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败 河村隆之之父得善待生还 被当成大屠杀不存在证据 南京驳斥“特别善待”论
日本名古屋市市长河村隆之
名古屋市长称南京人对其侵华父亲热情否认屠杀来源: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河村隆之的父亲河村鈊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参与过侵华战争,1945年战败被解除武装后,他和其它的日本士兵得到了南京当地人的善待。然而这种善待却被河村隆之视为"大屠杀不存在"的证据。
他质问:如果在那里发生过大屠杀,日本兵怎么可能与南京市民温暖地交流?
上午,法晚记者连线了南京栖霞寺,该寺资料中心的徐主任说,日本投降后,解除武装后的日本战俘有一批被安置在栖霞寺。当时出于优待俘虏和人道主义,给这些战俘供应了一万多斤粮食。不过这是本着一种"尽职尽责"的心态来安置的,并不像河村隆之所说的"特别的善待"。
大放厥词
如果发生屠杀怎能温暖交流
河村隆之父亲的侵华经历对其影响很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河村隆之的父亲河村鈊男作为日军步兵第101师团第101旅团的下士参与了侵略中国的行动。
河村隆之说,“我的父亲于1945年8月16日被解除武装,来到南京,在南京郊外的栖霞寺一直住到第二年1月份。”
河村隆之称,在南京期间,和父亲在一起的还有250名日本士兵,“他们得到了当地人特别的善待,所有人都得以生还,为此他们都心怀感激。”
然而,当时南京市民对河村隆之父亲的善待,却被河村隆之视为“大屠杀不存在”的证据。
他在质问书中称,“如果在那里发生过大屠杀,就在短短8年以后,(这些日本兵)怎么可能与南京市民如此令人温暖地交流。因此,我认为应该重新研讨所谓的南京大屠杀事件。”
求证栖霞寺
所谓特别善待其实是优待俘虏
对此,法晚记者上午连线了南京栖霞寺。
栖霞寺资料中心的徐主任说:“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解除武装后的日本战俘确实有一批被安置在栖霞寺。出于优待俘虏和人道主义,寺里临时搭建了帐篷,每天提供一日两餐和饮用水,总共供应了一万多斤粮食。”
但徐主任着重指出,栖霞寺对日本战俘的安置,是本着一种“尽职尽责”的心态来安置的,并不像河村隆之所说的“特别的善待”。
由于中国抗战期间的优待战俘政策和人道主义精神,得到优待的日军俘虏,多数对我军存有好感,其中部分经过教育,自愿加入我军,并组建了“反战同盟”,人数最多时近千人。
在战争结束后,这部分俘虏回到日本,依旧为中日两国的友谊做出了长久的努力。
2006年,河村鈊男当时的战友们为了感谢南京市民曾经给予他们的帮助,曾经向南京市送去1000束樱花和礼金,并种下樱花。河村鈊男当时患病,由他的妻子代替其前往南京。
旁证
美媒75年前认定大屠杀
1937年12月18日,《纽约时报》在头版刊登了《屠戮意味着占领南京,俘虏全遭杀害》的报道。
记者德丁写道:“15日,所有街巷内都有平民的尸体,其中有老人、妇女和小孩;警察和消防队员更成为枪杀的对象。死者很多是用刺刀刺死的,有的是用极其野蛮的手段杀害的。由于恐惧慌忙逃跑的,或者是一旦落后在大街小巷被巡逻队抓到的,无论是谁都被杀害了。”
德丁不仅看到南京城内大规模抢劫杀戮的情景,还看到日军在国际安全区内的暴行。
德丁描写道:难民区收容的中国兵大部分被集体枪杀了。如果肩膀有背过背包的痕迹,或者有其他记号说明他们曾经当过兵,日军会挨家挨户一个不漏地搜查,凡是可疑的人都被集中起来屠杀了。很多人在发现的现场就被杀死了,其中有与军人毫无关系的人,有伤兵和普通市民。
该记者在12小时内,就曾三次目击日军集体屠杀俘虏。德丁指责日军“大规模的抢劫,对妇女施暴,杀戮平民,把中国老百姓从家中赶出来,大批处死战俘与强迫征集壮丁,把南京变成了一个恐怖的城市。”
1938年1月9日,《纽约时报》又用大篇幅,刊登了德丁12月22日发自上海的报道,其报道了南京大屠杀事件。
相关报道
日本教科书怎么写南京大屠杀
在日本教科书中,无一例外涉及了南京大屠杀,但对此事件的表述五花八门,历史认识也是参差不齐。
教科书中描述的都是笼统地说一下曾经发生过的南京大屠杀,但是很多都附上了注解,而且注解的篇幅普遍长于正文描述。
注解一般分为两部分,一是稍微详细地扩展了日军到底在南京犯下了什么罪行。二是介绍中日两国不同的学者之间对于南京大屠杀受害者数字的异议。
几乎所有介绍了南京大屠杀被害人数的教科书中,在介绍中国官方说法“30万人”的同时,也补充了日本学者的不同见解。
亚洲通讯社社长徐静波介绍说,不仅是教科书中,很多日本人都认为,南京大屠杀虽然确有其事,但是他们认定的是日本军队“进入”南京,这和“入侵”的意义完全不同。
徐静波说,在日语的理解上,“进入”是有理由的,而这个理由竟然是“帮助中国人民脱离欧洲殖民者的统治。”
文/实习生童梦琪记者郭悦程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