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外来务工人员:今年过年不返乡因为这里已是家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20日13:10  新闻晚报

  晚报记者 石凯峰 张骏斓 王珝 实习生 沈艺超 报道

  每逢春运期间,都有无数外来务工人员离开上海,回老家过年。但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 “新上海人”选择留守,他们有的在节日里继续坚守岗位,有的则是将老家的父母接到了自己身边。

  “家”,在他们眼中,已经不再是一张去往远方的车票,不再是一句来自亲友的问候;上海,这座凝聚了他们无数喜怒哀乐与辛勤汗水的城市,已成为他们难以割舍的第二故乡,承载了他们事业腾飞的远大梦想,寄托了他们阖家欢乐的美好期望。

  IT大鳄:上海的创业气候更舒适

  姚欣 32岁 河南郑州 PPLive(聚力传媒)总裁

  “春节希望能去上海周边走走,进一步认识这座城市的魅力”

  IT大鳄来沪闯荡遇故知

  姚欣的英文名叫Bill,缘于他在13岁时十分崇拜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一路误打误撞地接触学习了计算机的他,在武汉读大学时便和朋友一起光膀子创业。几年后,当初那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做出了拥有2.4亿用户的互联网电视PPTV。

  2006年,姚欣等从武汉来到了上海闯荡。 “当时刚出上海站,就有些小小的震撼。满大街的出租车清一色桑塔纳2000,比一些二三线城市的杂牌军要整洁养眼得多。 ”姚欣回忆,当初PPlive在选择大本营时,在京沪两地之间犹豫过。 “北京汇集了很多互联网界呼风唤雨的龙头,但上海的创业土壤更适合中小企业生存,气候更舒适。 ”

  在上海的创业路并非一帆风顺,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四处都不缺机会,也潜藏着诱惑。姚欣坦诚,他曾经想过把PPLive像卖设备一样卖掉,也眼馋过土豆、优酷这些网站庞大的流量,但最终都一一hold住。令人惊喜的是,当公司走入正轨时,他也在上海意外重逢了当年的一名女同学,如今已是与其坚守相伴的太太,他们还有了可爱的孩子,共同在沪落地生根。

  大年三十抱全家桶过春节

  今年除夕夜,姚欣依旧要和上百号同事一起守在公司加班。

  “每年全国人民最乐享佳节的时候,都是我们最忙活的时候,今年PPTV要做几十台各地春晚的网络直播,需要大量的人力支持。虽然我不用亲自去抓技术了,但还是得为兄弟们加油打气。 ”姚欣表示,创业者的辛苦冷暖自知,大伙儿除夕估计也就人手一个全家桶打发了。等到大年初一的鞭炮响起,在电脑前奋战一夜的同事们才能打个哈欠回家补觉。

  由于风俗不同,当年姚欣在上海的第一个春节,让他有些傻眼。 “公司在张江,我又住在花木一带。一到过年前两天,什么商店啊、餐馆啊里所有外地伙计都回家去了,几乎全部歇业打烊,我整个春节简直就是靠冰箱活下来的。 ”姚欣回忆称,武汉顶多也就是年三十和初一、初二三天店家关门,不久后菜场里便依旧熙熙攘攘,早上也能买到热气腾腾的包子馒头。

  “新上海人”的团圆情结

  在2000年互联网第一次创业浪潮时,在还是学生的姚欣眼中,张朝阳、丁磊、马化腾这些创业先锋都是“神仙级”的人物,而如今他已在这些人之中。 2010年,曾获上海市第二届青年创业先锋称号等大批荣誉的姚欣,已符合条件通过技术人才引进成为一名“新上海人”。对于已把父母接到上海居住的他而言,往后的春节都将是珍贵的大团圆。

  “尽管对于上海话还是半懂不懂,对上海菜还在逐渐接受,但我真心喜欢上海这座城市。 ”姚欣表示,浦东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胞和外国友人,令人感叹上海海纳百川的包容。“往年在武汉过年,所有的爷啊、伯啊、叔啊都会一起来吃年夜饭,然后热热闹闹打麻将。如今的年味儿虽然淡了,但家人也已入乡随俗,从中寻找乐趣。 ”姚欣表示,今年春节家人希望能去上海周边走走,进一步认识这座城市的魅力。

  正如 PPLive的理念是 Changeyour lives(改变一代人的生活),对于来自五湖四海的逐梦客而言,上海也改变着他们的人生。

  企业高管:这里就是我实现梦想的家园

  秦晓华 32岁 江苏上海港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运营总监

  “一家人在上海过的第一个春节,让我真正有了家的感觉,上海这一梦想家园,还有很多实现梦想的机遇等着我”

