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京专家攻克微创消融治疗大肝癌世界难题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08日03:02  北京日报
昨天,在北京肿瘤医院,超声科首席专家陈敏华教授(中)和同事们一同结合造影照片分析患者的病因。本报记者 饶强摄   昨天,在北京肿瘤医院,超声科首席专家陈敏华教授(中)和同事们一同结合造影照片分析患者的病因。本报记者 饶强摄

  这双手,干燥、粗糙、有力,被同行戏称佣人的手。就是这双手,挽救过1600多名肝癌患者的生命。

  这根针,叫射频消融针。这双手拿着这根针,打破了国际定论,使直径5厘米的大肝癌微创消融治疗成为现实,开创了中国标准,并征服了世界。

  这双手的主人叫陈敏华,北京肿瘤医院超声科首席专家,中华医学会超声分会副主委,今年首都十大健康卫士之首。

  年过四十 东渡求学

  抛家舍业,留学前她用这双手教10岁的女儿给姥姥打针

  早上5点起床,发短信筹备国际学术会议;6点多出家门,7点多到医院出门诊,一上午接待30位患者;下午做三四例手术;晚上带研究生,编写技术指南,修改讲课幻灯片,一直工作到深夜。这是65岁的陈敏华这两天的日程表。

  在医院里,人们叫她“拼命三郎”。很多学生不敢报她的研究生:“跟着陈老师,别想轻松。”

  为什么这么赶?陈敏华无限感慨:“在我20多岁最好的青春年华里,下放到了西北。等我30多岁回来,迫切想把失去的岁月追补回来。”

  1987年,国家公派陈敏华到日本留学3年。当时,她已经40出头,女儿只有10岁,丈夫身体不好,母亲刚刚做了乳癌手术,需要每天打针。

  去,一定要去!但丈夫上班比较忙,母亲的针谁来打?临走前,陈敏华手把手教只有10岁的女儿给姥姥打针。女儿害怕,哆嗦着小手,一针扎下去自己先哭起来:“姥姥,您疼吗,疼吗?”姥姥含泪咬着牙说,“不疼,不疼。”

  来到日本北海道大学医学部,陈敏华给自己制定了“16小时工作制”。白天在医院从事诊疗工作,晚上写论文、做实验。每月发给她的8万日元生活费,她拿出一半用来做论文。“生活费不够,我从来不在食堂吃饭,都是自己带饭。”

  为了测量食管肌层和粘膜肌层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变化,她把几千张比豆腐块还小的照片,放在放大镜下,测量其中毫米至微米级的肌层结构。一看就是几个小时,由于用眼过度,造成眼肌痉挛,眼球疼痛,视力急剧下降。但她首次在影像领域提出了食管生理运动变化的现象,被国际权威称为“陈现象”。

  三年后,当陈敏华离开时,北海道大学给她送行的场面可谓“最高规格”:最后一天工作完毕走出诊室,门口医生技师们捧着鲜花列队夹道欢送她;北海道妇女学会专门为她组织了送别演讲会,向这个意志坚强的中国同行表达尊敬……

  回国后的第二天她就上班了。从那时起她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陈老师家住在15楼,那时候一到晚上12点电梯就关了,12点以后就只好爬上15楼去,这是常事。”陈敏华的研究生武金玉回忆。

  射频消融治疗就是在超声引导下将一根长长的射频针从腹部直接刺达肝部肿瘤,打开电源后,局部达到80至100摄氏度高温,使肿瘤凝固失去活性。当时,国际权威人士都认为:射频消融只能治疗肿瘤直径3厘米的小肝癌,而无法解决大肝癌的灭活难题。

  大肝癌患者的痛苦陈敏华看在眼里,挂在心上。为了解决技术难题,陈敏华和研究生常常一次买数个大牛肝,观察实验各种方案的消融效果。从早晨到深夜,在十几个小时高温的消融下,牛肝往往都熟透了。经过反复计算和临床实践,她在肝癌微创治疗领域闯出了一条新路,5至6厘米的大肿瘤可以获得一次性灭活,复发率远远低于国际报道。

  在陈敏华眼中,自己从事的射频不仅仅是一根针,而是一门能挽救患者生命的“艺术”。

  国际会议上的一匹黑马

  她用这双手送出一份份学术论文,让中国医疗团队登上了世界学术舞台

  北京肿瘤医院门诊楼2层,超声诊室外。中午11点半,仍有很多人在等候。“要是早上八九点,你都挤不进来。”陈敏华一出现在走廊,就被一些眼尖的患者围住了。“陈大夫,我是从湖南来的,我们那的大夫指名让我找您看看。”

  10多年里,陈敏华亲手治疗肝癌(多数为中晚期肝癌)1600多例,肿瘤早期灭活率达94%,5年生存率达42%。而在欧洲,此类肝癌消融治疗的5年生存率只有27%。

  全世界50%以上的肝癌发生在中国,但在肝癌诊治领域的国际会议上却鲜有中国人的身影。有人提醒陈敏华,中国人的科研成果要想引起世界关注,必须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亮相。

