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新媒:北京第二代乡村旅游雏形渐现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4日15:23  环球时报

  新加坡《联合早报》2月23日文章,原题:北京第二代乡村旅游模式渐现雏形从种植普通谷粮的农村,到四年一次的“草莓奥林匹克”主办地,北京近郊的昌平区在十年内摇身变成了中国最大的草莓产区。这一崭新招牌为昌平吸引了源源不绝的游客,而北京“第二代”乡村旅游模式也渐现雏形。

  北京自上世纪90年代便开始推行乡村旅游,但简单的“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已越来越难满足游客的需求。“一区一色”、“一沟(村)一品”因此成了北京郊区近五年的发展攻略,而昌平便是其中一个亮眼的例子。

  位于北京市西北部的昌平约十年前才开始种植草莓,但目前全区已有上万个草莓日光温室,草莓产量每年达1200万公斤,年产值超过2.5亿元人民币。

  昌平最近还成功举办了堪称“草莓奥林匹克”的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昨天刚落幕的这个大会,是首次进驻亚洲。展会上那135个草莓品种、垂钓半空的“草莓瀑布”在开幕首两天就吸引了近5万人前往观赏。

  而就在昌平成为游客采摘草莓的新基地同时,北京密云区的水库风景、延庆区的豆腐宴等近年也都凭着自己独有特色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前往,更已成了北京人青睐的休闲观光目的地。

  日前随全家到草莓大会出游的北京市民高明(30岁,行政人员)受访时就说:“北京郊区的休闲观光地点近年好像越来越多了,交通也更发达。现在到郊区去相当方便。如果是去别的省份,一来一回反而浪费时间也很累人。”

  据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早前向媒体披露,去年前三个季度,北京市的郊区乡村就接待了2422万个游客,同比增长5.5%。乡村旅游带来的收益同期则达20.4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

  这对北京郊区居民而言,自然是个大好消息。九年前在自家后院建了11个日光温室种植草莓的陈庆金(47岁)就指出,除了春节期间以批发为主外,家里的草莓有一半都是靠游客来买。一到周末,还会有公众组团前去采摘,有时一天就迎来上百人。

  陈庆金家原本是种玉米的,但收入并不理想,所以她以前也到镇上去工作。不过自从改种草莓后她便辞工在家。“现在我们每年也能挣个几万元,收入和我以前从事运输业时差不多。但现在在家给自己干活,当然强多了。” 陈庆金目前还雇了三名帮手打理草莓园。据她观察,有越来越多在城里打工的昌平居民现在都回到昌平种植草莓,而在她居住的香屯村,就有两三个这类“家庭式”的草莓园。

  融合农业生产与生态生活的乡村旅游,为北京郊区带来了商机,而这也是北京的特有优势。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英洪受访时就说:“北京市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对餐饮、休闲的需求非常大,因此带动了周围的经济。城市辐射作用大,这还不是任何一个地方能轻易学来的。”

  乡村旅游发展给北京郊区带来了经济收益,但也带来人流增多、生态破坏等问题。受访学者就呼吁政府推行土地、行政、监管等方面的制度改革,让制度建设赶上发展需要,确保乡村发展更全面。

  从小在昌平长大的安小姐(26岁,公职人员)对昌平的快速发展直言“很矛盾”。她说:“能有发展当然好,但人口多了,物价、房价、餐费也跟着上涨。去年开始,镇里上下班高峰还开始堵车,以前都不会这样。”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