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亮
学习一样东西、一项技能、一种精神,首先你必须能够识别,然后才能够体认,最后才能真的践行。 “学雷锋”当然也是如此。只是,就个体经验而言,至少我的“学雷锋”经历似乎显得有些混沌难辨。而现在回头看来,这种经历还并非个例,而是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对年轻人来说, “雷锋”和雷锋精神的面目,并不清晰。回忆起来,总是像蒙着一层纱。学起来,当然也总是不得要领。把雷锋完全当成一个抽象的图腾符号,而非一个有血有肉有着和我们一样感情和困惑的活生生的人物。总觉得雷锋精神好像和我们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有那么一些脱节的地方。 “先人后己,死而后己”,甚至全是专门利人,毫不利己,和人性的弱点完全相对。所以,心理上要么不完全相信,要么觉得全是一套道德高标,自己难以企及,不能可触可感,因而有些许的排斥心理。这样的心理语境下, “学雷锋”活动,就算动静再大,花样再多,格调再高,也难免空耗社会信心资源。
日前,长沙千所学校、百万学生“续写雷锋日记,争当雷锋传人”的活动在湖南大学启动,长沙称百万学生续写雷锋日记,不是煽情之举。当然,雷锋日记一直是雷锋精神的一个重要的物质的文化的载体。续写日记,仪式性确实很强,而且是号召百万学子,声势浩大。可是,如果不解决“学生、年轻人眼里的雷锋,到底是个什么形象”这个问题,那么学写日记、精神传承都会大打折扣。
还是那句话,年轻人学雷锋,必须还原他们可以接受的可以辨识的清晰的雷锋精神谱系。只有认可了这个“雷锋”,才谈得上效仿和学习他。
日前,华文出版社出版 《雷锋全集》一书,汇集了雷锋22年人生历程中所写下的文字,很多内容首次面世。透过久远的墨迹,或能接近更真实的雷锋:雷锋也曾是个怀揣作家梦的追梦的文艺青年;他对自己抠门却对别人大方;他也曾像所有情窦初开的少年一样写下 “愿你的青春像鲜花一样发散着芬芳”;质朴的雷锋,也有很潮的一面,也有皮夹克,“像其他年轻人一样,同样有热爱生活的爱美之心”;他得到了爱,也传递爱,感恩之心充盈一生。
而这些都是近日青年学习雷锋时,可以观感比照的可亲近触摸的鲜活的雷锋精神谱系。学雷锋,并非必须做一个六根清净无欲无求的苦行僧。雷锋是他们那一代青年的标兵,青年的奋斗史,链接着气象万千气势恢弘的时代史。而当下青年如何契合时代精神,肩负社会责任,把个人价值实现和国家民族需要结合起来,以个人发展助推社会整体进步,这就是学雷锋的最高价值内涵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