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投10个亿 成都力促科技成果转化

  今日关键词·产业立城

  成都生物制药

  优势

  1 自然资源丰富,是中医之乡和中药之库

  2 产业基础雄厚,生物医药制造业收入超过300亿元

  3 科研优势以及政策支持,发展后劲很足

  劣势

  1 龙头企业偏少,产业集群效应不突出

  2 科教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由四川大学发起并主办的生物技术药物研发与成果转化“协同创新联盟”研讨会昨在蓉召开,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药集团、扬子江药业集团等全国最具实力的研究机构和大型制药企业参加了会议。

  生物技术药物被誉为继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之后的又一个新型“朝阳产业”,而生物医药产业则被定位为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要产业领域之一。出席昨日研讨会的专家们均建议,在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城市的过程中,成都应利用好在生物医药产业的既有优势,更好地实现生物医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并借助各种力量撬动资源要素与国际产业进行有效结合,促进成都的科技成果转化。

  今年6月 生物材料“奥运会”将在蓉召开

  丁小斌

  成都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

  丁小斌前两天刚从以色列考察当地生物医疗发展情况后回国,当他在以色列展示出成都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时,台下一帮企业家和科研人员惊得目瞪口呆。“他们完全想象不到,一个中国西部的城市在这个新兴的科技领域能够如此快速地成长。”

  丁小斌认为,成都在发展生物医药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说,首先,成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中医之乡和中药之库;其次,成都生物医药的产业基础雄厚,目前已经聚集了现代中药、化学药、生物制药和医药研发服务等企业近400家,其中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09家,仅次于北京和上海,而成都大输液产品、血液制品均已占国内市场三分之一份额,去年全市规模以上生物医药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此外,成都还有科研优势以及政策支持,发展后劲很足。

  “当然,劣势也比较明显。”丁小斌告诉记者,成都的龙头企业偏少,产业集群效应不突出,而创新优势和科教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很多科技成果都在外地转化,与成都相比,沿海发达城市无论企业消化能力还是产业配套能力都相对更强。“因此,我们现在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搭建良好的载体平台,为企业营造适合的发展环境。”

  据他介绍,近年来成都也一直在摸索着创新的制度,包括将投入10个亿的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通过专业化的投入和市场化的运作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以及在国内率先建立科技银行,提供创新型的金融服务产品。“另外,今年6月份成都将召开有来自世界2500名顶级科学家参加的世界生物材料大会。”丁小斌说,“世界生物材料大会被誉为生物材料界的奥运会,4年举办一次,我们2004年就开始申办,已经足足准备了8年的时间。”

  与国际产业有效结合 促进成都科技成果转化

  孙宪凯

  成都高投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

  在昨日召开的生物技术药物研发与成果转化“协同创新联盟”研讨会上,孙宪凯向与会的嘉宾介绍了成都天府生命科技园的平台建设情况。他说,园区将依托成都丰富的生物医药研发资源和高新区创新孵化支持体系,实现五个聚集:本地具有创新优势和明显产业化前景的生物医药中小企业聚集;省内外大型生物医药机构研发中心聚集;跨国制药公司研发中心和国际知名研发机构聚集;生物医药行业领军性人才和海归专家的优秀项目聚集;生物医药行业管理和服务的专业配套机构聚集。

  他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有限的载体空间决定了成都只能走精品化的路线,因此必须引进一流的项目和一流的团队。他认为,成都要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就要借助各种力量来撬动资源要素,与国际的产业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促进成都的科技成果转化。

  “对于天府生命科技园来说,这种资源要素就是建立公共实验室,建立孵化单元,做好项目申报的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以及金融配套等等。”孙宪凯说,“另外我们也在想尽办法引进转化医学方面的资源和其他社会研发资源,加强园区的要素,完善园区的功能,营造创新环境和产业孵化环境。”

  孙宪凯认为,成都是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天府之国,已经积淀了这个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基础要素和资源。“与沿海城市相比,我们虽然存在着一些劣势,但这让我们在学习兄弟园区发展产业方面好的经验的同时,也能够尽量规避其中的不足之处。”他说,“成都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影响了国际人才和国际企业的转移,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要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让国际先进企业感受到这里的优越条件,觉得这里是适合企业发展的沃土,从而能够在整体布局的过程中就将我们考虑在内。”

  集中力量解决尖端问题

  郑虎

  四川大学药学院教授

  “生物医药代表着医药科学发展的前沿。”此次研讨会的组织者之一郑虎教授告诉记者,生物制药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高新技术创新领域,涉及到心血科、医药工程学、计算机技术以及精密设备研制等各个方面,是必须依靠很多力量才能搞好的系统工程。“一个生物技术药物从研发到投入市场路线很长,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多,并不是三五年就能够做到的。”郑虎希望,那些有志于搞生物技术的科学家和企业家,应该做好心理准备,投入一辈子的精力到这个事业里面去。

  “现在做大很容易,做强却是很难的。”郑虎认为,现在大家都在各自做大,却没有真正做精做强,“这也是川大召开此次研讨会的目的,希望集中力量来解决一些尖端问题”。郑虎担忧的是,“有的科学家只在乎发表论文和拿项目,有的企业家只顾着产品的销售和利润。两者没有把生物制药真正做精做强。”郑虎说,“成都是一个在科技和人文方面都很具特色的城市,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现在我们在思想观念上也应该向国际化迈进。”成都商报记者 郭锐川

  摄影记者 徐群冠一

  热线继续开通

  建设开放型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成都还要做什么?与国际化、现代化城市相比,成都的差距在哪儿?今日,本报继续开启热线、微博等渠道,邀请广大市民共同参与到“加快国际化进程思想再解放”大讨论中来,共同为成都如何创新开放理念、转变开放思路、营造开放环境、完善开放机制、提升开放水平积极建言献策。

  热线参与:86613333-1

  微博参与:#建国际化大都市 成都请您来建言#+评论内容+@成都商报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