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钱学森夫人蒋英逝世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07日03:43  金羊网-新快报
■钱学森一家。 ■钱学森一家。

蒋英 蒋英

丈夫钱学森 丈夫钱学森

■蒋百里一家。 ■蒋百里一家。

  一个是顶尖艺术家,一个是绝世科学家,蒋英和钱学森相濡以沫的婚姻一直被人们称道。如果说,钱学森是一座丰碑,是一座大山的话,那么,蒋英就是丰碑旁的一片绿阴,大山上一片植被。他们用科学与音乐,组成了美丽的二重唱,给世界留下了无尽的回声……

  2月5日11时,著名的声乐教育家、钱学森夫人蒋英在301医院逝世,走完了她93年的精彩人生。据悉,蒋英教授的告别仪式将于2月10日上午在301医院举行。

  蒋英自幼喜爱音乐,二十世纪30年代到欧洲学习钢琴和声乐。此后十年,她历经二战爆发,辗转于柏林、慕尼黑,最后到达瑞士,虽然生活艰难,但却始终没有放弃所钟爱的音乐。颠沛流离中,蒋英对古典、浪漫时期及近现代歌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1943年瑞士“鲁辰”万国音乐1947年5月31日蒋英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举行归国后第一次演唱会。

  蒋英的个性突出地表现在她不喜欢别人称呼、更不自居“钱学森夫人”,“我自己就是艺术家、声乐教授”。

  逝世前的一个月,当身体不好时蒋英就会念叨

  “我该走了,该去陪陪老伴了”

  蒋英逝世前的一个半月,正是她的先生、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日。

  一直陪伴在病榻旁的祝爱兰告诉记者,蒋英身体不好时,就会念叨着“我该走了,该去陪陪老伴了。”学生们听闻,赶紧劝她:“老师可别这么想,还有好多事需要您呢。”

  蒋英反问:“我的事都完成了,还有什么?”

  祝爱兰告诉她:“钱老100周年诞辰的纪念活动您总要参加的呀,还有关于钱老的电影、歌剧,都需要您呢。”

  当听到这些时,蒋英就不说话了。

  她走了,去天国和钱老再续“燕双飞”

  “她那么高贵地睡去了”

  蒋英与钱学森青梅竹马,幼时他们合唱的一曲《燕双飞》,成为他们相携一生的写照。

  在学生们眼里,钱学森除了是蒋英的丈夫,更是她一生最敬佩的人。“他们吃饭时相对而坐,说话总那么轻声细语,内容都是互相关心。”蒋英的一位学生说。

  科学家钱学森和艺术家蒋英的婚姻也被誉为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典范。“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法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钱学森曾深情向蒋英致谢,说她介绍的这些艺术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于人生的深奥理解,使得自己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钱学森所著的《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出版时,也是蒋英定的英译名。

  蒋英平静地离开人世,在亲朋好友看来,她只是“那么高贵地睡去了”,去天国和钱老再续《燕双飞》了。

  一些当年事

  “文革”期间,冒着巨大风险将学生带回家中听外国歌曲

  1955年,蒋英随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中国。她从美国带回来的唯一奢侈品是一台钢丝录音机,不是为了供自己享受音乐,而是为了用它更好地培养声乐人才。

  此后,蒋英长期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培养的学生从吴雁泽那一拨到如今的祝爱兰、傅海静,人才辈出。

  “她把我当女儿一样对待,为了我的事倾尽全力。”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著名女歌唱家祝爱兰从十多岁起,就“跟在蒋老师身边”。

  祝爱兰回忆,“文革”期间,蒋英偷偷将学生带回家中,冒着巨大风险让学生听外国歌曲,教学生说德文、意大利文。她还清楚地记得,当年有一位盲人评弹老艺术家到北京开会,蒋英知道后就替祝爱兰联系上课事宜,联系完后,每次都亲自陪着祝爱兰乘坐公共汽车去老艺术家居住的旅馆上课。

  由于钱学森工作需要保密,有时一个月都没有丈夫的音讯

  1955年10月8日,在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下,钱学森和蒋英带着他们六岁的儿子永刚、五岁的女儿永真,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整个70年代,钱学森经常亲临第一线,在基地一蹲就是十天半月,甚至一个月。出于保密要求,钱学森出差从来不对家人讲。有一次蒋英在家里一个多月都得不到丈夫的音讯,她不得不找到国防部五院询问钱学森消息。五院的同志回复她:“钱院长在外地出差,他平安无恙,只是工作太忙,暂时还回不来,请您放心。”蒋英听了心里有数了,具体事情也不再多问了。

  “蒋英是女高音歌唱家,而且是专门唱最深刻的德国古典艺术歌曲的。正是她给我介绍了这些音乐艺术,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

  ——钱学森这样评价妻子

  “每当听到蒋英的歌声,就能感到一种美好的赐予,我是多么有福气啊!”

