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二月二,万人聚首老龙头祈福“龙抬头”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4日04:15  燕赵晚报

  

二月二,万人聚首老龙头祈福“龙抬头”
■二月二吃“龙须”。
二月二,万人聚首老龙头祈福“龙抬头”
■老龙头上“龙抬头”。本报记者 红珊 摄
二月二,万人聚首老龙头祈福“龙抬头”
■游客争相摸龙头以讨好彩头。
二月二,万人聚首老龙头祈福“龙抬头”
■跳傩舞驱鬼逐疾祈求平安。

  “二月二、龙抬头”是我国广为流传的民间习俗,作为万里长城这条中华巨龙的“龙首”所在地——山海关,这一古老民俗在当地一直十分盛行。每逢农历二月初二,当地人都会欢天喜地地来到长城入海口“老龙头”,舞龙庆祝,望海祈福。昨天,在山海关老龙头景区,“第三届山海关·中华龙抬头文化旅游节暨秦皇岛市2012年欢乐健康游启动仪式”再度上演,一万多名市民、游客共聚这里,一起感受“龙抬头”的喜悦。

  现场直击

  巨龙舞起来,应景美食吃起来

  昨天,山海关老龙头景区人潮涌动,热闹非凡。震天的锣鼓、飘舞的彩带、醉人的歌舞,唤醒了沉睡一冬的海滩。朴实热忱的关城汉子舞动着一条条多彩的巨龙,为老龙头增添了更多灵气、生气与神气。

  上午9时,热情好客的山海关人就已在景区摆好小摊、挑着担子或推着小车,沿街售卖鲜花饼、回记绿豆糕、关源昌糕点、桲椤叶饼等当地特色小吃,并现场制作馄饨、春饼、金豆开花(爆米花)、糖葫芦、棉花糖、切糕等“二月二”应景美食,吸引了许多市民和游客驻足观看、品尝。

  “龙头节”上剃“龙头”吃“龙须”

  “好久没看到在街头摆摊的理发师傅了,老辈儿人说,如果孩子能年年在‘二月二’这天剃头,长大后就会非常有出息。”带着孩子准备剃“龙头”的褚女士笑道。一个小女孩吃着热腾腾的面条格外高兴,孩子母亲说,听说这一天吃面条叫吃“龙须”,有好运的。

  上午10时18分,关城“龙头节”正式拉开帷幕,几位书法家现场挥毫泼墨,为节日献上墨宝;8位生肖属龙的幸运市民分别得到了一份具有纪念意义的礼物;伴随着与会领导为主会场内的一条巨龙点上“龙睛”,巨龙瞬时欢腾舞动,将喜庆的气氛推向高潮。

  跳起“傩舞”,老龙头望海祈福

  在一座大型的香炉和祭台前,演员们头戴鬼脸面具,面对供奉在海边的龙位,跳起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傩舞”,祈求一年平安。

  祈福供品由三牲供品、鲜果供品和五谷供品组成,三牲供品即猪头、牛头和羊头。在太平鼓乐的引导下,小伙子们和姑娘们分别将供品放置龙位前的桌案上。渔民们随后集体到香炉前上香祈福,表达对海的崇敬,祝愿风调雨顺、航运平安。

  66米长的巨龙风筝引人注目

  放飞风筝大赛是今年“龙头节”的活动内容之一。只见湛蓝的天空上,蝴蝶、燕子、蜈蚣、鲤鱼等各种形状、颜色的风筝上下翻飞,格外惹眼。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三条“巨龙”风筝。

  据介绍,这三条“龙”形风筝每条长66米,需五六个人才能将它“降服”。取“三”之意,一是代表“第三届龙头节”;二是因为在民间,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说,寓意万物复苏、万物富足。

  追根溯源

  “二月二,龙抬头”已有1800年历史

  相传农历二月初二是龙王结束蛰伏,出海登天之日,此后,北方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雨水逐渐增多。据记载,这一习俗至少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在山海关,这一民俗传承得极其完好。

  剃龙头

  山海关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几乎都知道,并坚守“二月二,剃龙头”的传统习俗。如今每到这一天,关城的理发师傅们都会在老龙头澄海楼下摆摊设点,为游客们“剃龙头”。

  品美食

  “二月二”这一天,鲜花饼、回记绿豆糕、回记油炒面、关源昌糕点、八宝饭、桲椤叶饼等山海关特色食品,都会在老龙头景区登台亮相,让各地游客大开眼界、大饱口福。这一天,人们喜欢把一些吃食与“龙”联系上,比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馄饨叫吃“龙眼”。

  祈万福

  在山海关数十华里的海岸线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众多渔村。生活在这里的渔民们,每逢农历二月初二便会聚集在老龙头的海神庙中,向庇护一方的海神天后娘娘虔诚祈拜,祝愿家园和谐昌盛,四季风调雨顺,航运平平安安。

  历史名片

  “老龙头”的由来

  老龙头是明长城的东起点,位于山海关城南5公里的临海高地上。之所以把这里称为“老龙头”,是因为人们把万里长城比成一条巨龙,这条巨龙走过大漠,跨过群山,从燕山山脉蜿蜒而下,直冲入海,犹如龙首探入大海弄涛舞浪,因而得名“老龙头”。老龙头呈半岛状伸入海中,墙体沿海岸线自然弯曲延伸,由石块垒砌而成。该景区总占地面积700亩,由入海石城、海神庙、靖卤台、南海口、澄海楼、宁海城和滨海长城七部分组成。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老龙头毁于战火。自1985年开始重修,历时8年,经过四期工程,终于使老龙头再现昔日雄姿。

  □本报记者 红珊 通讯员 胡伟达 王英侠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