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促就业,任务艰巨希望大(抓住机遇 坚定信心)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4日04:55  人民网-人民日报

  坚持就业优先力保就业稳定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介绍,2011年,我国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全国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221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80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5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低于4.6%的控制目标。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向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快速增长,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力度进一步加大。

  展望2012年,就业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状况。一方面,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今年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有2500万人,比“十一五”时期的年均数多100万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另一方面,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部分企业、部分地区“招工难”和部分劳动者“就业难”问题并存;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和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技术人员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进一步凸显。

  与此同时,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对就业的影响加大。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仍然复杂曲折。从国内看,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部分地区部分企业发展经营和用工需求受到一定影响。这些都进一步加大了扩大就业的难度。

  “就业形势的确不容乐观,但我们也要看到有利条件。”信长星说,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将其作为民生之本,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确立了就业优先战略,这是做好就业工作的根本保证。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虽然有所下调,但仍处在较快发展区间,这是解决好就业问题的根本前提和坚实基础。国家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也为稳定就业、扩大就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缓解结构矛盾需要多措并举

  近年来,部分企业、部分地区“招工难”和部分劳动者“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信长星表示,这种现象说明在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劳动力素质结构与市场需求两者之间不匹配,结果就出现了部分企业想招的人招不满,同时又有部分劳动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样一种看似矛盾的现象。

  “部分地区出现招工难并向中西部地区蔓延,既表明企业用工需求旺盛,也说明产业转型升级、产业梯度转移还不到位。”信长星说,中西部地区随着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以及相关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发展在加快,同时又承接了一部分东部转移的加工贸易产业,所以用工需求增长较快。但在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还在推进中,存量调整要有个过程,转移到中西部的多为增量部分,而东部用工需求量仍然很大,这就出现了用工结构性短缺问题。特别是在春节后这段时间,问题显得更为突出一些。

  怎样缓解“招工难”?信长星介绍说,政府部门将重点加强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信息引导。准确摸清底数,提前掌握企业用工需求和人力资源供给状况,努力解决地区与地区之间、企业与劳动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供需对接。二是加强职业培训。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大规模组织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三是改善就业环境。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加强企业用工指导,帮助企业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用工管理水平,留住人员,稳住岗位。

  加强创业培训服务高校学子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个难题。信长星分析,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有总量的压力,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预计“十二五”时期年均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700万人。更重要的根源是结构性矛盾,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愿望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一些毕业生希望在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或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就业,到中西部地区、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的积极性不高;还有一些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一些高校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脱节,现行就业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不能满足毕业生就业需求等方面的因素。

  信长星表示,今后将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整个就业工作的首位,大力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知识结构和就业期望的岗位。各地还将进一步畅通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城乡基层、中西部就业的渠道,使高校毕业生真正“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

  信长星表示,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并将在强化创业服务和创业培训上下功夫,使更多的高校毕业生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并带动更多人就业。与此同时,公共就业服务将主动进入校园,将就业政策、岗位信息、职业指导等提前送给高校毕业生,促进大学生更快实现就业。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