  ——晚年时的钱学森还不住地感慨

  家庭关系图

  蒋百里1882年出生于浙江海宁,原名蒋方震,字百里。中国近代著名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早年留学德国,回国先后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及代理陆军大学校长。

  蒋佐梅原名佐藤屋登,1890年出生于日本北海道。1938年11月蒋百里病逝后,佐梅夫人在中日两国之间做出抉择,她曾奔赴抗日前线为战地护士作护理。在中国的漫漫岁月中,佐梅夫人从不教女儿们学日语。

  徐志摩的姑姑嫁给了蒋百里的堂兄,所以徐志摩称呼蒋百里的妻子婶母(姻亲关系),蒋英和徐志摩同辈,叙亲则为表兄妹。

  金庸的远房姑姑是蒋百里的第一任妻子,没有生育,蒋百里后娶左梅,生蒋英,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仍然按表姐弟相称。金庸的母亲是徐志摩的堂姑。

  儿子钱永刚

  女儿钱永真

  浪漫的爱情

  钱学森和蒋英的青梅竹马

  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和蒋英的父亲蒋百里都是前清秀才,又同是留日学生,两人回国后都在北京供职,因此两家来往甚密。

  蒋英是蒋百里的三女儿。只有一个独生子的钱均夫仗着同蒋百里的特殊关系,直截了当地提出要5岁的蒋英到钱家做他的闺女。蒋英从蒋家过继到钱家是非常正式的,蒋钱两家请了亲朋好友,办了几桌酒席,将蒋英的名字也改为钱学英。

  蒋英晚年回忆说:“过了一段时间,我爸爸妈妈醒悟过来了,非常舍不得我,跟钱家说想把老三要回去。钱学森妈妈答应放我回去,但得做个交易:你们这个老三,现在是我干女儿,将来得给我当儿媳妇。”

  蒋英和钱学森于1947年在上海结婚,在一起相处了62年。

  “英妹,12年了,我们天各一方,只身在异国他乡,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我们多么需要在一起,互相提携,互相安慰!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还要相逢,我们却一别12年,太残酷了。这次我回来,就是想带你一块儿到美国去,你答应吗?”

  ——1947年旧历七月初七,钱学森刻意选择的良辰吉日,来到蒋家向蒋英求婚

  “那个时候,我们都喜欢哲理性强的音乐作品。因此,我们常常一起去听音乐,看美展。我们的业余生活始终充满着艺术气息。不知为什么,我喜欢的他也喜欢……”

  ——1947年9月26日,钱学森与蒋英赴美国波士顿。他们先在坎布里奇麻省理工学院附近租了一座旧楼房。在新家的起居室里摆了一架黑色大三角钢琴,为这个家平添了几分典雅气氛。这架钢琴是钱学森送给新婚妻子的礼物。多年之后,回忆起初赴美国时,蒋英依然回味无穷

  传奇的一家

  蒋百里的婚姻

  蒋百里的婚姻很是有名,因为他是一个以研究对日战略著名的中国将领,却娶了一个日本妻子。其过程早有披露,蒋将军为保定军校事心灰意冷而自杀,日本护士佐藤屋登在照顾他时,两人产生感情一波三折后终成眷侣。两人成亲后,佐藤屋登改名蒋佐梅,蒋将军酷爱梅花。两人曾在海宁植梅数百株,意将来归老此地,皆毁于抗日战争之中。

  将军和佐梅夫人生有五女,除大女儿蒋昭早逝外,也都颇有传奇色彩。

  二女儿蒋雍,原在香港中文大学读书,抗战开始后按照父母的劝导回国参加救护队,为伤员服务,后定居美国。

  三女儿蒋英,是著名钢琴家和歌唱家,毕业于柏林国立音乐学院,音域宽广优美,是德律风根公司的十年唱片签约歌手。1955年随丈夫钱学森回到祖国,在中央音乐学院工作。

  四女儿蒋华,定居比利时,曾筹办欧洲中山学校,为华侨教育做出重大贡献,在钱学森回国过程中,承担了重要的穿针引线作用。

  五女儿蒋和,幼年就曾随父亲环游欧洲,新中国成立后定居北京。“文革”期间,因为她的身份受到严格审查。蒋和傲然不屈,在写交待材料的纸张上写道——“陈伯达是杂种”,吓得审问人员张口结舌,不敢将材料上交。

  微博上的怀念

  @电影钱学森:曾经,她是誉满中国的歌唱家,因为爱情,她放弃一切随他远赴美利坚;曾经,他们在大洋彼岸生活优渥,因为信仰,历经磨难辗转归来;曾经,他们相濡以沫大半个世纪,成为“艺术与科学”的传奇……而今,伊人已去,传奇谢幕——蒋英先生一路走好!

  @实用小百科:如果没有钱学森,中国将会怎样?如果没有蒋英,前面的假设将不存在——蒋英先生一路走好!

  半瓶哥顿金1:多年以前我家老头风华正茂的时候,曾经在戈壁滩某工厂听过钱老的一堂课。今天跟老头老太太吃饭,电视屏幕上滚动蒋英老人去世的消息。老头沉默了一会,让我去开瓶酒,老太太破例没拦着。此刻满天礼花,一定能照亮两位离世老人重逢之路。走好!

  小万万玮琪:钱学森夫人蒋英正月十五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牡丹亭里说,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元宵节,钱学森夫妇跨越生死之隔,也团圆了。

  勤奋的番茄2011:赵雅芝长得的确像蒋英,只是赵雅芝气质也不及蒋英。这一家人很牛很牛,金庸、徐志摩都是他家亲戚,儿女个个都是精英,这才是真贵族。红贵是没得比的。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更多关于 蒋英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