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12月22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有人说,刚刚过去的12月初是属于天空的时间——在南非德班,各国为气候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在国内,我们为对抗漫天的雾霾而绞尽脑汁。入冬以来,广州、上海、北京等多座城市连续多天出现灰霾天气,一个个急速扩张的大都市都相继患上了“空气病”。
空气质量的恶化引发了人们对于空气污染的更多关注。像PM2.5这样的环境科学专业术语,也正在被人们所了解。那么,什么是PM2.5?PM2.5从何而来?何时能纳入监测?中国之声年终报道《起步2011》第七篇:灰霾因子PM2.5。
PM2.5溶于肺泡,进入血液,危害巨大
小张,已经在北京生活了八年,早已习惯了北京的气候。今年的这个冬天,她却和往年不太一样,开始戴着口罩出门了。
小张:今年冬天感觉北京空气特别差,一吸气就满嘴灰,只能戴口罩出门。连续好多天阴霾的,搞得心情也特别差。
小张所说的这个“霾”在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有着严格的定义。霾指的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普遍有混浊现象。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表示,雾霾对人们的健康有着明显影响。
王跃思:这种城市雾因为吸收了很多细颗粒,非常有危害。比较粗的粒子可以进到呼吸道,有刺激的作用;更细的颗粒物,像PM2.5叫可入肺颗粒物,细小颗粒能进入肺泡,尤其是它能溶解在里头,出不来。这就容易引起一些肺部疾病。
今年入冬后,雾霾连续袭击北京,抱怨空气质量下降的声音此起彼伏。然而北京环保部门公布的空气污染指数显示,空气质量问题并不像大多数人想象的严重,这引起了众多争议。而争议的焦点就落在了PM2.5,也就是空气中直径小于2.5微米颗粒物含量这一数据上。
由于PM2.5容易深入呼吸道并危害人体健康,多数国际城市都对其进行了监测和发布。而我国,很少有城市会正式发布相关数据。因此,包括国内绿色环保组织负责人马军在内的许多人都认为,PM2.5需尽快纳入到我国空气监测指标当中。
马军:PM2.5是细粒子,比较小,所以遮挡光线泛射阳光的能力更强,严重影响能见度。哪怕在湿度不高的情况下,也会形成霾的现象。它的危害是可以直接深入到肺,通过肺泡进入血液,影响人体。再有是它会吸附很多有害物质,比如说硫酸盐、硝酸盐这些化合物,这样它的危害就变得更大。
PM2.5将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
争议一出,环保部门也迅即有所回应。环保部就《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的最大调整就是将社会公众普遍关心的PM2.5等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并初步拟定新标准于2016年全面实施。
那么,公布PM2.5数值到底有没有必要?昨晚,新闻纵横就这个问题在新浪微博上展开了一项调查,目前为止一共有149人参与了投票,而其中132人的选择是“有必要”,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八十九。
网友“天凉是秋2010”认为,既然检测了就应该公布。不能因为数据难看或别的原因就遮遮掩掩。及时公布是对大家知情权的维护,也是对相关部门的督促。而网友“老花杀水”则留言称,我们无所谓你公布不公布,但是我们有所谓的是你整改不整改,这才是关键。
看来,公开固然重要,但是公开之后怎么整改更受关注。PM2.5纳入空气质量监测范围已经指日可待。今后,我们将如何面对这即将出现的一系列新数据?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些公开的环境检测数据?
今年年初,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城市空气质量信息公开指数(AQTI),并以此对北京、上海、广州等20个中国城市和纽约、伦敦、新德里等10个国际城市的空气质量信息公开状况进行了评价,中国城市无一及格,其中,北京市的指数评分仅为38,与国际城市中排名垫底的印度新德里成绩相当。得分偏低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污染物的监测不全。
空气质量标准要与国际接轨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认为,我国应当尽快完善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和信息发布体系。
马军:第一步我们首先要监测,因为不监测根本就不知道有哪些物质,达到什么样的危害程度。公众不能了解这些情况的时候,他也无法采取有效措施来避免更大损害。另外,不仅要发布一个全市的数据,还应该将每一个监测点的数据都公布,并且监测点的数量也要适当增加。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也认为,与国外的空气质量信息公开状况相比,我国确实存在较大差距。但他表示,我国不能一味套用西方标准,而需要在大量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再制定策略。
王跃思: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放松科学研究。毕竟这种标准都不是立足于我国气候带,或者人群暴露实验,或者医学调研实验做出来的标准。它都是参照WHO世界气象组织,或者美国欧洲标准做的东西。要实现这个标准,是很困难的。所以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得特别努力,公众得积极配合,才有可能达到。
在12月19日召开的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特别强调,要进一步加强空气污染防治,修订并发布空气质量标准,抓紧做好增加PM2.5监测指标的准备,鼓励各地根据污染特征、经济发展水平等分期实施,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
空气质量监测体系的不断完善,将更好地帮助我们去获取空气质量信息,起到的是一个预警的作用。当然,要想根本控制大气污染,还需要从战略层面制定控制污染的政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