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文化之都”:成都人的共同理想

  5抓

  一要认识到“抓方向需要抓文化”,文化是政党和国家的精神旗帜

  二是“抓发展需要抓文化”,文化是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三是“抓民生需要抓文化”,文化是精神层面的人民生计

  四是“抓和谐需要抓文化”,文化是维系一个社会团结和睦的思想纽带

  五是“抓城建需要抓文化”,文化是一座城市活的灵魂

  6大工程

  实施核心价值建设工程,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筑牢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实施文化精品创作工程,建设优秀文化作品高产区,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精神文化产品

  实施文化服务提升工程,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切实保障城乡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实施文化产业跨越工程,建设文化产业核心发展区,培育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实施文化体制创新工程,建设文化改革开放先行区,为文化发展繁荣提供强大动力

  实施文化人才开发工程,建设文化人才聚集区,为文化改革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城名城址2300年未改之成都,绵延数千年未绝之文脉,在2011年的深冬再次感到某种时代脉动。

  12月18日,中共成都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意见》。17日,在本次全会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市委常委、秘书长、宣传部部长何华章就《意见》的起草作了专题说明,全体委员进行了分组讨论。18日的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新初专门就文化建设作了重要讲话。

  成都召开市委全会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蕴含着进一步增强文化供给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旺盛精神文化需求的战略考量。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课题,今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11月召开的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确立了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的奋斗目标。成都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全省经济总量最大、改革发展最前沿的省会城市,自当带头响应。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文化发展新趋势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深刻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快推进文化建设,奋力开创成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局面。

  五抓

  一条“文化自觉”的清晰主线

  成都文化需要“复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古老文明,成都是世界上城名、城址两千多年未变的唯一特大城市,成都城市文明无疑是中华文明生命力最为顽强的部分,当然也最值得弘扬光大。上溯至宝墩古城文明,4500年长河奔腾,成都历代先民共同创造出博大精深、持续繁荣的蜀文化,为现代成都的发展提供了巨量文明遗产与强大精神力量。但必须清醒认识到,现阶段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社会文化自觉还不高,文化自信还不强,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有待加强。

  成都需要“文化复兴”。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实现成都科学发展,既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也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如同人需要内外兼修,城市经济与文化建设也需要刚柔相济。

  从中央到地方前所未有地推崇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这就需要全社会增强文化自觉,充分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省委九届九次全会《决定》提出“抓文化就是抓方向、抓发展、抓民生、抓和谐”,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新初将其延伸为“五抓”。一要认识到“抓方向需要抓文化”,文化是政党和国家的精神旗帜;二是“抓发展需要抓文化”,文化是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三是“抓民生需要抓文化”,文化是精神层面的人民生计;四是“抓和谐需要抓文化”,文化是维系一个社会团结和睦的思想纽带;五是“抓城建需要抓文化”,文化是一座城市活的灵魂。黄新初特别强调,城市建设要坚持“有机更新”的理念,避免大拆大建,注重保护城市的“文化基因”,承接和利用好绵延千年的历史文脉,让成都的历史和文化更多地以实体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

  六大工程

  一座享誉中外的“文化之都”

  要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既需要良好的生态,也需要特色的文态。成都许下的愿景有底气也有分寸———到2020年,把成都建设成为中西部最具影响力、全国一流和国际知名的“文化之都”———《意见》提出的奋斗目标,基于区域观照、全国视野、国际眼光的战略考量,总的来看,与其他城市的目标表述相比较,这一提法具有独特性,与成都文化建设的现实市情和发展前景是适宜的。

  按照中央、省委精神,《意见》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文化建设“五以五并重”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城乡一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全省文化产业核心发展区为重点,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并重、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并重、加大投入与体制改革并重、文化传承与现代创新并重、发展繁荣与加强管理并重。《意见》结合成都实际市情,明确了文化改革发展必须遵循的“五个坚持”和要着力实施的“五大战略”。

  《意见》针对成都文化建设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具体管用的解决方案,基于操作层面易于把握、易于分解、易于考量的考虑,提出要着力实施“六大工程”:核心价值建设工程、文化精品创作工程、文化服务提升工程、文化产业跨越工程、文化体制创新工程、文化人才开发工程。

  根据《意见》起草的“三性”原则:特色性,突出成都特色;针对性,针对成都“瓶颈”和“短板”;操作性,从实践上切实可行———每一项工程都有具体而微的谋划与步伐,真正做到了市委全会“突出成都特点,真正切实管用”的要求。

  核心价值建设工程。继续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黄新初要求,成都作为全国文明城市,既应当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标杆,更应当成为高举主流文化旗帜、弘扬核心价值体系的典范。

  文化服务提升工程。加快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走在了全国前列,统筹城乡文化事业发展也要走在全国前列。《意见》提出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标准化、推进城市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志化、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运行规范化、推进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品质化等“四化”。具体动作包括,加快建设成都博物馆,加快推进成都大剧院、成都图书馆新馆、成都美术馆、巴金故居博物馆等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各级公共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综合文化站(活动室)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服务水平,实现基本服务项目免费开放等等。

  文化产业跨越工程。建设全省文化产业核心发展区,培育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成都市今后一个时期文化改革发展必须全力确保、优先完成的另一项重大任务。黄新初要求,成都作为全省文化资源的富集区,理当成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要把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作为加快转变成都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积极培育市域经济新的支柱性产业。

  文化精品创作工程。切实加强文化创作生产引导,建设优秀文化作品高产区。黄新初要求,要推出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精品力作。一首好的歌曲、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可能影响一个时代、唱响一座城市。

  文化体制创新工程。黄新初指出,积极推进文化体制创新,建设文化改革开放先行区,要着力破除制约我市文化发展的深层次制度障碍,大力兴起全员全方位全领域文化体制改革的热潮。

  文化人才开发工程。具体举措有实施文化名家百人计划,培养文化能人。重视发现、保护和培养贴近群众、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文化建设是“软实力”建设,但越是“软实力”建设越需要“硬政策”来保障。当前的紧要工作,是要营造良好环境,凝聚推动成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合力。黄新初着重提出,要强化领导责任、政策保障、社会参与和人才支撑。要把文化建设摆在党委、政府工作的突出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评体系,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一起部署、协调推进。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以这样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成都城市的繁荣发展也必然指向城市文明也就是城市灵魂的丰盛与充盈。

  成都商报记者 徐琼 曾茜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