  不安稳的“80后”抓紧机遇

  “过年对于我们这些人来说,就是为了与父母团聚,现在我已经把这个大家庭都搬到了上海。”秦晓华笑着与记者聊开了。对于上海这座生活了8年的城市,作为一名“新上海人”,他有着自己的理解:“这是我实现梦想的家园。”

  1980年出生的秦晓华,属于标准的 “80后”,作为亲眼见证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日渐发展崛起并与之一同成长的特殊的新一代,秦晓华也有不安稳的个性。

  本科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研究生上海财经大学金融系毕业的他,从事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媒体行业。 “做为一名财经记者,正好专业对口。”然而,他却并不安于现状,几年的财经采访,让其对于投资理财产生了兴趣。

  2008年,对于秦晓华而言,是其职业生涯的一个关键转折点。那一年,全球金融海啸席卷而来,但是他却凭借多年的财经记者洞察力发现了危中之机。 “当时我和几个人开始创办一个叫做 ‘理财猫’的在线理财服务网站。迈出了自己的创业之路的第一步。”秦晓华坦言,全球金融的倒逼是促成 “理财猫”这种网上信贷平台诞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如果不是上海这座城市金融机构积聚,这一机遇也将成为纸上谈兵。有了这一机遇,在随后的日子里, “理财猫”整合了近20家中外资银行的相关资源,每个月通过其平台达成的融资金额均超过千万元。

  同样是那一年,通过创业的成功,他把自己的父母接到上海定居。 “以前每年春节,也要随着春运的洪流回家,非常辛苦,当时就有一个梦想,把父母接过来, 2008年这个梦想实现了。”那个时候,一家人在上海过的第一个春节,让秦晓华真正有了家的感觉。

  现在,秦晓华已经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夫人是哈尔滨人,为了能够让大家庭更为圆满,通过夫妻的努力,丈人一家也已经到上海定居了。对于秦晓华而言,这正是因为上海海纳百川的精神和无限的机遇。

  梦想仍在延续

  虽然现在春节一家人可以一起在上海过年团聚,不用再追赶春运的脚步,但是在秦晓华,还有很多梦想要在上海的舞台上实现。

  “就金融中心而言,上海对于我就是排名第一的。因为上海有着优越的国际金融中心前景,适合股权投资发展的市场环境以及坐拥长三角腹地丰富的中小企业资源。”渐浓的归属感在秦晓华心中发芽。

  虽然北京、天津等地都在推进金融中心的建设,并不同程度地推出了各项优惠政策,而想在金融市场有所作为的秦晓华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还是将梦想继续圈定在上海,他将自己首次创业的积累,转战PE领域,成为上海港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运营总监。他笑言,上海人就是应该在上海市场打拼。而上海在金融中心建设发展中推出的一系列 “组合拳”,也让秦晓华感到欢欣。

  据介绍,自国务院关于上海“两个中心”的意见出台以来,上海迅速出台了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措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首单落沪后,上海又挂牌成立了中国首个金融产业基金。

  为了吸引更多PE入驻, 2009年6月,上海市浦东新区发布关于设立外商投资股权投资管理企业试行办法。浦东成为国内首个允许外资股权投资公司以 “股权投资管理企业”身份进行合法登记注册的地区。外资PE在中国内地设立人民币基金的闸门正式被打开。

  而在今年,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将于下月鸣锣开市,这一全国的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未来将推动科技企业融资机制的创新,拓展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

  “梦想仍在延续。”秦晓华说,因为上海这一梦想家园,还有很多实现梦想的机遇等着他。

  铁路员工:上海是我成长的学堂

  白婷婷 24岁 甘肃兰州 铁路上海站团委副书记

  “希望在上海找一个谈的来的男孩子,一起在这座城市扎根、奋斗”

  帮旅客回家过年是我的职责

  2009年,白婷婷从兰州交通大学毕业,只身来到上海从事铁路工作。 “刚到上海,觉得什么都是新鲜的。站里安排我到上海南站实习,我还在想,这个车站好漂亮,像机场一样先进,站台上还有那么多动车,以后要是能分配在这里就好了。 ”几个月后,白婷婷如愿成为南站的一名客运值班员,负责每天接送老弱病残旅客上下车。

