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虚幻的金陵十三钗,离真实的历史有多远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19日03:35  现代快报

  

虚幻的金陵十三钗,离真实的历史有多远
鸿大纸店被炮火轰得面目全非
虚幻的金陵十三钗,离真实的历史有多远
被战火包围的文彻斯特教堂
虚幻的金陵十三钗,离真实的历史有多远
教会女学生书娟
虚幻的金陵十三钗,离真实的历史有多远
风情万种的玉墨
虚幻的金陵十三钗,离真实的历史有多远
“神父”约翰
虚幻的金陵十三钗,离真实的历史有多远
拼死守城的中国军人
虚幻的金陵十三钗,离真实的历史有多远
德式武装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
虚幻的金陵十三钗,离真实的历史有多远
民国时期的教会学校女生
虚幻的金陵十三钗,离真实的历史有多远
88师师长孙元良
虚幻的金陵十三钗,离真实的历史有多远
拯救中国难民的魏特琳
虚幻的金陵十三钗,离真实的历史有多远
虚幻的金陵十三钗,离真实的历史有多远
今日秦淮河畔的钓鱼巷小区
虚幻的金陵十三钗,离真实的历史有多远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今南师大)位于安全区
虚幻的金陵十三钗,离真实的历史有多远
金陵大学(今南大)也在安全区内
虚幻的金陵十三钗,离真实的历史有多远
石鼓路上的天主教堂
虚幻的金陵十三钗,离真实的历史有多远
太平南路上的圣保罗教堂

  《金陵十三钗》原著作者严歌苓在接受采访时曾称,她写作《金陵十三钗》,最初的灵感来自《魏特琳日记》中一段关于日军在难民营骚扰百姓,有风尘女子挺身而出代替良家女子的记载。尽管因为故事虚构,我们无法找出“十三钗”的人物原型,但背后依然有很多真实值得我们寻觅。那么,片中的妓院、教堂是否有迹可循?教会学生、外国传教士是否有现实的影子?中国殊死抵抗的官兵又有哪些故事留下?

  电影地图

  民国南京有十条巷和鸿大纸店吗?

  电影地名:十条巷、鸿大纸店

  真实地名:鼓楼区有一条巷、二条巷、三条巷、四条巷、五条巷;白下区有头条巷、二条巷、三条巷、四条巷、八条巷、九条巷;民国南京曾有美大纸店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屠城,尸骸遍地,血流成河。一座教堂里的一个“假神父”和一个神职人员、一群躲在教堂里的教会女学生、14个逃避战火的风尘女子以及殊死抵抗的军人和伤兵,共同面对着这场惨烈的战争。

  影片一开始,枪炮声中满目疮痍的南京城映入眼前。虽然景物全部是在溧水影视基地搭建,但南京观众还是在试图搜索他们熟悉的场景。

  “看,十条巷!”首映当日,坐在记者身边观影的一位中年女性指着大屏幕叫了起来。此时的镜头是中国守城部队在行进,准备占据有利地势拼死守城。就在这个一晃而过的镜头中,出现了一个十条巷的路牌。

  南京有十条巷吗?记者向南京地方志专家陈济民请教,他表示没有听说过十条巷。南京市区划地名协会的专家查阅地名录后告诉记者,以西华门以西的第一条巷命名为头条巷的规则,西华门以西共有头条巷、二条巷、三条巷、四条巷,这四条白下区的老巷子,在民国时期的地图上就能够找到。

  而在鼓楼区,也有以鼓楼为地标的鼓楼一条巷、二条巷、三条巷、四条巷、五条巷共五条巷子。另外,在程阁老巷以南与洪武路相交的一条路是八条巷,再往南,在中山南路桥以北的一条路就是九条巷,地名专家说,这条路过去叫做曾公祠。可是再顺着洪武路往南走,却没有十条巷。也就是说,十条巷和六条巷、七条巷,在南京是空缺的。“张艺谋在电影里用十条巷,可能就是故意为之,表示故事是虚构的吧。”一位南京观众作了这样的猜测。

  影片中,中国守城部队的战士中,佟大为扮演的李教官只身战斗到最后一刻。在他生命的终点,他用身体引爆事先埋好的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尽管已是断壁残垣,但细心的观众发现,李教官最后战斗的这方土地是“鸿大纸店”,擅长运用色彩的张艺谋导演还特别设计了这样一幕,店内的五彩纸张,随着轰炸破碎飘落,留下了一抹惊艳的“绝笔”。

