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阿荣旗农民年人均收入超过8000元,最近旗里又提出到“十二五”期末农民增收致富的新目标——
人均2万,是不是空中楼阁?
本报记者 贺勇
“三农”问题是事关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其核心是促进农民收入不断增长。解决好这一问题,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内蒙古阿荣旗通过培育壮大十大富民产业,推动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稳定增长,超过了8000元。最近,阿荣旗提出,“十二五”末,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2万元以上。这个目标到底是“空中楼阁”还是“脚踏实地”?当地目前采取了哪些增收举措?能否大规模推广?请看本报记者发回的调查。
闹正月,耍二月,哩哩啦啦到三月。新年刚过,正是北方农民一年中最清闲的时候,除了走亲访友拜大年,就是吃喝闲玩拉家常。
然而,在龙年浓浓的年味中,记者在北疆“粮豆之乡”——内蒙古阿荣旗看到,正月里的农村也是一番繁忙景象。
在六合镇建国村,肉鸡养殖户刘春雨正在养鸡大棚里忙碌着,“养殖肉鸡不误农活,也不用出大力,只要勤快就行,有了这个营生,我们农民是一年四季都可以进钱!”
“你听说旗里提出的目标了吗?到2015年底,旗里农民人均收入都要达到2万元,”记者问。“别说到2015年,眼下俺家就达到了!”刘春雨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去年一年养了6茬肉鸡,每茬4000只,一共赚了10万元。
同样的问题,以种植业为主的东山屯村农民姜凤龙却有不同的答案。“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还有难度,光靠种地肯定不行,还得发展多种经营!”
如今,“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的目标能否实现”已经成为阿荣旗干部群众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新目标是好高骛远还是切合实际
作为农业人口占比达75%的阿荣旗,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增长,全旗人均收入就难以提高
“阿荣旗是一个农业大旗,农民占总人口的75%,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增长,全旗人均收入就难以提高。鉴于农业旗的实际,必须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理念。”阿荣旗旗委书记曹晓斌表示。
据统计,2011年阿荣旗的工业增加值仅为35.65亿元,其总量尚不及第一产业增加值,而同期内蒙古工业增加值相当于第一产业增加值的5.49倍,这表明阿荣旗工业经济总量不大,对农业的反哺作用很有限。
为提高农民收入,阿荣旗出台了《“十二五”农民增收致富行动工程规划》,提出到“十二五”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的发展目标,年均增长20%以上,当地农民形象地把它称为“富腰包工程”。
2万元的目标意味着什么?阿荣旗所在的呼伦贝尔市提出的同期目标是1.5万元,而内蒙古自治区提出的目标是9800元。也就是说,到“十二五”末,阿荣旗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超过内蒙古自治区全区平均水平的一倍以上,这到底是好高骛远的“大跃进”,还是切合实际的新愿景?
“实现‘人均纯收入2万元’的目标,既困难又容易。困难的是,仅依靠耕种土地的方式,达到人均纯收入2万元,难上加难;容易的是,2011年全旗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8660元,同比增长29.8%,随着富民产业项目的实施,今年将达到1万元,今后再通过发展养殖业、外出务工等经营方式增加1万元收入并不难实现。”曹晓斌对目标的实现很有信心。
曹晓斌告诉记者,这个目标是在客观分析阿荣旗农业现状、理性思考农业发展趋势后审慎提出的。为增强决策的可行性,旗委、旗政府还开展了让23万农民人均达到2万元以上的富腰包工程的调研。
记者在阿荣旗制定的《“十二五”时期农民增收致富行动实施意见》看到,当地政府对增收途径和增收幅度作了详细的测算,其主要思路是加快发展“六种”、“六养”、“三大特色”等富民产业。“六种”即重点发展水稻、白瓜、马铃薯、杂粮、玉米、大豆;“六养”即重点发展肉牛、肉羊、奶牛、生猪、大鹅、肉鸡;“三大特色”即柞蚕产业、沙果产业、中草药产业。
阿荣旗农牧业局局长王建明说,通过“增粮减豆、发展特色”的思路调整种植业结构,农民增收的潜力还很大,比如目前水稻的亩收益是825元,而大豆的亩收益只有328元,如果到2015年,我们的水稻种植面积能增加到30万亩,按照亩产1200斤计算,每亩产值1440元,扣除每亩成本615元,仅种植水稻一项就可实现纯收益24750万元,相当于全旗23万农民人均纯收入1076元。总之,我们的每一项收入都是可靠的、有保证的。
目前,阿荣旗正全力推进“乳、肉、米、豆、薯、鹅、蚕、瓜、种、树”十大富民产业基地建设。在基地建设推动下,2011年全旗蚕茧产量达到1400万斤,养殖肉鸡800万只,沙果产量8万吨,种植中草药3.87万亩。
