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资企业期盼中华文化进一步走进非洲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26日16:33  文通网

  

  自12月11日“2011中国文化聚焦——我的中国故事”中国记者非洲行活动正式启动以来,至发稿时,东线采访团已在非洲3国进行了12天的采访。在采访中,记者们深切地感受到非洲各国与中国之间的深厚情谊,同时也听到了不少对中华文化进一步走进非洲的呼声,而令人有些意外的是,这其中最为强烈的呼声,来自于驻非的中资企业。

  

中资企业期盼中华文化进一步走进非洲

  到中国学习汉语,是这些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学生们的最大心愿/摄影:王风

  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世界格局的改变,非洲已不再是我们刻板印象中的非洲——在这片30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10亿急切希望改善生活的民众,有50多个经济体在经历民族独立的浪潮后,正在以引人注目的速度增长。此外,非洲还提供了全世界1/4以上的可耕地。最为重要的是,作为著名的“世界原材料仓库”,世界上已探明的150种地下矿产资源在非洲都有储藏,与高科技产业密切相关的50多种稀有矿物质在非洲更是储量巨大,其中至少有17种矿产储量居世界首位,铂、锰、铬等占世界总储量的80%,磷酸盐、钯、黄金、钻石等则占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以上。非洲的石油储量仅次于中东和拉美,仅撒哈拉大沙漠地下的石油储量就占世界总储量的12%。

  

中资企业期盼中华文化进一步走进非洲

  中国记者非洲行东线采访团与华为公司驻南非总部人员合影/摄影:王风

  于此背景下,非洲于中国的意义正在被大篇幅地改写,而中国人的出现也极大地改变了非洲。大量新建的基础设施正在非洲大陆上拔地而起,从道路桥梁到学校、医院再到政府大楼,它们绝大多数出自中国人之手,而绝大多数的建筑材料和装修装饰品,也来自于中国。华为和中兴等中国通信企业的进入,不仅为自身发展寻求到巨大市场,也使非洲的通讯史在10年间被迅速改变——在2005年,非洲还几乎无人使用手机,而目前南非手机持有率已超过100%,中西非地区手机持有率也已达40%。其中,仅中兴售出的手机就达1亿部。

  “这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在非投资的发展,将成为中国未来发展新的增长点。”对此,一位已在非数年的中国企业家评价说。

   隔阂误解依然存在

  随着中国企业大举进军非洲,在享受着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所带来生活品质提升的同时,也有一些非洲人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由于中国人的勤劳刻苦,以及来自强大祖国的支撑,在非洲,只要中国人进入某个领域,在两三年内很快就能成为该领域的“龙头老大”。这使得仍生活在传统慢节奏下的非洲人,不得不开始反省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中资企业期盼中华文化进一步走进非洲

  武术教练在毛里求斯中国文化中心教授太极/摄影:王风

  在此背景下,一些西方媒体煽风点火式的报道推波助澜,使一些非洲民众对中国的误解加深。“新殖民主义”“掠夺非洲矿产资源”等论调在非洲一些被西方政治势力控制的媒体上,屡见不鲜。

  “在非洲的媒体上,有关中国企业的正面宣传基本很少见,都是出一点点小事,就被大肆炒作、指责。说的最多的就是中资企业的劳工关系、社会责任等问题,其实在这些方面,华为也做了不少事情,可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有时候甚至还要承担莫须有的罪名,却无从辩解。所以我们也强烈地期待着,中国的媒体能够多发出一些公正、客观反映中资企业情况的声音。”华为公司南非地区部公共关系部部长汪顺利告诉记者。

  中国驻南非经济商务参赞江伟也有同感:“比如前段时间驻南非的某中资企业被指责说在竞标中行贿、作弊,企图垄断当地市场,一时间各媒体上炒得轰轰烈烈,我们连忙调查,结果发现这家企业是靠产品质量和优惠的价格取得订单的,在竞标过程中并没有舞弊行为,而且得标后分包给了当地多家企业,根本没有垄断之嫌。后来,在与当地媒体沟通后才得知,该记者只采访了未中标的厂商,就弄了一篇耸人听闻的文章出来,根本就没有向该公司或分包的厂商进行核实。了解实情后,他也表示整件事情是个误会,十分抱歉。可是已经造成了难以改变的负面印象。近几年,这些误解也成为中国企业在非洲进一步扩展遇阻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涉及到大型政府项目、矿产开发等关键领域的时候,问题最为突出。”

  