  南京城市记忆民间记录团团长高松说,他记得在民国时期,南京似乎有八大纸店非常有名,他随口报出“美大纸店”。记者查阅到,解放前城南南捕厅22号房屋的主人胡镛山在南京是商界赫赫名的民族资本家,他开了一家美大纸店,以诚信待人,凭货真价实而深得人心,在南京纸业界享有较高的声誉,市民们就连买卫生纸都专挑美大纸店。

  不过,对鸿大纸店这个店名,记者询问多位老南京,都表示没有听说过,也有人猜测鸿大是不是就是从美大虚构而出的。

  “秦淮缓缓流呀,盘古到如今,江南锦绣,金陵风雅情呀,瞻园里,堂阔宇深呀,白鹭洲,水涟涟,世外桃源呀……”当片中这曲《秦淮景》唱响时,南京观众终于能够确认导演用的全是实名,瞻园、白鹭洲都是秦淮河畔的景致。聆听时,无人不是聚精会神,因为此时,这不再只是一首低声吟唱的城市赞歌,而是这群秦淮河女人敢爱敢恨的心曲。

  “十三钗”生活的钓鱼巷依旧在秦淮河畔

  电影地名:钓鱼巷,位于秦淮河畔

  真实地名:钓鱼巷相传得名于明武宗朱厚照曾在此钓鱼,如今在秦淮河附近仍有钓鱼巷小区

  “都是钓鱼巷的哎”“什么钓鱼巷啊?”“就是妓院”……影片中,这段发生在两个女学生之间的对话,第一次揭示出了这群女人的身份。秦淮河畔,妓女众多,而这群女人来自钓鱼巷。

  南京有没有钓鱼巷?的确有。几十年前的钓鱼巷是什么模样?钓鱼巷是不是真的有妓女出没?冬日的午后,记者开始了一次寻访。记者查询地图发现,现在没有钓鱼巷这条路,但是有一个小区叫做钓鱼巷,小区很大,现在有38幢楼,沿着建康路排开,过了淮清桥就能看到。一位居民说,他们是1989年入住小区的,过去的钓鱼巷是什么模样只有老居民才知道。之后通过建康新村社区的帮忙,记者见到了74岁的胡奶奶,向她了解钓鱼巷的历史。采访间隙,来办事的居民用南京话兴奋地叫开了:“《金陵十三钗》说到我们钓鱼巷的哎!”

  相传,钓鱼巷是因为明武宗朱厚照曾在此钓鱼而得名。在明代时,钓鱼巷为开国功臣徐达东花园的一部分。这段历史胡奶奶也只是听说,她上世纪50年代居住在钓鱼巷与建康路相交的巷口,“那时候有钓鱼巷,还有西钓鱼巷和东钓鱼巷。”胡奶奶说,她清楚记得钓鱼巷口有一口井,另一侧还有一家酱油店。

  胡奶奶热心地把记者领到现在的钓鱼巷小区在建康路上最西侧的门。她说,在现在的钓鱼巷4号楼与5号楼之间,一直蜿蜒左转进入小区的这条路,就是那时候的钓鱼巷,老人家用手比划着,“大约三米宽,二三百米长吧,是石子路。”西钓鱼巷在钓鱼巷以南,就在秦淮河边。而东钓鱼巷,位于西钓鱼巷以东。胡奶奶说,这三条巷子是相交的,巷子里住着不少人家,有平房,也有二层小楼。

  现在虽然钓鱼巷已经不存在,但是钓鱼巷小区的位置依然在原址,仍旧在秦淮河边。看着眼前的楼房,回想几十年前的街巷,胡奶奶也有穿越时空的感觉。

  生活在城南的民俗专家王涌坚,听到过钓鱼巷里老太藏老头的说法,他说,与石坝街不同,钓鱼巷的妓女都是以暗娼为多。一些年长的居民也告诉记者,抗战时期和解放初期,钓鱼巷有一些人暗地里买来贫苦人家的女儿将她们养大,然后让其学戏唱戏当妓女。

  文彻斯特教堂有圣保罗教堂的影子

  电影地名:文彻斯特教堂

  真实地名:圣保罗教堂,位于太平南路

  看过电影的观众都发现,整部电影之中,最重要的场景是那座天主教堂。记者注意到,在严歌苓原著中,这座承载故事的教堂叫做圣玛丽教堂,而电影中,教堂的名字改叫文彻斯特。神父也与原著的不同,电影中的“神父”约翰原本是一个吊儿郎当的入殓师,但是在日本兵入袭教堂企图伤害教会女学生之后,他假扮神父,庇护女学生们,在灾难面前,完成了一次人性的救赎。

