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20年:学者称武汉该反思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18日15:25  东方早报
武汉市中心的汉正街曾是率先开放的中国第一个小商品市场。 武汉市中心的汉正街曾是率先开放的中国第一个小商品市场。

现在的汉正街依旧繁华,但依旧显得混乱。早报见习记者 张新燕 图 现在的汉正街依旧繁华,但依旧显得混乱。早报见习记者 张新燕 图

  与大上海一样,武汉也被冠以“大”字,号称“大武汉”。但曾是中国经济领头羊的武汉在改革开放前20年中慢慢“塌陷”,直到21世纪初才开始再次起跑。 

  湖北前期发展不够是因为改革不够,改革不够是因为创新不够,创新不够是因为思想解放不够,“不敢去挑头,不敢去做别人没有做的事情,甚至中央给你的政策都用不好。”

  武汉现在发展很快,比过去要快,但比别人要慢,人家发展得更快。 

  武汉不得不放下身段,“以前我们从不和中部六市比,因为它们太小,不需要和它们比,但现在必须要和它们比。” 

  早报记者 于松 发自湖北、湖南 

  “武汉天河机场的客流量在全国机场里仍旧只排14名,远远不如同为副省级城市的成都、西安,甚至不如曾经的小兄弟长沙。”2012年1月9日,看着网友排出的“2011年全国千万级机场排名”,一名武汉网友无奈地说,“这与武汉在全国的地位太不相符了。”

  与大上海一样,武汉也被官方和民间冠以“大”字,号称“大武汉”。在改革开放伊始,大上海、大武汉都被腾飞的经济特区盖住了锋芒。 

  只是,上海很快重新腾飞,成为中国经济的领头羊,而武汉则在改革开放的前20年慢慢“塌陷”,直到21世纪初才开始再次起跑,2006年前后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去年底首次提出打造“国家中心城市”。 

  回眸1992年,邓小平南巡的第一站其实就在武汉。1992年1月18日早晨,邓小平南巡专列停靠在武昌火车站1号站台,就在站台上,他痛批了形式主义,嘱托湖北官员要多干实事、少讲空话。 

  然而,作为“新一轮改革开放思想发源地之一”的武汉,却在邓小平南方讲话后的10年内,不但没能重振“大武汉”的雄风,反而逐渐被其他兄弟省市拉开了差距。 

  近几年,借着沿海产业转移内地的浪潮,湖北、湖南等中西部省市的发展相当迅猛,武汉的GDP排名也在回升。然而,在回顾过去与展望未来,武汉官方坦承,亟须体制机制的创新。    

  武汉,作为一座典型城市,是中西部改革开放30年来得与失的一个缩影。如今,武汉、长沙等中西部城市正摸着在东部沿海飞速发展的经验之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寻着邓小平提出的“逐步顺利解决沿海同内地贫富差距”的共富之路。 

  “大武汉”的没落

  邓小平一生中先后使用过三个名字——邓先圣、邓先贤和邓小平。其中,“邓小平”这个名字就来自武汉。1927年,邓小平到位于武汉的中共中央工作,为适应白色恐怖环境下秘密工作的需要,他改名“邓小平”。

  2012年1月,走在武汉街头,现代化的高楼旁边经常露出略显杂乱的城中村,在网上,经常有人调侃武汉是个“大农村”。

  近100年来,武汉曾是位居全国前列的重要城市。建国之初,得力于新中国的产业部署,武汉更是成为新中国的工业重地。上世纪80年代初,武汉曾是全国最大的省会城市,当时广州的经济总量尚不及其一半。 

  不过,改革开放的春风劲刮后,武汉和湖北不断被兄弟省市超越。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政府高参叶青上周介绍说,从1982年算起的30年里,第一个10年(1982-1992年),湖北是被其他省市赶超的,例如“80年代后期,浙江的GDP才超过湖北”;第二个10年(1992-2002年),湖北被别人超过了,还甩得越来越远;第三个10年(2002-2012年),是湖北重新受到重视、重新发展的10年。 

  在叶青看来,近30年来,第一个10年属于深圳,第二个10年属于上海,武汉在这20年里只像一名看客,“30年前,广州的经济总量是武汉的一半;30年后,武汉的经济总量却只有广州的一半,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然而,让武汉人不服、让经济学家不解、让政府官员不甘的是,武汉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不应该“塌陷”如此。 

  首先,武汉在区位、农业、工业、水资源、水电资源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先天优势,让其他大城市羡慕不已。 

  其次,武汉大专院校的数量为全国第三,科教综合实力同样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具备人才优势。 

  是武汉缺乏商业传统?20世纪初,武汉是仅次于上海的商业城市;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武汉一度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之一。 

  是武汉人没有“冲劲”?历史上,武汉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辛亥革命第一枪就在武汉打响;1979年,率先开放的中国第一个小商品市场汉正街,制造了新中国首批“万元户”。 

  武汉在挣扎,武汉人很困惑。以至于2003年全国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武汉市市长李宪生当场发问:武汉在哪里? 

