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阿尔卑斯山下的“世界情怀” 译文再推瑞士当代小说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18日21:36  东方网

  东方网记者乔礼12月18日报道:继2010年5月瑞士当代小说《假期伴侣:胡戈?罗切尔小说选》、《如此一天》(阿格尼丝)、《耳朵没有眼睑》(莫妮卡?施维特)和《游泳回家》(罗尔夫?拉佩特)出版后,上海译文出版社再度推出两本瑞士当代小说《百日》和《沙心》。文学大餐让读者明白,瑞士不仅有精密的钟表和美味的巧克力,也有反映人类困境和人类与自然和谐的优美而深邃的文学,瑞士人也有沉甸甸的担当与责任。

  瑞士拥有悠久而灿烂的德语文学传统

  德语文学在世界文学领域有着很高的地位,以德语作为四种官方语言之一的瑞士,同样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德语文学传统,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卡尔?施皮特勒、赫尔曼?黑塞,以及罗伯特?瓦尔泽、弗里德利希?迪伦马特和马克斯?弗里施都是德语乃至世界文学的顶尖作家。

  2008年,在瑞士文化基金会、柏林文学研究会的积极推动下,一项把瑞士德语文学译介到中国的文化项目开始启动。十位瑞士现当代作家的作品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这也是我国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引进出版瑞士当代有影响的书籍。第一批四部作品《耳朵没有眼睑》(莫妮卡?施维特)、《阿格尼丝/如此一天》(彼得?施塔姆)、《游泳回家》(罗尔夫?拉佩特)、《假期伴侣》(胡戈?罗切尔)已于去年5月出版发行,此次推出的《百日》(卢卡斯?贝尔福斯)和《沙心》(丹尼尔?戈奇)亦是瑞士当代德语文学中的翘楚。

  文化记忆为瑞士作家喜欢的创作主题

  其实近年来,瑞士当代德语文学显现出一种较明显的趋势,文化记忆成为作家们所喜爱的创作主题,“瑞士当代小说译丛”系列中所选择的作品几乎都在关注着集体和个体的文化记忆问题,他们的作品似乎都在与遗忘进行着抗争。他们所展现的文化记忆有些是历史政治事件的具体折射,有些则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点滴经历。他们的作品几乎都远离了政治说教和宏大叙事,而常常用自己的身体去感知日常的生活细节,去反思主题的人生经验。

  而这些作家已经无意识地显示出“世界情怀”,他们的作品写的往往是显微镜下的局部,或者甚至是细部,但是所放大的却是人类伦理的严肃问题,同时,带给读者们的启示也是严肃的。

  

  译文再推两本瑞士当代小说

  据介绍,此次出版的《沙心》是由瑞士当代小说家丹尼尔?戈尔创作,被誉为“近年来瑞士最佳的长篇小说之一”,由宁波大学德语系副译审陈巍老师翻译。小说描述了一个联合国观察员弗兰克在阿尔及利亚撒哈拉沙漠难民营的经历,来自发达国家的男男女女与西撒哈拉难民、贫困、毒品、娼妓、黑市相遇,理想和希望在沙尘暴中遭到颠覆。作家巧妙地把重大的政治使命与小说主人公的个人经历融为一体,对沙漠营地的枯燥生活和幻影般往事的描绘令人钦佩,引人入胜。

  同时出版的《百日》是一部情节扣人心弦、视角独特、思想深邃的优秀政治小说。它自2010年出版以来,先后获得六项文学大奖,其中包括安娜?西格斯文学奖、席勒文学奖、雷马克和平奖等重要文学奖项,甚至一度被誉为政治小说回归的标志,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陈壮鹰教授翻译。《百日》是作家卢卡斯?贝尔福斯的处女作,描述了瑞士援非人员大卫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的所见所闻,他与胡图部落女人阿伽特的情爱以及他在1994年卢旺达胡图与图西种族大屠杀中的经历。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