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野/绘
今年11月16日,甘肃庆阳,一辆向东行驶的翻斗运煤货车与一辆向西行驶的幼儿园校车相撞,校车严重超载,事故已造成21人死亡,44人受伤。
孩子的鲜血在不断拷问校车的安全制度。“我要求法制办在一个月内制定出《校车安全条例》。”温家宝总理11月27日在第五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上表示,要让校车成为学生安全的流动校舍。
校车的安全问题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那么,除了乘坐校车上学放学的孩子以外,其他的学生现在是怎么上学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访了昆明市内的部分学校。
校门口 接孩子的车排长龙
下午4时许,盘龙小学门口接孩子的车辆已经排起了长龙。车辆几乎占据了最右边的整条车道。等孩子的家长有的在车里看书,有的则把座位放倒,在车里休息。而在学校门口骑电动车接孩子的家长,更是把小学门口挤得水泄不通。
下午5时许,随着晚高峰的临近,从小菜园立交桥到一二一大街拥挤不堪。尤其是从云南民族大学到云大附中之间的路段。接孩子的车辆除了占据车道最右边之外,有的还停在了慢车道上。
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滇池路滇池中学的门口,学校附近的路段专为接孩子的家长设置了一个临时停车点。路口处还放着“即停即走”的临时停车牌,,但是仍有很多车辆停放在路边,几名交通协管员正在疏导交通。尽管如此,但是接孩子的车辆仍是将慢车道占据了,很多路过这里的非机动车都只得无奈地从机动车道上绕行。
不止盘龙小学、云大附中、滇池中学,实际上,几乎所有中小学门口,一到上学放学时间,校门口的交通,必然拥堵,周一到周五,天天如此。
家长:安全问题是首要考虑
骑电动车在盘龙小学校门口等孩子的张女士称,儿子刚上小学一年级。于安全考虑,原本每天下午5时下班的她,为了接小孩,都会提前30分钟离开单位,时间长了也感到很不好意思。有时工作实在太忙,接到孩子后还要把他带到单位,把事情处理完后才能回家。
坐在车里等孩子的张先生介绍,女儿在云大附中上初二,由于家住滇池卫城,距学校实在太远,本来也想让孩子骑自行车或是乘坐公交车去,培养独立能力,但家里人不放心,“我们以前上学哪里有人接送?都是自己走路去上学,能骑自行车的都是条件好的,现在要是学校能离家近点就好了,但哪有那么容易?好的学校都在城里,而我们又住那么远,只能是辛苦一下自己了。”张先生说。
吴先生表示,儿子正在滇池中学读高三,正是冲刺高考的关键时候,之所以亲自来接孩子,最主要还是考虑到安全问题。“社会那么乱,家里又只有这么一个独儿子,如果出什么意外,我们可是连后悔都来不及啊!”
学生:自己上学放学能培养独立性
记者随机对小学、初中和高中不同阶段的部分学生进行了关于如何上学的调查,盘龙小学四年级的王同学透露,他们班目前有57人,约有20%的同学归父母接送(其中5%是父母开车接送)。
今年上初一的窦同学称,他们班共有57名同学,骑车、乘坐公交车与父母开车来接的同学各占1/3。高二的邓同学称,班上60名同学,骑车上学的有19人,乘公交的有20人,有12名同学走路上学,其余则是父母开车接送。
在走访中,大部分的初中生和高中生都认为,自己进入中学阶段就已经具备相应的自理能力,不该再让父母为自己上学放学的事操心,长期在父母的庇护下,可能会变成经不起风雨的草莓。
陈凡宇(化名)的家庭比较富足,从小学一直到高中,都是父母驾车接送他,但在他自己看来,这实在是件很没面子的事。“每天放学,自己回家的同学可以在学校里打打篮球,聊聊天,而我只能乖乖地走出校门上车回家。”
绝大多数自己放学走路和骑车回家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点——家距离学校大多不超过5公里,路途不远,发生意外的几率相对较小,这也是这些学生的家长之所以放心让孩子们自己上学放学的重要原因。在昆明市第二中学读初三的男生刘梓峰(化名),家在新闻路上,和学校可以说是一条直线,每天他骑自行车,不到15分钟就到家了。
家住滇池路的女孩黄霄涵(化名)在昆三中上高一,家住省高院附近。从小学三年级起,她便一个人乘坐公交去上学。在黄霄涵看来,坐公交车不容易堵。家里也有私家车,但拥挤不堪的交通使得父母开车送她变成了一件苦差事,所以在她的坚持下,父母终于同意了让她乘坐公交车去上学。“其实只要掌握了公交车的规律,少睡一会早点出门肯定能赶上,父母平时上班也辛苦,让他们能多睡一会,少奔波点。”
建议
心理专家:孩子大了 父母接送不利于孩子成长
昆明心桥心理健康研究所的钱锡安教授表示,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应该学习独立。首先,小学一般都离家较近,其次,上小学的孩子最小的也有六七岁,已经懂得注意安全,并有是非辨别能力了。初中后,学生慢慢独立,可以选择独自乘公交或是骑自行车上下学。
对于父母接送,钱教授表示,主要还是父母的原因。“离家远,父母不放心;社会秩序乱,父母不放心;校车频频出问题,父母再多一个不放心。”而孩子方面,愿意让父母接送的还是只占少数。
钱教授坦言,如今这种父母接送孩子的情况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孩子的独立性应该从小开始培养。(冯蔚 赵嵘 陈梦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