  不过,不管教堂叫什么名字,不论神父是真是假,这所教堂都引起了所有人的兴趣。教堂的位置在小说和电影中都没有明确交代,只是知道这座教堂不在安全区,是一座天主教堂。

  那么,不在安全区,又起到庇护作用的教堂,有没有原型可以寻找?记者找到了石鼓路上的南京市区现存的唯一一座天主教堂。不过那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根据他们的资料搜寻,天主教堂在战乱的南京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在南京沦陷之前,神职人员随着国民政府迁都去了重庆。

  于是目光聚焦到基督教堂。“我觉得太平南路上的圣保罗教堂,有故事中教堂的影子,跟书里的圣玛丽教堂名字都很接近。”南师大历史系教授经盛鸿作了这样的猜测。在那时的圣保罗教堂,传教士福斯特,在南京沦陷前一个月从扬州移居南京,在圣保罗圣公会教堂服务,他留在南京度过南京大屠杀的全部岁月,积极参加了安全区的救济与保护难民的工作,保护了很多中国人。

  记者从收录在《南京大屠杀史料集》中的福斯特于1937年与家人的通信中查阅到,福斯特当时将许多教堂的工作人员和信徒安顿在一处德国人的住所。“对于我们的中国信徒来说,这是最大的安慰,他们中有许多人已无处可去,还有一些人是从被炸毁的地方逃出来投奔我们的。”那时,传教士马吉是福斯特的同伴。在12月3日美国大使馆发布最后一次警告要求美国人撤离南京时,福斯特和马吉也坚决留下。“我们觉得应有尽量多的外籍人士合作,以保证中立区计划的顺利实施,这是提供给我们工作人员和信徒的唯一办法。”

  福斯特经常冒着战火中去圣保罗教堂举行礼拜,抚慰人心。12月5日日记记载,“我急于赶到教堂,我们刚行至半路,三颗炮弹从头顶呼啸而过,高射炮开始反击。”教堂在战火中也受到很大损坏,12月27日日记记载,在福斯特想和一位信徒再从教堂拿回一些东西时,炮弹击中教堂,幸好偏了一点,穿过房顶,沿对角线穿过室内,再穿透前门。另一枚炮弹落在教堂院子正门内的水泥车道上。

  不过,教堂仍然是庇护所,在狂轰滥炸期间,有一位圣保罗教堂传教士的遗孀在教堂呆了10天,一点也没受伤地逃走了。福斯特教堂牧师的身份,保护中国人的举动,都让人觉得有电影中的影子。

  人物寻踪

  民国时期,秦淮河畔“玉墨”们琴棋书画样样精

  正如片中女学生书娟自白的那样,关于秦淮河女人的传说,跟南京这座城市一样古老。让观众尤其感叹的是,当影片中的秦淮河头牌玉墨亮相的时候,她举手投足间风情万种又不失优雅,让观众饶有兴致地想去了解这群秦淮河女人的历史。

  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经盛鸿介绍,有关南京的妓女史,从六朝金粉就开始,唐宋诗词关于风月秦淮的描摹非常多,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最为著名,到了明清时,妓院更加发达,妓女还由散处各地改为群居制,“以大石坝街、小石坝街、钓鱼巷为多”。

  “自古文人多情,所以妓院开在贡院的对面也在情理之中。”经教授解释了为何夫子庙周边的大石坝街、小石坝街、钓鱼巷会出现妓女群居的情况。像影片中就出现了这群妓女们过去所在的妓院,被战事摧毁的翠禧楼,一片落寞,但特别有一个镜头,交代了翠禧楼就在秦淮河边。经教授说,南京的妓女以“扬帮”“苏帮”为多,因为灾荒多,很多贫苦人家只得将子女卖到妓院。扬帮妓女在全国都有名,远到四川、北京,她们的话语中经常会出现“小二子”“小三子”这样的扬州地方方言。

  不过国民政府1927年4月定都南京之后,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国民党中一些官员认为妓院继续存在不好,因此1928年后一度查禁妓院,结果秦淮商业迅速萎缩,并且仍有不少妓院暗度陈仓,造成性病蔓延。之后国民政府又认为应该有限恢复,争论一直持续到1936、1937年时,妓院处于半公开的状态。