2011年,全旗粮食产量达到28.9亿斤,第七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达到365万头只。
“过去是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将来是几百亩地、几十头牛,老婆孩子住洋楼!”阿荣旗旗长潘金生向我们展示了阿荣旗农业发展的美好前景。
从“一年忙三月”到“一年忙到头”
要帮助农民解决发展目标不明确、眼界不够宽等阻碍增收的难题
“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关键还是要看如何干!”潘金生说。阿荣旗属于高寒地区,入冬时节农民习惯“猫冬”。“三个月种田,三个月过年,六个月干闲”曾经是阿荣旗农民的真实写照。发展目标不明确、眼界不够宽,对长远发展欠思考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阻碍农民增收的一大难题。
“大多数农民改变目前生活现状的愿望迫切,想致富、想发家已经成为广大农民的共识,只要我们思路正确、措施得当,就可以加快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改变农业农村的落后面貌。”曹晓斌说。
当地通过培训、典型带动等办法,积极推动全旗农民思维观念实现“五个转变”,即小富即安向富而思进转变、小农经济向协同致富转变、粗放经营向高效农业转变、感情用事向法制诚信转变、陈规陋习向崇尚文明转变。
在阿荣旗六合镇河发村,记者看到部分农民正忙着编柳框和柳帘。昔日悠闲“猫冬”的农民提早行动起来忙着赚钱,把“冬闲”变成了“冬忙”。村民郝成林说:“一冬天大概能干五六个月,能赚到8000—9000块钱。”
据了解,六合镇适宜栽种柳条的面积约有1万多亩,在镇党委、政府和河发村的努力下,镇里引进了柳编工艺,建起了柳编厂,陆续带动100多户农民进行柳条编制,总收入达到1000多万元。“明年我们六合镇继续扩大柳编的规模,力争收入突破2000万元。”六合镇党委书记李金说。
新发乡大有庄村成立了肉牛合作社,村里40多户农民通过合作经营的方式,组织投资150多万元,建起占地20000平方米的育肥牛养殖小区,统一购买了400多头肉牛育肥,一年出栏两茬,每头牛的纯利润达到700多元,增加农民收入60余万元。
“农民增收的关键是要发展多种经营,我们做的就是要让他们转换观念促进充分就业。”潘金生说。在旗委、政府的因势利导下,阿荣旗的农民转换脑筋,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广开致富渠道,奏响了和谐“增收曲”。
从只捡“松土挖”到敢啃“硬骨头”
发展农业,最重要的是把农业优先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真抓实干
新年伊始,阿荣旗新发朝鲜族民族乡党委书记郭平眉头紧锁,一份《阿荣旗乡镇领导班子实绩考核表》摆在了他的案头。按照这个考核办法,乡镇领导的工作实绩考核总分为700分,包括农业工作、经济工作、维稳工作、社会发展、民生工程、党的建设。
“实际上,经济工作中重要的一项是农民人均纯收入,这一项分值达到50分,再加上农业工作300分,与‘三农’相关的考核占了全部考核目标的一半以上,想不重视农村工作都不行啊!” 郭平深有感触地说。
郭平的话道出了当地基层干部的心声,这也正是当地树立优先发展农业理念的结果。“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每个乡镇都在认真研究自己的工作,努力找准发展定位,形成自己的独特发展模式。”郭平介绍。
新发乡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一个朝鲜族民族乡,这里有悠久的水稻种植传统。“我们通过8年努力,成功注册了‘阿伦新米’绿色大米商标,引进优良水稻品种进行实验推广,种植水稻的经济效益逐年提升。
然而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也有许多制约因素。过去,新发乡水稻田主要依靠阿伦河水灌溉,但近年来阿伦河水量逐年下降。没有水,种植水稻就是一句空话。“我们积极争取国家项目,通过修渠打井,保证了水稻生产不受阿伦河水量变化的制约。”郭平说。
伴随着考核体系的变化,各乡镇干部纷纷忙着“上争、外引、内联、银贷”。复兴镇党委书记王贵和解释,“上争”就是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外引”就是引进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内联”就是启动民间资本,“银贷”就是积极争取金融投资。
去年,复兴镇努力将马铃薯产业发展成为立镇产业,全镇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淀粉加工户达到300户,粉丝粉条加工户达到300户,年产淀粉3000万斤,加工粉丝粉条2000万斤,年产值达到2亿元。“尽管发展形势不错,但我们还是不敢懈怠,大家都在拼命抢着干。”王贵和坦言压力很大。
面对各乡镇发生的变化,旗委书记曹晓斌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过去在如何对待政绩的问题上,一些干部存在着认识误区,什么工作容易出政绩就干什么,只捡‘松土挖’,不愿啃‘硬骨头’,碰到矛盾和遇到难题绕开走。发展农业,最重要的是把农业优先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真抓实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