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探访中国环境监测总站PM2.5监测工作现场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20日10:55  新华网

  “为了老百姓能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气”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PM2.5监测工作探访

  新华网北京12月20日电(记者顾瑞珍、吴晶晶)秋天一直是北京最美的季节,但今年入秋以来,京城却常常被浓重的雾霾笼罩,也让“PM2.5”这个名词迅速“走红”。

  记者近日来到位于北京朝阳区立水桥附近的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现场体验PM2.5的监测工作。

  位于环境监测总站楼顶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实验室里,整齐摆放着一排排监测仪器,24小时不间断工作,对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氧、一氧化碳、挥发性有机物等各类污染物进行自动监测。

  其中,专门用于PM2.5监测的设备外表看上去和别的设备没什么明显不同:四四方方,体积不大,用于采样的管道通过天花板一直伸到外面,显示屏上实时更新着监测数据。

  穿着米黄色工作服的监测技术人员解淑艳正在采集PM2.5监测数据做技术分析。“现在是下午3点,监测仪上显示,北京朝阳区立水桥附近的实时PM2.5监测数据是36微克/立方米,应该说是比较好的。”解淑艳指着仪器上的数字告诉记者。

  解淑艳介绍,这些设备都是连续自动监测、自动储存传输数据,工作人员只需要日常维护。“遇到灰霾天气,我们就会提取数据,来分析PM2.5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她说。

  这位纤瘦的姑娘2008年从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就来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当时这个环境空气监测实验室建成不久,刚开始开展PM2.5研究和监测,她就和同事们一起投入了这项工作。

  提起自己的工作,解淑艳平实的话语中透着自豪:“我感觉我们的工作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受关注了。”

  长期和大气污染打交道的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大气室副主任李健军博士告诉记者,城市中常见的灰霾天气,PM2.5往往是“元凶”。这些不到头发丝1/30粗的颗粒物,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有重要影响。根据相关研究,PM2.5能穿过鼻腔中的鼻纤毛,直接进入肺部,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在这个实验室里,一共有两套PM2.5监测设备,分别用国际上通行的β射线监测法、微量振荡天平监测法来进行PM2.5监测。

  “我们主要在做监测技术的方法研究,了解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为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实施做准备。”李健军介绍道。

  事实上,早在4年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就在天津、上海、重庆、广州、南京、苏州、深圳等地开展了灰霾及PM2.5的监测试点工作。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空气监测实验室建成后,也加入了该试点的监测工作。

  11月16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公开征求意见,得到了公众、专家等社会各界和媒体的热烈响应,普遍赞成将PM2.5纳入标准。

  “环保部多年前就在做这方面的工作部署,努力尽快公布数据。作为监测人员,我们一直在积极做准备。其实,2010年环保部就已经在网上公布了113个环保重点城市、共600多个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站现有的实时监测数据以及这些城市的空气质量监测评价结果。”李健军说。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站长罗毅告诉记者,灰霾的监测不仅仅是PM2.5的监测问题,因为灰霾是一种复合型的污染现象,而PM2.5仅是复合型污染的一个特征量。因此同时还需要解决多种相关污染物的协同监测问题。

  “人们关注PM2.5的焦点集中在标准和监测上。其实PM2.5的监测仅仅是第一步,比监测更重要的是PM2.5的排放控制和综合治理。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老百姓一定能够早日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气。”罗毅信心满怀地说。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25)

 

更多关于 PM2.5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