  “民国时妓女是分等级的,她们每月向政府缴的税也不同。一等妓女每月缴6个银元,二等妓女缴4个银元,三等妓女缴1个银元。”经教授说,一等妓女集中在秦淮河一带,她们风光无限,出入有黄包车、小汽车接送,这些妓女们琴棋书画都精通,她们的房间有个文雅的名字叫做“书寓”,房间里甚至还会放置钢琴。妓女们的身上还会佩戴着一个徽章,这可是在民政局备案的。那时,一些国民党官员“金屋藏娇”。如此看来,影片中被姐妹们称作头牌的玉墨显然是一等妓女,举止优雅也就并不奇怪了。

  影片中,在生死关头,是这群秦淮女人舍身取义救助了女学生。经教授认为,影片中着力彰显的妓女是非观念也不是没有依据,明末清初秦淮妓女董小宛、李香君、陈圆圆、柳如是、马湘兰、顾横波、卞玉京、寇白门被称为“秦淮八艳”,都具有爱国的民族气节。

  魏特琳日记中的“书娟”们比电影中更不幸

  电影《金陵十三钗》中,书娟等十多个女学生在南京沦陷后,藏身于教堂,后来被日军长官发现并被“邀请”去参加“庆功宴”。所谓“庆功宴”,实际上就是将女学生作为战利品,供日本军官强奸。女学生为了捍卫身体的清白,选择集体跳楼。生死关头,来自翠禧楼的十二个妓女舍生取义,代替这些女学生去参加“庆功宴”。

  这一群女学生,虽然没有原型,但《金陵十三钗》的原作者严歌苓在接受采访时曾称,她写作《金陵十三钗》,最初的灵感来自明妮·魏特琳日记。明妮·魏特琳是谁?她的日记中又讲到了什么呢?我们能否从其中找到“书娟”们的影子?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经盛鸿告诉记者,明妮·魏特琳是美国人,在南京沦陷期间,她的身份是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育系主任兼教务主任。这是一所教会学校,位于安全区范围内,相对比较安全。魏特琳冒着生命危险挺身而出,让大批的妇女和儿童进入她所在的校园,帮助她们躲过劫掠。

  在事隔74年后的今天,翻阅魏特琳写于南京沦陷期间的日记,当时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例如:在南京沦陷的第三天,也就是1937年12月15日,魏特琳在日记中写道:“除了中午吃饭外,从早上8时30分到晚上6时,我一直站在校门口,看着难民们源源不断地涌入校园。”12月16日,她写道:“下午4时-6时,我接受了两大批妇女和儿童。这真是令人心碎的景象,惊恐的年轻姑娘,疲惫的妇女拖儿带女,背着铺盖和衣物,拖着沉重的步履走来。”

  魏特琳的日记中,还记载了日军占领南京后掳掠强奸妇女的兽行:“昨夜是恐怖之夜,许多年轻妇女被日本兵从家中抓走。”日本军队甚至连年幼的女学生也不放过:“昨天,30名女学生在语言学校被抓走。今天,我听到数十起有关昨夜被抓走女孩子的悲惨遭遇,其中一位女孩仅12岁。”“今晚,一辆载有8-10名女子的车从我们这儿经过。当车开过时,她们高喊‘救命!救命!’”

  那些被从语言学校抓走的女学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的“书娟”们。并且,在魏特琳日记中,也提到了一批帮助其他“书娟”们逃过日军强暴的“妓女”。那是1937年12月24日、圣诞节的前一天,魏特琳被叫到办公室,与日本某师团的一名高级军事顾问会晤。对方要求魏特琳从1万名难民中挑选出100名妓女,他们认为,如果为日本兵安排一个合法的去处,这些士兵就不会再骚扰无辜的良家妇女了。当天的结果是,对方最终挑走了21名妇女。

  不过,这些被挑走的“妓女”,起到的作用显然是有限的。魏特琳的日记显示,无论在安全区还是在其他地区,还是不断有女人被强奸,例如,就在新年前几天,有27名妇女在“圣经师资培训学校”里被强奸。

  显然,真实的“书娟”们,并没有电影里那么幸运。

  南京保卫战中“教导队”奉命守卫紫金山至光华门一带

  电影《金陵十三钗》中,佟大为扮演的“李教官”,在他手下的士兵全部阵亡后,尽管身受重伤依旧死守阵地顽强抗敌,最终粉身碎骨。李教官在电影中的身份,是“教导队”的军人。这支教导队,有着真实的原型,即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

  南京的军史专家戚厚杰告诉记者,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是一支训练精良、装备齐全的精锐部队,由黄埔一期学生桂永清担任总队长。1937年上海“八一三”战事爆发,教导总队奉命率先驰援上海,经过江湾、张华浜等处争夺战,一线部队伤亡达到60%。几个月后,随着日军向南京方向推进,教导总队也撤回南京。蒋介石命令伤亡极大的教导总队三分之二留守南京、三分之一后方接兵,高射炮营调郑州防空。

