也到了作出适当调整的时候了”。 ★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开放带来发展与安全

  入世十年:开放带来发展和安全

  要更加坚守市场理念,信任市场,信任企业家,推动中国更加开放、进步和文明

  文/马光远

  今年是中国入世10周年,各种各样的评述文章长篇累牍。的确,从数字化的角度解读,入世的十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最快、社会变化最大的十年。十年以来,中国无论在经济增长,还是对外贸易方面,都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中国的GDP从全球的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

  在这10年中,世界改变着中国,中国也改变着世界。“中国制造”遍布全球,给全球人民提供了价廉物美的生活消费品,深刻地改变着全球人民的生活。但这并不是全部,入世的十年,最关键和最重要的是:世界拥有了一个融入国际大家庭的中国,而中国亦将自己的发展和世界前进的轨迹结合起来,成为国际大家庭最重要的一员。

  记得在入世的前夜,中国国内讨论更多的不是入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而是国门打开之后,中国可能面临的各种难以回避的挑战,对入世挑战的担忧远大于对机遇的憧憬。然而,十年之后,当我们展望未来的时候,我们发现,10年前的担忧尽管不能说杞人忧天,但入世给中国各行各业带来的“开放红利”将挑战远远甩在了身后。任何一个行业的开放,任何一个领域的开放,带来的都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经济实力大为增强,中国在国际领域的话语权随着中国自觉遵守国际商业规则而逐步提升。在国际游戏规则和国际经济秩序的塑造方面,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已经成为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中国声音”难以忽视,追溯这一切的变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打开了国门,并将自己看成国际社会的一员。但我们担心开放会带来很多挑战,开放会影响产业安全,开放会让民族产业举步维艰的时候,开放却让他们更加安全。打开国门后中国经济不仅没有被冲垮,反而显露出空前巨大的活力与潜力。

  不仅仅如此,入世之后,中国改变了不参与国际游戏规则制定和推动者的“旁观者”地位,而是积极参与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并通过国际游戏规则影响国内的法律法规和市场经济规则的完善。在任何一个重要的国际组织,在任何一次重要的国际性论坛,在任何一次重大的国际救助活动,都无法想象没有中国的参与,而这一切,在10年前,也同样无法想象。特别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来的三年,中国更是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协调一致的行动,中国的经济增长成全球衰退中的最亮色,中国的参与成为阻止全球经济迈向深渊的重要力量。国际社会的游戏规则不断在改变中国,中国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国际游戏规则本身。中国不仅成为了国际社会重要的一员,更成为了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一员。

  同时,入世也大大加快了中国市场化的步伐。回首十年之前,中国在很多领域尚未开始真正的市场化步伐,但10年之后,市场经济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市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领域资源配置的最基础的方式。任何违背市场经济的做法和措施,都会引起民众高度的警惕,任何在改革领域的倒退,都会引发民众深度的忧虑。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人对改革走回头路的担心,对“国进民退”的忧虑,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中国坚定拥抱市场经济的最重要的力量,入世让中国的改革没有退路,让中国的开放没有退路。

  当然,中国入世只有短短的十年,中国的发展刚刚开始,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参与也刚刚开始,中国在国际多边组织里面发挥建设性作用的角色也刚刚开始。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中国是一个大国,但还不能称之为一个强国,中国更重要的工作依然是学习并尊重国际游戏规则,并以新兴市场国家的代表的身份参与国际游戏规则的推动和制定。中国更多的是学习者,而不是领导者。

  回顾过去的十年,中国在经济增长、产业发展和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地位方面的收获之大是不言而喻的。但笔者认为,最大的收获远不止此。入世告诉中国,一个封闭的国家既不可能有发展,更不可能有安全,只有真正打开国门,将自己自觉纳入国际游戏规则圈,才能真正带来发展和安全。中国这十年的发展雄辩的说明,没有入世带来的开放机遇,没有国际商业文明的引入,中国今天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正是基于此认识,面对未来,中国唯一可以选择的道路是更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千万不能走回头路。

  国家主席胡锦涛11月12日上午在美国夏威夷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中国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优化公共服务和管理,不断完善市场体系,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这事实上是对全球的承诺,也是对中国未来所走道路的承诺。就改革而言,中国的政治改革进展缓慢,经济改革正式进入深水区,需要拿出魄力和勇气推动。对于中国经济、中国社会,乃至中国改革而言,在这个时刻,要更加坚守市场理念,信任市场,信任企业家,推动中国更加开放、进步和文明。 ★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