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我国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历程回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27日20:59  新华网

  北斗织网 定位全球 服务各方——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历程回顾

  新华网北京12月27日电 (记者 王敏 程群)国新办27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试运行服务和建设的有关情况。据了解,北斗于27日正式提供试运行服务,向中国及周边地区提供连续的导航定位和授时服务。作为中国自己的导航卫星品牌,它的背后有着怎样的研制历程呢?

  亮出中国的导航卫星品牌

  一直以来,美国的GPS大出风头,基本形成独霸“天下”的格局。世界各航天大国都逐渐意识到,发展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不仅是航天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国家战略的重要一环。

  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人就开始研究利用卫星进行地面定位服务,但受制于当时的国力不足等多方面原因,这项名为“灯塔”的研究计划被搁浅了。

  1983年,我国科学家陈芳允和一位美国科学家同时提出利用地球同步卫星进行导航定位的设想。此后,美国和俄罗斯分别开发了GPS和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其中,GPS系统应用很成功,格洛纳斯系统则因为后期投入不足,其建设断断续续,时隔多年才取得一定规模的效益。

  据了解,我国在开展多年预研后,于1994年全面启动导航系统的研制。2000年10月31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被成功送入太空。作为北斗导航系统的首发星,它的“安家落户”为整个北斗导航系统建设之战打响了“头炮”。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成功将第二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送入空间轨道。

  2003年5月25日,又一颗备份卫星升空,这标志着中国已经自主建立了完善的卫星导航系统,以及北斗导航试验系统工作的完成。至此,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国家。多年来,它在国民经济领域的广泛应用打出了“北斗”响当当的品牌。

  在密集组网中走向世界

  然而,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的系统覆盖范围还比较有限,例如在印度洋等较远区域,导航精度不高。尽快建立能够提供覆盖亚太地区的定位、导航、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的北斗导航定位系统迫在眉睫。

  据了解,早在研制北斗一号卫星的上世纪末,我国就同时启动了新一代北斗导航定位系统的研究。2007年4月1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第一颗卫星,有效验证了导航系统的技术、原理和体制。2009年4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了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第二颗卫星,这两颗卫星以导航卫星的正式身份加入到了北斗导航系统建设计划之中。

  2010年,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第三颗北斗导航卫星一飞冲天拉开了序幕,又以第七颗北斗导航卫星的完美表现压轴谢幕。经过这一密集发射连续五颗“新成员”参与组网,中国的新一代卫星导航系统在太空中初现雏形。

  与北斗卫星导航实验系统相比,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真正目标是走向世界。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致力于向全球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中国愿意与其他国家合作,共同发展卫星导航事业。”

  区域导航系统“初长成”

  2011年4月10日,当第八颗北斗导航卫星在倾斜轨道上“安家”之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6颗组网卫星构成了“3+3”的星座构型(包括3颗地球同步静止轨道卫星和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这标志着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系统建设完成,我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并具备了向我国大部分地区提供初始服务的能力,也达到了进入试运行阶段的条件和水平。

  随着7月27日和12月2日陆续发射成功的第九颗和第十颗北斗导航卫星在倾斜轨道上“落户”,有效地提高了系统可靠性,提升了在轨备份和应用服务能力,进一步改善了系统对覆盖区的导航性能。为实现向我国及周边大部分地区初步提供相关服务,满足交通运输、渔业、林业、气象、电信、水利、测绘等行业以及大众用户的应用需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北斗,不仅意味着中国人在全球上空可以部署无处不在的向导,更意味着标准、影响力以及制定游戏规则的权利。在这场太空的群雄逐鹿之中,北斗与其对手的巅峰对决已经展开。中国的“北斗”起步虽然比GPS晚了20年,但在技术上并没有落后很多。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宇航部部长赵小津表示,今后我国还将陆续发射多颗组网导航卫星,不断提升系统服务能力,扩大覆盖区域,到2020年,将建成由30余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到那时,普天之下,北斗照耀。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56)

 

相关专题 北斗卫星试运行

更多关于 北斗 卫星导航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