  南京保卫战中,教导总队主要守卫紫金山一带、向南到光华门附近。尽管在南京保卫战之前,教导总队已经元气大伤,但是12月11日,当日军的战车大队沿着京汤(南京——汤山)公路进攻南京时,还是受到了教导总队的猛烈阻击,迫使日军不得不停止进攻,等待步兵发动进攻。这些英勇阻击敌人的官兵,就是电影中的“李教官”和他的那些下属。在“李教官”和士兵们的阻击下,日军损失也不小。资料显示,与教导总队对垒的日军第16师团,是南京保卫战中伤亡比例最高的日军部队。

  南京保卫战中,教导总队损失惨重,日军进入南京后,教导总队向西向东突围。部队一路损失惨重,例如,教导总队第二团团长、曾与周恩来一起留学法国的谢承瑞,在撤离到光华门附近时,因连日苦战,身体虚弱,被踩踏至死。军队到了下关以后,又遭到日军大肆屠杀,几乎全部覆灭。

  “李教官”的战友曾藏身钓鱼巷脱险

  南京保卫战中,也有少数成功突围出去的官兵。例如,骑兵连参谋廖耀湘,在撤退到仙鹤门后,混在老百姓家,后来被摆渡到六合,成功脱险到了武汉。工兵营营长钮先铭,在一个寺庙化装成和尚躲过日军搜查,成功得脱。教导总队第三旅旅长兼第五团团长马威龙,率部向东突围,大约有4000多人抵达皖南。担任教导总队参谋长的邱清泉,也是躲在金陵大学的教堂内才逃脱。

  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的经盛鸿教授告诉记者,在南京保卫战中,镇守南京的87师、88师、36师,和教导总队一样,损失惨重。不过,他们中,也有人成功脱险。这其中就有时任国民党88师师长孙元良。南京保卫战中,88师据守雨花台,12月12日,日军第九师团主力猛攻雨花台据点,88师伤亡惨重,至正午雨花台陷落。88师不得不退守中华门,然而在日军重炮轰击下,中华门也迅速陷落。随后,88师师长孙元良撤退到城南,就化装成平民藏身钓鱼巷青楼中。后来被送到安全区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战后,他还因此被撤职查办,投监拘押四十二天。

  战争背后

  “李教官”为何以血肉之躯对抗日军坦克

  电影中,书娟回忆少女时代经历的南京保卫战时,曾提到当时的中国军队没有重型武器,只能以血肉之躯和敌人相搏。而日军,在坦克的掩护之下势如破竹,长驱直入南京。那么,当时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真这么差吗?

  军史专家戚厚杰告诉记者,当时的中国军队,整体装备很差,“士兵连水壶都没有,甚至做饭的锅都没有。1937年日军进攻时,时值寒冬,中国士兵有的人脚上却穿着草鞋。”

  南京保卫战中,守卫南京的88师、87师、36师,武器装备相对好一点,是德式装备。但在上海战场,这几支军队已经元气大伤。据87师师长王敬久说,经过上海战役后,原先1万多人的师,老兵只剩600个了,已经补了4次兵。战士们匆忙上战场,战死后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南京炮兵学院的费仲兴老师则告诉记者,据他了解,南京保卫战之前,中国军队仅有6辆从德国进口的轻型坦克。然而,仗从上海一路打来,在汤山附近,中国的6辆轻型坦克就全部被日军击毁了。日军一直推进到南京东郊,突破教导总队的防线后,其坦克长驱直入南京。

  在火炮的配备方面,日本军队大中小口径的火炮配套很齐全,中国军队的火炮整体数量少,大口径火炮就更少。当时,中国军队只有一个重炮营参加战役,但在汤山,与日军展开激战失利后,由于来不及撤退,就自行炸毁了。

  南京保卫战中,中国陆军的装备落后,空军的力量更是薄弱,根本没有作战能力。在南京沦陷的前一天,魏特琳在她的日记中这样描述:“现在日本飞机可以自由出入,投下大批炸弹,他们既没有遇到高射炮火的阻挡,也没有中国飞机的拦截。”费仲兴说,实际上,在这场战役中,日本人占领了制空权。早从1937年8月14日,日军飞机就开始空袭南京,到南京沦陷时,共遭到空袭130多次。遭日军空袭后的南京繁华地区,早已是一片废墟,死伤更是无数。

  本组摄影 快报记者 赵杰

  □本版主笔 快报记者 王凡 白雁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