中资企业期盼中华文化进一步走进非洲

  中国援建的毛里求斯国家电视台MBC大楼/摄影:王风

  “当然,中非政府层面的友谊还是很坚固的,但中国人、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快速发展,让一些非洲人产生了不平衡的心理,再加上非洲曾长期处于西方殖民统治之下,语言、文化均受到西方较大影响,大部分媒体还是以西方媒体的声音为准。一些人对中国的印象,甚至还停留在梳辫子、穿长袍的封建时代。对中国的不了解,以及西方媒体对中国一边倒的歪曲报道,使非洲对中国尤其是到非洲投资的中资企业产生了成见。”对此,在非10余年的中国企业家、津巴布韦华商会常务副会长赵科认为,正是由于文化上的沟通交流较为欠缺,才造成了这种隔阂,而绝大部分的驻非中资企业,都或多或少地为这些成见所影响。

  文化交流促进心灵沟通

  “非洲怎样才能将拥有的丰富资源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好日子?首先得有人对这些资源有需求,在这方面,中国和非洲实际上是一种互利共赢、相互需要的关系。所以,中非深入合作的前景当然是看好的,但困难也不小,最主要的就是因为双方的相互不了解。”在采访中,中国驻南非大使钟建华表示,巨大的文化差异和相互的不了解,已成为中非合作间的一个巨大瓶颈,而越多的文化交融,将带来越多无障碍的中非交往合作。

  事实上,近年来,在中非文化交流尤其是中华文化走出去方面,中国有关部门的努力已初见成效。毛里求斯中国文化中心通过丰富的活动和常态化的培训,使得春节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节日,武术、剪纸、民乐等中国文化也被广为接受。“文化中心什么都好,就是太小了!”在一堂民乐课中,赶来学习的学员们向记者“抱怨”。津巴布韦大学的孔子学院已有660位当地学生,当学生们用标准的汉语演绎《一千年以后》等中国流行歌曲时,令人有种时空交错之感。一位学生告诉记者,他特别喜欢汉语,最大的愿望就是去中国留学。“最好能娶到一位中国太太。”他笑着补充道。

  中国艺术团体的来访,也已成为非洲各国的一种文化盛事。从毛里求斯到南非再到津巴布韦,记者无数次地从当地人口中听说中国艺术团体的种种“事迹”——《大梦敦煌》的恢弘壮丽、上海杂技团骑车顶碗的绝技……尤其是残疾人艺术团,演员们精彩绝伦的演出与顽强不屈的意志力,震撼和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

  “在中国,连残疾人都能做到如此专业,中国怎么可能不强大?”津巴布韦哈拉雷国际艺术节是南部非洲最大的艺术节,该艺术节组委会执行主任玛莉亚至今对《我的梦》记忆犹新,“在此之前,我认为中国是闭塞的,不友好的。后来看了中国大使馆举办的摄影展,才决定邀请中国的艺术团体。这些演出完全改变了我对中国以及中国人的印象,他们是那样的友好、开放,并且非常的专业,在演出中,他们非常重视与观众的互动。现在,我认为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国的人民是如此的勤劳而富有智慧。”玛莉亚表示,以往来哈拉雷艺术节的,要么是单独的艺术家,要么是五六个人的小型乐队,中国艺术团这样专业和大规模的团组很少见到,许多观众表示希望明年中国能多来几个艺术团。

  对于来自中国的文化艺术,华人华侨更是求之若渴。“我们真心希望中国演出能够多来,希望通过各种渠道将中国的文化带到非洲。中国有着5000年的古老文明,而在非洲,文化生活太贫乏了,太需要滋养了。非洲大陆的人们需要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知道中国是真心诚意来帮助他们的。”赵科感慨地说,当地华人华侨听说有中国演出团要来,每次都是蜂拥而至,残疾人艺术团的演出在当地人中引起轰动后,他进一步感觉到文化对人心的巨大感染和改变。如今,他们正打算在哈拉雷筹建艺术团,更多地展示中国文化。“我们的经济是强大了,也要让他们看看,我们的文化有多强大。”

  “非洲人民对中国总体还是友好的,但让非洲真正了解现代中国,可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除了对在非华人华侨的直接印象外,最好的渠道就是让我们的文化走进非洲,无论是通过演出、展览、论坛、影视剧还是媒体。在这方面,政府部门恐怕要加大投入,要多付出,因为文化的交流必然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此外,找好切入点也极为重要,如何以非洲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中国文化,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问题。与此同时,中国若能保持谦逊平等的心态,尊重非洲文化、学习非洲文化,也将从中受益匪浅。”问及中国文化应如何走进非洲,中国驻津巴布韦大使忻顺康如是说。

  (本文作者为“2011中国文化聚焦——我的中国故事”中国记者非洲行系列活动采访记者)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