  武汉的“四个不够”

  1月的武汉,天气阴冷,多雾。即使登上长江大桥边的黄鹤楼,也很难看清城市的全景。武汉犹如一个躲在薄纱后的少女,叫人捉摸不透。一些武汉人说,武汉的改革开放之路,曾亦犹如此。

  叶青、伍新木等学者分析说,武汉的“塌陷”是内外因交困的结果,通过梳理改革开放30年来的点滴,就可获得答案。 

  伍新木,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区域发展研究院院长。他喜欢将武汉的30年分为开放前(1980-1993年)、开放后(1993-2003年)、中部崛起(2003年至今)三个阶段。 

  他说,相比深圳等沿海城市,武汉对外开放晚了13年,这令武汉的投资软环境成了一根软肋,软环境一直未能较好改善,这是武汉未能腾飞的根本原因。 

  据伍新木回忆,武汉在1993年以前没有任何外资企业,1984年11月,武汉柴油机厂请来了一个“洋厂长”(德国人),轰动全城;但直到90年代初,武汉才引进一家香港企业。 

  1980年代,湖北省成立了体制改革办公室(简称“体改办”),伍新木曾被借调到此工作多年。 

  伍新木称,1979年武汉在全国率先宣布“敞开城门”,在1980年代亦是全国综合改革的大城市试点单位,创造出了中国众多的第一,不过,武汉在开放方面不行,“没有接受开放的洗礼,改革的很多思路不被干部群众认同和接受。” 

  数据显示,在对外开放后的10年内,武汉不但未能实现腾飞,反而被兄弟城市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就此,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博导胡树华曾抱怨,有人说武汉在东南西北的夹击之中,在一轮轮的政策调整中,盘盘落空,最终落到一个“不是东西”。

  比如有网友分析武汉民航客流量未能冲进全国机场十强的原因说,武汉地处中国腹地,到北京、上海、广州乘火车都很方便,是中国铁路枢纽之一,特别是武广高铁、沪宁合武高铁开通后,武汉到广州、上海乘高铁更方便,地理优势反而成了武汉民航发展的软肋,以致迅速被“小兄弟”长沙超越。 

  叶青认为,武汉持续“塌陷”,既有国家政策层面也有武汉自身的原因。政策上,邓小平南方讲话后的10年,国家战略的目光确实没有放在湖北,湖北继续边缘化;而自身原因,“说白了就是思想解放不够”。 

  叶青称说,武汉乃至湖北有四个“不够”——前期发展不够是因为改革不够,改革不够是因为创新不够,创新不够是因为思想解放不够,“不敢去挑头,不敢去做别人没有做的事情,甚至中央给的政策都用不好。” 

  曾任武汉市副市长、湖北省副省长的辜胜阻在2009年称,武汉相对保守的内陆观念文化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据伍新木回忆,1988年,湖北率先提出“湖北中部崛起”的概念,但“老是崛不起来”。1990年代,湖北总结出了“四个不够”:发展不够,抢抓机遇不够,狠抓落实不够,思想解放不够。

  伍新木讲了一个实例来透视武汉为啥没有发展起来:武汉中心地段的中南路与武珞路丁字路口,1980年代末原本要建两栋30多层的地标性建筑,结果西边的楼修到6层,用塑料包起来,烂尾了多年,最后只建了20多层;东边的面积越修越小,最后修成了一幢“歪把子楼”。 

  武汉的复兴与尴尬

  武汉在哪里?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反映出武汉的困惑,也表明了武汉人对自身定位的思考。 

  自2003年开始的连续3年,时任武汉市长李宪生在全国人大会发言中,均追问“武汉在哪里”,疾呼中央支持中部地区发展,重视武汉在中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004年3月,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据报道,温家宝曾表态:“武汉在哪里?就在中部崛起当中。” 

  2006年4月15日,中央正式出台中部崛起战略。叶青称,湖北自2003年开始起跑,2006年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数据显示:从2003年开始,武汉每年的GDP同比增长均在10%以上。 

