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3日从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获悉:河南省今年秋粮产量首次突破480亿斤,达到482.2亿斤,比上年增产12.9亿斤;加上夏粮,全年粮食总产量1108.5亿斤,比上年增产21.1亿斤,增幅为1.9%。由此,河南省粮食总产实现连续8年增产,连续6年超过1000亿斤。据河南卫视《河南新闻联播》
主持人:张绍刚
嘉宾:河南省农业厅厅长朱孟洲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赵长保
昨天晚上10时05分,河南电视台大型时评栏目《映象版》推出《转变领导方式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新十八谈》农业篇——《新型农业现代化强基固本》。河南省农业厅厅长朱孟洲、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赵长保做客演播室,围绕河南省如何做好粮食稳产高产,如何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等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探讨。节目依然由著名节目主持人张绍刚担任主持,河南电视台卫星频道、新闻频道并机播出了这期节目。
□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梁新慧/文 记者 沈翔/图
●从“南粮北运”到“北粮南运”
主持人:中国有很多关于粮食的俗话,如“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等,但在今天,粮食的重要性到底重要到什么程度,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那么清楚。据了解,河南有四个“之一”,分别是1/4、1/13、1/16、1/10,中间是2000万。朱厅长,能不能形象地给我们解释解释这些数字是什么意思?
朱孟洲:1/4就是河南省小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1/4,1/13就是河南有13亿人口的1/13,1/10就是河南的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1/10,1/16就是河南用占全国1/16的耕地种了这么多的粮食,2000万就是除我们自己用之外,我们每年调出省外2000万吨的原粮和粮食制成品。河南生产的粮食,如果供全国13亿人同时食用的话,按照每人每天平均一斤,我们可以供80天。
主持人:现在河南算是我国的粮食大省吗?
赵长保:河南是我国非常重要的粮食大省,过去,我们传统的粮食生产格局是 “南粮北运”,现在这个生产格局已经变化了,是一个“北粮南运”的格局。全国有13个粮食主产省份,北方占7个,其中河南占有的比重是非常大的,所以,河南在我国的粮食生产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粮食连续增产经验就是“天、地、人”
主持人:河南这么少的耕地,却承担了那么大的粮食总量,我们向河南农民致敬的同时也在认真思考:河南的粮食多年来一直在连续增产,经验到底在哪里?
朱孟洲:说到经验,简单概括只有三个字:天、地、人。尤其是说到“人”,我觉得是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政府的主导作用;再一个就是种粮农民的主体作用。
主持人:不过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现实生活中,种粮食不怎么赚钱,去年河南省产粮大县滑县的财政收入仅有3亿元,而总支出却达到了20亿元。产粮大县会成为一个财政上的穷县,有代表性、有普遍性吗?
朱孟洲:这个现象相对比较普遍。我们曾经做过一个比较:十个产粮大县的财政收入总和是我们河南省十个工业大县财政收入总和的1/3。
主持人:所以在这个基础上,政策扶持、政策鼓励就非常重要。
赵长保:一方面是土地制约了它的发展,应该说它是对国家的粮食做出贡献了,但是土地,用来生产粮食,就不能用来干别的了,这个资源是专用的,这是一个很大的限制。当然也有自身的原因,比如说产业基础比较薄弱等,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产业的安排上,怎么样能够适应这种农业地区的特点,适应农业产业这种特性,给予更多的支持。
●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粮食单产能力
主持人:刚才我们说到了“天、地、人”当中的“人”,现在我们讨论一下“地”。目前河南农业基础设施情况怎么样?
朱孟洲:新中国成立后,河南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尤其是最近两年,我们有2000多万的增量,河南省委、省政府投资了上百亿来改善这些基础设施。但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制约因素,这就是每年缺少近50亿立方米的水。人均我们只占到了全国的1/5,亩均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1/6。
主持人: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朱孟洲:2008年我们着手搞了河南粮食核心区的规划,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我们规划:在河南粮食主产区的95个县,规划7500万亩土地打造吨粮田,如果我们实现了吨粮的话,这7500万亩产量就是1500亿斤,但这个投入是相当大的,我们大致估算,需要1000个亿。
主持人:通过基础建设来提高粮食的单产能力,除了刚才讲的之外,在总体设计、总体规划里面还有哪些途径?
朱孟洲:提高单产,这个途径还是比较多的。土地改造是基础,还有技术方面的,比如说良种良法的配套、技术服务。再一个就是在改造完的土地上做到“旱能浇,涝能排”,来提高它的防灾减灾能力。地力、技术、防灾,另外还有一个提高单产的防治病虫害,这些都需要配套。
●种上好种子
还要学会怎么防灾
主持人:接下来咱们说一说“天”的事。在耕地面积不可能大幅度增加的前提下,提高粮食产量最直接的办法是提高单产,过去咱们生产粮食靠天收,遇到病虫害、自然灾害,束手无策。现在,我们依然要提高单产,“天”到底意味着什么?
朱孟洲:“天”,我的理解,主要是我们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就是尽量地用人的力量去减灾防灾。目前,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还是比较大的,比如说像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农业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我们分别达到了45%和51%,这在全国也不落后。但是作为现代农业的支撑要素,应该说现在的比例还不算太高。
从现在来讲,农业科技的服务体系要健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良种的推广,都种上优良的种子;二是科技入户,让老百姓知道怎么去种庄稼,知道怎么样去防御自然灾害,让他懂这方面的技术;三是搞高产创建。
●“钱”还得从
“三化”协调中来
主持人:“天、地、人”的问题都说过了,我们现在说说最难的问题“钱”。其实,我们早就涉及了“钱”的问题,包括给农户的补助、机制配套,“钱”也得跟上。“钱”有两种,一种是外来的,一种是内部机制的“造血”。朱厅长,我们的“钱”从何来?
朱孟洲:“钱”的问题,我觉得是目前“三农”面临最难的一个问题。“造血”要有,“输血”还要有,但是最主要的,还是要把农业的现代化和城镇化、工业化摆到一起来统筹考虑,同步推进。
第一,就是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减少农民,让更多的农民从事非农产业,去增加工资性的收入,农民的数量少了,相对收入就高了。
第二,就是要调整结构。除了种粮食之外,可以发展畜牧、园艺、花卉等有经济效益的产业,或者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第三,要改变发展方式。也就是说,在减少农民的基础上,能够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经营。
主持人:赵老师,怎么看“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赵长保: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基础产业,“输血”的工夫一定要做足。从中央来讲,就是要通过转移支付,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另外,还要动员包括金融、企业在内的各种社会资本,对农业给予更多的关注。
相关新闻:
12月2日,从省财政厅传来消息,我省财政总收入已达2594亿元,提前完成年初预算目标,为年初计划2546亿元的101.9%。
今年以来,各级财税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努力克服经济运行中的不利因素,在全面落实各项税费优惠政策的同时,坚持依法依规组织收入,财政收入实现持续稳定增长,预算执行情况好于预期。
截至11月23日,全省财政总收入259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3%,为年初计划2546亿元的101.9%。一般预算收入1531亿元,增长25.8%,为年初预算1526亿元的100.3%。其中,全省地方税收收入1157亿元,增长29%,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5.6%,比上年同期提高1.9个百分点;非税收入374亿元,增长17%。
据河南卫视《河南新闻联播》一键分享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