  去年9月,白婷婷被调至上海站担任团委副书记,今年春运,她的任务是组织230名学生志愿者,帮助旅客进行实名制验票。

  昨天,记者在上海站见到白婷婷时,她正和志愿者在南广场爱心服务台为旅客提供咨询、引导服务。 “旅客问的大多是哪里买票,哪里改签?没带身份证怎么办?从南广场到北广场怎么走? ”白婷婷说,和许多铁路一线职工一样,她也有受委屈的时候。春运刚开始时,有旅客买不到车票,直接拿钱往她身上砸,“你不是铁路职工的嘛,我给你钱,你帮我买! ”“遇到这种事,只能耐心解释,尽可能安抚他,帮他出主意。旅客对铁路有怨气,说明我们在工作中还有细节没做好,今后需要设法改进。 ”白婷婷说。

  希望能在上海找到生活归宿

  今年除夕,白婷婷选择留在上海,和旅客们一起过。 “除夕夜,我们会在候车室内与旅客进行互动,志愿者们将邀请旅客一起表演节目,猜灯谜,为他们送上汤圆、水饺,让这些漂泊在外的人们,都能在车站体会到家的感觉。 ”

  身为独身子女,白婷婷坦言她也会想家,会想远方的爸爸妈妈。 “我的老家在兰州,每天下午3点46分,上海到兰州的T116次发车铃一响,我的鼻子都会酸。 ”

  春运开始后,白婷婷和同事们每天要送20多万旅客登上回乡过年的列车,但她自己,却没有动过请假回家的念头,哪怕是春运第二天,家中传来外公去世的消息,她也没有向组织递交回家探亲的报告。

  “春运期间,更需要我的是回乡旅客,相信每一位铁路职工都会做出和我一样的选择。 ”

  “在上海三年,我已经把这儿也当成家了。 ”白婷婷告诉记者,在上海,她第一次踏上了工作岗位;第一次领到薪水;第一次挨批评;第一次受表彰……她还亲历了虹桥站启用,沪宁、沪杭、京沪高铁开通,上海铁路所取得的每一项成绩,都让她深感骄傲。

  “上海是我工作的起点,成长的学堂。 ”白婷婷说,今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在上海找一个谈得来的男孩子,一起在这座城市扎根、奋斗。

  汽修工人:这里有可依靠的大家庭

  李凤娟 35岁 江苏滨海 上海格尔汽车附件有限公司员工

  “上海就是我的第二个故乡,公司就是我可以依靠的大家庭。过年加个班就更正常不过了。 ”

  从小就想来上海找份工作

  来自江苏滨海的李凤娟现在是上海格尔汽车附件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却拥有不凡的履历和成绩。近年来,她先后完成 “转向机齿轮冷挤压无切削加工技术”、 “汽车转向器阀芯精确定位控制技术”、 “汽车转向器输入轴加工控制辅助技术”等6项技术创新项目,其中4项获得了专利,还参与实现了3项技术成果转化。回顾来沪打工16年,从当初对设备什么都不了解,到现在已经能够很熟练操作普车、数控、加工中心等多种设备,李凤娟从当初只会种地已经成长为高级工。 “16年期间,我做过检验员、调试员、班组长、现场技术员,通过自己的努力,先后取得车工中级、加工中心高级的技能等级证书。虽然我已是高级工,但是我还在坚持学习,在读大专,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和技能水平。”李凤娟表示。

  “我生长在江苏滨海一个小村庄,每当春节来临看到拿着大包小包打工回家过年的村里人,我就盼望着能够到繁华的大上海去找一份工作,多挣点钱,春节回家也给我的父母买件衣服,让他们也过上像城里人那样的好日子。”李凤娟回忆起儿时的春节愿望,如今正依靠自己的奋斗一一实现。车工的工作既脏又累,还要胆大心细,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铁屑烫伤。李凤娟十几年来把所有精力都耗费在学习上,不懂就向老师傅请教、看说明书,不仅学操作,还学理论,每天总是很晚才回家。

  上海已是我的第二故乡

  作为一个称职的工人,她更是发扬主人翁精神,每年过年都主动留下来加班,把回家的机会留给其他同事。 “出来打工这么多年,从没有回家过上一个春节,因为春节的时候,公司还有人坚持在第一线加班,我是公司的骨干,怎么能回去呢?”李凤娟说,父母总是很体谅地说忙就别回来了,其实她知道他们的想法,只是想拍一张全家照。 “我们家那么多口人,每次都是差我一个,姐姐说我是最不孝顺的女儿,总是不回去看看老人。”怀着对家人的歉疚,她对老人承诺等生活条件改善了,一定把他们接过来一起生活。