  2007年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此后,利好消息不断:借力国家4万亿元投资的东风,武汉城市圈在2009年推出156个重大项目,投资总规模达到1.3万亿元;2010年10月,武汉未来科技城奠基开建;2011年8月,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获批…… 

  在迅猛发展下,武汉的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一直在回升:2010年居全国第13位,2011年前三季度排在第10位。叶青预测说,武汉今年有望超过无锡与成都,排在全国第8位。

  2012年1月11日,说起武汉近年来的发展与未来“大武汉”理想,叶青喜上眉梢,语调铿锵;然而,当谈起东西夹击时,叶青却又在不停地叹气,他苦笑着说,武汉与一些中西部省会城市相比,“发展实在是慢呀,着急。”

  2011年3月,国务院批复《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武汉的定位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然而,中部其他城市“不服”的声音频出。2009年,武汉上半年的经济增速只列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的第4位,落后于合肥、长沙和南昌。 

  这对于决心复位“大武汉”的武汉来说,并不是一个理想的数字。以至于武汉市统计局综合处处长肖红华2009年说:“武汉现在发展很快,比武汉市过去要快,但比别人要慢,人家发展得更快。” 

  新形势下,武汉不得不放下身段。肖红华称:“以前我们从不和中部六市比,因为它们太小,不需要和它们比,但现在必须要和它们比。” 

  此外,西部劲旅重庆、成都近年的发展也异常迅猛。武汉曾提出“光谷”的概念,大力发展IT产业,但现在,成都、重庆的IT产业发展得更为迅猛。

  叶青认为,武汉在东西夹击下,只能“突围”。

  叶青称,当下,武汉的优势仍然存在:与西部比,武汉具有区位、科教、文化优势;与东部比,武汉具有区位、土地与国家扶植等优势。但武汉的劣势也很明显:科教转化为经济拉动力比较弱;民众创业激情弱;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此外,武汉周边城市太弱,不平衡的现状也在拖后腿。

  近年来,武汉大搞城建,5000多个工地遍地开花,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被网民戏谑为“满城挖”。就此,阮成发2011年回应说,会顶着骂名继续挖下去,不这样做,会对不住这座城市,对不住武汉人。 

  如今,武汉城内依旧工地遍布,显得杂乱与嘈杂,风一起天空就显得浑浊。但纵观武汉近年来大兴土木、问责风暴、治庸等大手笔,均能见到武汉人重建“大武汉”的身影。 

  伍新木说,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只能靠深化改革去解决,开放中出现的问题,也只能靠更高层次的开放去解决。 

  “武汉们”寻求突围

  在中国广袤的中部地区,和武汉城市群一样,湖南的长株潭城市群同样顶着“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头衔。中央对湖南、湖北等中部省市的改革正在加码。 

  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提出“共同富裕”。如今,中西部的“武汉们”正在探索“逐步顺利解决贫富差距”的共富之路。

  “两型社会”,意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湖南大学两型社会研究院副院长许鹏说,其精髓就是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 

  “武汉城市圈发展研究”首席专家伍新木认为,中西部地区不能再走西方国家走过的老路,也不可重复东部发展的老路,因为它们的工业化发展,都是以污染环境为沉重代价的。

  许鹏称,“两型”试验最大的优惠就是国家赋予了地方创新权,可以大胆地先行先试。

  “两型”创新,的确已给普通市民带来了实惠。倪志刚等长沙市民说,前几年,湘江沿岸杂草丛生,现在已变成湘江风光带。更重要的是,长沙人的眼界与心胸开阔了许多,新老长沙人很融洽。武汉市民王毅发现,武汉的交通通畅了许多,城里的一些臭水河也变清了不少。

  2011年,湖南省委书记周强表示,要分好“蛋糕”,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不断提高全省人民的幸福指数。

  实现美好的前景,“两湖”人民还需更大的努力。比如环境问题还需再下重手,去年,湘江水污染的报道一度让湖南人心中极为难过,洞庭湖的枯水也牵动湖北和湖南人的心。

  伍新木说,建设“两型社会”的主要瓶颈,不是资金,而是体制与机制。2011年11月,周强宣称:破除发展瓶颈制约,根本出路在改革创新。 

  “小平南方谈话20年后的今天,改革已经在趟深水,进入攻坚战。与1992年一样,人们在期盼新一轮的改革开放。老是站在水边,不敢去趟深水、攻坚,与人们的期盼是不相一致的。”伍新木认为,这是纪念南方谈话20年“最应反思与反省的”。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更多关于 邓小平 南方谈话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