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日本首相称日方愿同中方做共同发展伙伴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26日07:10  中国广播网
12月25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仪式,欢迎日本首相野田佳彦访华。(图片来源:新华网)   12月25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仪式,欢迎日本首相野田佳彦访华。(图片来源:新华网)

  中广网北京12月26日消息(记者侯艳 刘乐 焦莹)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日本首相野田佳彦昨天抵达北京,开始他就任日本首相后的首次访华之旅,这也是日本民主党执政以来,日本领导人对中国进行的首次正式访问。

  在外界看来,这次访华是一次“迟到的访问”,因为在今年的10月和12月中旬,日方曾分别两次计划访华,都因种种原因推迟。在2012年到来之前日本访华,不仅实现了中日两国首脑互访的完整流程,同时对中日两国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将产生积极的意义。

  昨天下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与野田佳彦举行会谈。温家宝说,中日要做好邻居,好伙伴,不要做对手。野田佳彦表示,日方愿同中方做共同发展的伙伴。

  这是野田佳彦今年8月就任首相后首次访华,也是民主党执政后日本首相首次访问中国,受到舆论高度关注,欢迎仪式现场吸引了大批各国记者,尤以中日记者为多。

  温家宝总理在会谈时首先对野田佳彦此访的重要意义给予高度评价:

  温家宝:您是日本民主党首相第一位对中国进行访问的,过几天就是2012年了,我们即将迎来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你这次访问的意义不同寻常。

  野田佳彦对于自己能在中日两国迎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之际来华访问表示高兴,而且他用“实现愿望”一词来表达自己的访华心情。野田佳彦希望自己的这次访问能对深化日中战略互惠关系发挥重要作用。

  双方的会谈涉及政治、经贸、人文、朝鲜半岛局势等多方面内容,温家宝说:

  温家宝录音:我相信这种交流是坦诚、深入的,将会起到增信事宜,凝聚共识的作用。向两国人民和国际社会传递中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致力于和平、友好、合作、发展的积极信息,推动两国战略互惠关系取得新的进展。

  温家宝说,中日四个政治文件是对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全面总结,我们要恪守其中包含的各项原则,妥善处理存在的问题和分歧,确保中日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中日要做好邻居,好伙伴,不要做对手。野田佳彦表示,日方愿同中方做共同发展的伙伴。

  野田佳彦此次中国之行有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就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即将迎来40周年。中国人常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在中日关系即将迎来不惑之年,未来两国关系走向如何呢?面对的问题有哪些?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长达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两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相关者,双方和则两利,斗则俱损。

  40年来,中日两国关系发展进程曲折。如今,两国虽然存在分歧,但都注意维护双边关系的大局,妥善处理一些敏感问题,致力于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日本问题专家刘江永表示,中日邦交正常化明年迎来40周年,这是一个契机。

  刘江永:中日双方要考虑,明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双方都要以此为契机,推动两国政治互信,还有民间感情改善,以及进一步全面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

  野田佳彦访华前,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接受采访时,希望中国能为震后的日本恢复活力。

  丹羽宇一郎:明年中日两国将迎接邦交正常化40周年,现在日本正在加紧灾后重建,希望会有更多的中国人去日本旅游,帮助日本恢复活力。

  中日关系对亚太地区乃至全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中日两国友好合作对本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点,日本民主党政府最近一段时间也逐步有所认识。日本问题专家刘江永表示,由于地区形势的复杂,中日关系并不单纯。

  刘江永:中日关系并不单纯,其中除了双边关系以外,还以其他的外部因素,特别是美国因素。他们不愿意看到中国发展,同时也想利用中日之间的矛盾,获取自己狭隘的利益,并且在亚太地区构筑包括日本美国在内的,针对中国的牵制态势。

  刘江永同时也强调,我们要全面的认识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

  刘江永:我们不能认为野田佳彦一次来访就能够解决所有问题,也不能认为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肯定就是两国关系大幅度发展这样的一年,因为日本国内也有右翼势力,反华势力,包括美国一部分人的牵制。这样,中日关系还是在矛盾中前进,在曲折中发展。所以,对中日关系需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样我们才能具体利用各种各样的机遇,同时,慎重的迎接各种各样的挑战。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10)

 

更多关于 野田佳彦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