  李凤娟说,是上海这座美丽的城市接纳了她,使她从一名普通的农家女成长为企业的一名工人。“上海就是我的第二个故乡,公司就是我可以依靠的大家庭。我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了应该做的事。过年加个班就更正常不过了,市政府授予我 ‘优秀农民工’的荣誉,这是对我的莫大鞭策,让我有了奋斗下去的动力。”

  ■思考篇

  “新上海人”带来勃勃生机

  春节不回老家了,爸妈到上海过年了,这些“新上海人”的过年方式,在社会学家的眼中,是上海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体现出来的勃勃生机。“因为他们已经融入上海这座城市了。”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胡申生说道。

  “新上海人”渐渐精神融入

  胡申生坦言,春节不回家过年,客观上的确有回家的车票难买到,实际上则是外来常住人口在上海的观念正在改变。 “原来的他们就像无根的浮萍,家不在上海,现在通过多年的打拼,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可以把家搬到上海,有能力把父母接到上海来过年,甚至他们的孩子都在上海出生,这些因素使得上海成为了他们的第二个家。 ”

  然而更为重要的则是精神上的融入,如今的上海,无论是有沪籍还是无沪籍,无论是城市中心还是郊区农村,在教育卫生、社保统筹、保障房建设等方方面面,百姓物质精神和自身发展的需求正在获得同等的尊重与空间,“同一个城市,同一种待遇”的愿景使得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在心里把上海作为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再加上上海不断发展中迸发的无限机遇,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对于这座城市产生了归属感。

  “上海是一个国际化的城市,四个中心的建设必定会带来大量的人口导入,如何看出这些新上海人的归属感,春节时候的这一细小变化,实际上就能够体现出来了。 ”胡申生向记者说道。

  外来务工子女上学已不难

  在去年10月,上海市卫生局宣布,凡是在上海生活、工作的市民,包括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流动人口,都可免费享受十二大类42项86小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闵行区还把这些服务编制成册分发给辖区里的所有民众,让大家“按图索骥”享受服务并随时监督。

  同时,上海优质卫生资源进一步向基层、向农村倾斜,两大区域医疗联合体先后成立,让社区、海岛居民能踏踏实实在“家门口”看病,郊区县三级医院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不仅如此,上海大力推进以常住人口为基数配置教育资源,缓解城郊接合地区教育资源紧张局面,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权益。去年9月1日,市、郊区(县)又有53所新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开门迎新”。目前,全市50余万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全部在公办学校或政府委托的民办小学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已超过七成。

  纳入医保解决后顾之忧

  外来人口尤为关心的是如何进入社会保险体系,而上海也从2011年7月起将外来从业人员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范围,并采取逐步过渡的方式以缓解企业和个人的实际负担。城镇户籍的外来从业人员参加上海市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险种和缴费规则与上海市城镇户籍从业人员完全一致,非城镇户籍的外来从业人员目前按规定参加养老、医疗、工伤三项社会保险,外来从业人口正逐步融入全市统一的社会保险体系中。

  胡申生坦言,上海市的这些新举措,让外来人口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公平两字,感受到自己已经是这个城市的一员。在其看来,随着上海政府不断改善外来人口的各方面待遇,加速城市的良性发展,“回家过年,家就在上海;接爸妈来过年,因为上海是我家”的观念将会更深入人心。

  ■数据篇

  897.7万人

  外来常住人口数已逼近户籍人口

  根据上海统计局公布的最新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截至2010年10月31日,上海外来常住人口总量已猛增至897.7万人,比2000年的“五普”增加 591.96万人,增幅193.6%。与此同时,根据人口发展自身规律和大城市的集聚效应判断,未来上海外来人口数量将逼近户籍人口。

  经济因素和城市功能的吸引是形成外来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上海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迅速,吸引着相当规模的外来人口来沪从事各种经济活动。 “六普”资料显示:在2010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中,以“务工经商”为目的的为703.07万人,占外来常住人口总量的78.3%,其中20-34岁的青壮年人口为422.03万人,占外来常住人口的47%;劳动年龄人口(男性15-59岁,女性15-54岁)为783.35万人,占87.3%,普查资料还显示,20-34岁这个年龄段的外来常住人口为422.03万人,占上海常住人口的57.7%,即这个年龄段外省市人口已明显超过户籍人口。

  与此同时,外来人口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外来人口中从事高端职业的人口比重在增加。而随着人口流动模式的改变,以家庭为流动单位的比例也有了很大增加,外来常住人口以家庭户关系生活居住的比重已达到77.5%,表明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正以家庭模式流入到上海。

  随着上海外来人口的就业环境的改善以及家庭整体流入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新上海人”选择留在上海过春节。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5)

>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2012年春运

更多关于 春运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