  2002年6月,第三届国际肿瘤消融大会在意大利米兰召开。会前,陈敏华打电话给大会主席,恳求参会并报送论文。但由于时间已过,对方答复:“你可以来会场贴海报。”

  “我买了张机票就赶过去了。”当陈敏华来到会场,却没想到,海报室早就满了,她只能将论文海报贴在大门进出口旁的位置。“我整整站了一天,没有一个人过来询问。”陈敏华急了,听说晚上有个宴会,她换上了旗袍,拿上从国内带过来的小礼物,与国际学术权威主动“搭讪”,希望他们能抽出时间看看海报。

  第二天就陆续有很多“VIP”来看,议论纷纷。第三天是大会闭幕的日子,一大早,大会主席来找陈敏华,请她在闭幕式上用25分钟详细介绍论文。这是一项殊荣,因为一般主题演讲都是5分钟。报告结束后,大会主席——世界著名的介入消融专家评价道:“你们完成了一项伟大的研究,这是欧美同行们一直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

  自此,陈敏华成为国际肝癌诊治领域一匹黑马,她率领的团队靠实力登上了世界学术舞台,在肝癌诊断治疗领域为中国赢得了发言权。

  当陈敏华带着自己的手术案例到美国哈佛讲学时,著名教授Goldberg总结发言:“今天让大家震惊了吧,在遥远的东方有这样高超的技术在治疗肝癌……”当场有人提问:“你为什么能扎进那么细小的血管里?”陈敏华笑笑,举起自己的手颇自豪地答道:“我的祖先能在头发丝上刻诗词。”

  能在国际学术会议有发言权,陈敏华还不满足,“只有让他们实际看到我们的手术,他们才能真正认可我们。”

  “那次申办国际肿瘤消融大会很有戏剧性。”陈敏华的学生回忆。那年冬天,在芝加哥举办的会议要确定下一届国际介入消融大会的主办权,当时日本、韩国、美国和中国都想申办。陈敏华怕自己英语不纯熟,就把在香港的女儿征用来。当天早上,芝加哥漫天大雪,陈敏华必须要赶在会前将材料带到会场。可宾馆门口打不到车,只见陈敏华一步冲到一个陌生老外的车子前:“你是不是要去会场?能不能带上我们?我们付钱。”就这样搭着陌生人的车,她们赶到了会场。经过不懈努力,申办终于获得成功。

  闭门一年拿出肝癌专著

  这双手数年如一日握笔握针,食指已经被磨平了指纹

  新技术要让更多人知道,要形成规范和指南。2009年,世界首部《肝癌射频消融》专著出版,主编就是陈敏华。现在,国内很多大医院医生桌上都摆着这本书。

  为了写这部书,2008年前后,她几乎与世隔绝,休息日及下班后就把自己关在医院的一间宿舍里,与患严重心脏病的丈夫分居,每天写作至深夜2点,她经常靠方便面和速冻饺子过活。由于长期生活不规律,体质下降,从不发烧的她竟两次高烧40℃,并发生肝功能异常、高血压、浮肿、胃溃疡……

  陈敏华家中至今还有6个大纸箱子,箱子里都是当年用铅笔写的书稿。她家里,连枕边都放着纸和铅笔,以便随时记录灵感。不停地写,陈敏华右手食指指纹已磨平,出国过关已压不出拇指手印,中指第一关节也已畸形不能平伸,局部皮肤厚厚一层老茧。这样一双手在脑力劳动者中已很少见了。

  名满天下后,这样一双手仍在做着手术。并到全国各地去传授经验,从新疆到厦门,从深圳到哈尔滨。

  陈敏华的办公室,一面墙全是书柜,对面是一张深色办公桌和一张窄窄的长椅。每天下午做手术前,陈敏华都要躺在这长椅上吸一会儿氧。她心脏不好,夜里心跳只有27下,专家会诊决定给她装心脏起搏器。已住院第二天早晨,准备安装的她听说装起搏器后就不能做射频治疗了,她赶紧跳下床出院。“中国的医疗水平和科研不能总跟着外国人走,肝癌研究是我们冲向世界的一次机会,我们要与世界同行抢时间,即便少活几年也值得。”2007年肝癌的早期诊断研究、2008年的肝癌射频消融规范化治疗,两项研究获得突破,分别获得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奖。

  北京大学一位副校长曾这样对陈敏华说:“你太玩命了,一辈子做了两辈子的事。”陈敏华说,我还没老到做不动,给我些实实在在的支持,让我多培训点医生吧。她还说,爱祖国、爱医学、爱患者,一个医生必须有这样的信仰。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26)

 

更多关于 治疗 肝癌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